五金网

过去有种农活叫“上河工”,你知道是什么吗?

  问:过去有种农活叫"上河工″,你知道是什么吗?

  上河工就是人民公社时期大规模兴修水的工程,那时,毛主席有最高指示,"一定要根治海河″,"一定要把淮河的事情办好″,响影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好召,各生产队每年都要出四五名强壮劳力,去义务出河工,生产队给记工分,吃的是河粮,在我们这里跟"出河工″也叫上海河″。

  最初上海河是担挑,一把铁锨一条扁担两个土篮子,社员们跟那叫"扁担炖肉″,因为一天干下来,肩膀都红肿了,垫肩,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后来,上海河就是独轮车,几百里外要推车走去,走好几天,路上要有人给号房,都是两辆车绑一起,轮换着一人拉着一人坐上休息。

  到达指定地点后,或号房或搭地铺,每公社或两公社的河工是一个连,然后分排,工地上每排几十米开挖。

  早晨天蒙蒙亮,司号员吹起床号,河工们起床(地铺),推车下档儿,干两小时,司号员吹号,去临时食堂吃饭,窝头咸菜棒子面粥随便吃。

  饭后司号员吹集合号上工,干到中午,司号员又吹号,午饭,窝头熟菜稀饭汤。

  晚上,窝头咸菜棒子面粥。九点半,吹熄灯号。

  五天中午有一顿白面油盐卷子。

  第二天如此,天天如此。

  开始挖河,一个人推车土上坡费劲,按排弱劳力给拉套,后来有了拉坡机就省力了,但很危险。

  听二叔说,六九年他们上河工,睡觉前还要手举语录祝愿,万寿无疆和身体健康。

  那时壮劳力也愿意出河工,因为上河工可以省家里的粮食。

  挖完一转海河,回来可得到一枚"一定要根治海河″记念章。

  一转河工两三个月,挖成返乡,还是两人两车绑一起,轮换一人拉一人,半路夜宿要号房,走十来天到家。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相应毛主席的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国家要疏浚甚至开挖河流,比如子牙新河,大清河,独流减河等等,还修建了一大批水库,这就需要大批人工,所以就召集了大量的青壮年男性的农民工,几乎是无偿出工,只是生产队里给记工分,利用春冬两季挖河,当时的劳作和生活环境是相当艰苦的

  听说过,就是农民出工挖河,清淤。每年过了秋就去,生产队出车“红车子,也叫独轮车”,铁锨,垫板等,自己带被褥,坐火车车厢是拉货的或是拉牲口的,下了火车推着红车子还要走十多里,有的更远一些。在工地上睡的是半阴半阳的窝棚。吃的是玉米面的捧子。干活按人头分,每人每天10方土,运距300米左右。到上了大冻就结束。第二年春天又去别的地方挖,每年两次,连续十几年。现在70多岁的人都去过。

  上河工,也叫挖河或挑河。是6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农村 兴修水利最繁重的一项劳动。每年到小麦种完时,农村农闲了,上级领导就安排到河工上去干活了,那时候没有什么挖河机械,全靠人工开挖,那个场面真的是特别壮观呀,可以说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也不为过。

  我们阜阳城北有一条河,叫“茨淮新河”,为了减轻沙颍河从颍河闸泄洪不畅的压力,就是农民从平地上挖出来的一条新河,当时还是生产队时期,每个生产队都派人去挖河了,因为路途远,工期紧,吃住基本上都是在工地上,有时候夜里还要加班,天不亮还要起来干活,他们每天休息时间大概只有六个小时左右。那时候生活艰苦,吃肉的时候不多,基本上都是吃面食,馒头随便吃,青菜就是常吃的青菜,住的都是用茅草做的鞍棚,下面铺上麦秸或者稻草,很多人在一起滚大铺睡,对现在的小青年来说,这种条件是不敢想象的,他们也吃不了这个苦。去干活的人是没有工钱的,都是生产队给工分,和在生产队干活的工分是一样的,上级是没有补贴的。那时候挖河的工具简单,只有小推车,板车,两人抬,前后挖了八个冬天,终于挖好了!

  记得85年,种完小麦农闲时间,我家前面有几里路远,有一条河叫泉河,也就是泉河改道工程,把大弯河道改直了,用了两个冬季,由于河道挖的深,板车用不上,只能用人工挑,两人抬的方法进行操作,你们想象一下,一人挑或者两人抬,爬上100到200米元的堤坝上,去把土倒掉,一天下来体力要消耗多少?吃的还要自己从家里带,中午吃饭就吃你自己带的干粮,你带什么你吃什么,不带你就饿着,渴了就喝口河里的泉水。每家都要去人的,如果不去的话,你就要拿钱出来,别人去帮你出工挖河。

  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去,不到天黑回不来。我当时在城里干活,上河工都是我妻子去的,当时我父亲带着我妻子,还有我妹妹一起去河工上干活。我的孩子当时两岁左右,我老妈一个人在家里照顾着,一天也吃不到奶,老妈都是用米粥喂他,到天黑妻子回来以后才能喂他奶吃,这样坚持一直干了两个多月,一直到下大雪,不能干为止。天晴条件好了,又继续干直到把河道挖好修成为止。那时候上河工都是免费的,都是无偿的,不去还要扣钱。现在这个社会真好,种地不需要交公粮,不收提留款,感谢,感谢习主席!

  "上河工"是挑河治水的俗称,说是农活我看不全面,因河工不只为"农",还为防洪防旱等。河工有大有小,报酬也不一样,车推担挑,人力劳动。建国初的大型河工,如同战争时期出担架后勤一样,主要是义务和分配,比如挑苏北灌溉总渠,我父亲一次河工就是6个月。后来集体化时期,地方水利工程多,大多是中小配套工程,中型一般由公社和县组织,如干渠,原有大河疏通等,小型按涉及范围由公社或乡镇、大队、生产队组织,如支渠、排灌沟等,有工分。上河工主要劳动是"挖泥运土堆堤",如苏北灌溉总渠,挑到河底时,一担土从河底爬上堤顶,来回半里不止。就是挖排灌沟,不用担挑,但一锹一锹地挖和甩,刚干的人,哪个不磨几次血泡,不经几月锻炼,就能干下来的。近二十年来,挑河治水机械化了,上河工也成历史了。

  不请自来!

  这个问题,只有四五六七十年代的老农民们才有回答权!因为只有这几个年龄段的人,才亲身经历过!

  早在建国初期,那时候的中国可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工业几乎为零,全国的经济发展,只能依靠农业!伟人毛主席和那一代开国元勋们,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说:中国要发展,必须依靠农业,而农业要发展,必须要大兴水利,才能保证农业的旱涝保丰收的目标!所以号召全国的农民,利用冬季的农闲时间,尽义务为国家大兴水利建设!这不,那几个年龄段的老农民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全部尽义务的为国家和人民,用铁锹,担子和小车,挖出了大小一万三千多座水库和河流,为中国的农业生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一直到今天,全国的工业和人畜饮用水,还继续在使用,难道说这不是农民的无私奉献吗!

  那么什么农活叫“上河工”呢?

  根据字面意思就可以推测,肯定是上河堤做工!对了,就是农民们在农闲时,以生产队为单位,自带粮草和工具,到上面政府下达的任务区,保质保量的完成挖河道修大堤的工程,这就叫“上河工”!

  但是由于地区不同,各地的叫法也就不同。所以在我们江苏南京地区,称:上河工为水利大会战,常常一个公社在一起,场面十分壮观,红旗招展,大喇叭里播放着各种新闻和歌曲!为了鼓舞干劲,当然也少不了树立的典型榜样。

  我见过最大场面的一次,是全县大会战,一个公社差不多就就几千人了,一个县有多大的场面,相信大家都可想而知了!可以这么说,场面壮观景象不逊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

  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你们应该知道,当时的生活有多艰苦,水利大会战,可都是在寒冬里的冬腊月进行的,农民们抵着零下十几度的天气,很多人因为家里穷,买不起解放鞋穿,而是赤脚穿着草鞋在冰天雪地中去上河工的!这不到老了,那些老农民们,就因为当年受的严寒,一个个弯腰驼背,走路歪歪扭扭的全部体现出来了!

  这就是:“上河工”或者叫作:水利大会战!

  文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上河工是七十年代时期的一种叫法,一直是老百姓对水利工作的一种称谓,用现在的说法就叫农村水利建设工程任务。那些年代的深秋以后,农民没有了生产任务,所有的麦子已经安种完毕,这时候小至生产队的沟渠建设,大到公社的库区建设,还有省级的入江河道和内外运河的清淤工程。这些工作的任务都是在冬天的时候进行,而且是力气活,在那些年上河工的人们,有的还献出了生命。

  上河工说的最直白的话也叫挑泥土的,在贫穷的年代上河工的人是非常的辛苦,一个是挖铁锹,另一个就肩担挑,高级一点的就是独轮车推的。当时的条件太差,使用车子的很少,都是人工劳作的。挖土和肩挑的人都是互相交换着干的。

  在经济最困难时期,外出上河工是人人都怕的,衣服单薄,过的生活比在家里的人强一点,在家里的人吃了上顿没下顿,而上河工的人一天能有三顿的稀饭喝,还是每个生产队必须要保证前方供给的重要任务!

  上河工最怕的是清淤泥,冬天没有橡胶雨靴,光着腿脚干河工,又冻又饿又冷的河工是我们的父辈们干过的,在越穷越光荣的年代是拿生命在拚的!我们村里当时有一家穷的要饭了,男人高子不高,外出上河工时上身穿一件烂棉袄,下着一条单衣裤,大冬天的赤着双脚在大堤上挑个泥担子,都抗不住寒,只有拚命的吆喝着本地的民俗号子,整个工地就数他的叫声最高,当时引起了县里的领导的注意,来到跟前一看,看到这位破袄单裤又赤脚的中年汉子,领导泪水直流,现场表扬,最特殊的是亲手送了一双解放鞋给这位农民,在当时传为领导关心百姓的佳话。可见当时的人是多么的艰苦。

  这样的日子持续到了七O年代未,兴修水利在全国来说,大型的库区都以全部完成了。

  八O年代以后就是我们这代的青年人了,我有辛参加了两个月的平地开河的工程,生活无忧穿的也暖,年轻人刚开始只当玩的,在工地上挑土的头三天还好,后来基础出来了,开始挑担子爬坡了,这时候人就受罪了,老话说能挑不能挑,一头两大锹,一担土挑着爬坡,欢腿发酸,到了顶上倒了土以后,一身轻松,腿也不酸了。

  这个挑担爬坡活是最辛苦的,开挖的河道两边都是坡,由小坡到大坡,越来越高。先是斜着爬坡,最后是走"之"字形的斜坡才能达到坡顶,这个的工作越到最后越艰难,最后一担土挑到顶上都不想下去了,难怪老一辈人说那是送人命的活呀!

  这是我干过最重的一次外出劳工,以后也没有大工程了,本地的河工都是本村的工程,父辈们在生活的后勤上搞的十分的丰富,也不觉得累了。现在随着机械化的发展,更加的科学化了,推土机和挖土机成了承担工程的主要作业手了,大小工程都是由国家出资,由机械操作,很少使用人工劳作,即使用到人工的辅助劳作,也只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了。

  上河工,我在67年下乡插队后,上过两次河工。

  所谓上河工,其实就是搞水利建设。为什么要搞水利建设?因为二千年来,中华大地小农经济一家一户,没有能力治理山河。水系多而不利,雨则一片汪洋,旱则赤地千里。所以,早在1934年,在江西瑞金,就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这就是上河工的最基本最本质的意义。解放后,党和政府实行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大规模实行全国性水利建设。特别是在朝鲜战争,中印边界战争以后,国家把水利建设当大事来抓。当时水利建设主要抓住两大方面,一个是蓄水,一个是疏浚。蓄水的目的是保障水资源不被白白流失,保障旱地有水灌溉。而疏浚的目的就是疏通河道,使洪水来时迅速将多余的水排出去,保障土地不被淹没。

  1958年5月,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

  所以,在当年,为了水利这个农业的命脉,全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工人,城市居民,解放军战士,大中学校师生和医生们,全都上过河工,并不是象农二痞们所说,上河工只是农民辛苦。那是他们无视史实的撒谎。其实,治理水利上河工本来就是农民的职责范围,现在有些农痞将农民上河工说成是为国家上河工,不承认上河工兴修水利本来就是八亿农民的事。这种看法是严重错误,并误导70后80后90后00后不明真相的后人。

  我们当年上河工,主要是疏浚县里几条入海的河流,也就就将河道挖深一些。其非如现在农二痞们将上河工描绘成上杀场一样艰难。事实上,那时代上河工农民乐此不疲,争着要去。为什么呢?

  上河工一般是安排在十一月麦子播种出青后,农田基本无事。大家都闲着,晒太阳,闲聊天,纳鞋底,织绒线衫。没事干,就没有工分收入。所以,上河工,可以赚取工分。并非象现在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农二痞们所说,上河工没有一分钱,完全是义务劳动。我是当事人,我上河工,赚取最高工分。所以,当年农村壮劳力很多,大家争着上河工,名额有限,一些姑娘争不到上河工任务,还找大队长吵闹,说大队长欺侮妇女,说妇女能顶半天边。搞得大队干部没法,只好组织一个铁姑娘队,明确说,工分与男劳力一个样,但如果包段任务达不到要求,下一年就别想上河工了。

  那时我们上河工,大队派出挂浆机船,装满一船粮食烧草,蔬菜,还杀一头猪。借河工人员使用。有些大队先来的借住当地小学教室,有些借驻居民家。如果人太多了,也会搭个棚子,披上塑料及油布,在地上铺些穰草打地铺。所以,吃饭问题由专门事务长炊事员解决。我们主要工作就是将河道里土挖起来,挑上岸,用独轮车推到指定地段去。有时,干脆就堆在河堤上,将大堤堆厚。这些挖土挑土,全是农民的日常工作。并不是象现在连上河工是什么都不知道的那些八0后农二痞们瞎说,好象上河工是受刑罚一样痛苦。真不想骂这些满口瞎嚼蛆者。那些视频上80后家伙们根本没有权利来谈论上河工。

  上河工时,正如赵本山先生在小品中描绘的,到处是人山人海,到处是红旗飘飘,大喇叭放着淮剧越剧及当时革命歌曲,那河工是十分热闹的。这是在农村平时看不到的景象。同时,都是年轻人在一些干活,大家都有共同语言,只是白天挖土挑泥,晚上休息,病了有卫生院河工医疗队治疗。渴了,有专门供给开水。晚上还经常放电影,可以看很多当时看不到的电影。所以,请农二痞们别将上河工描绘成劳改犯一样苦难生活,你们根本体会不到当年集体生活的乐趣。你们以你们阴暗的心理,试图利用上河工来攻击共和国的水利建设,攻击党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不正确的。

  作为上过河工的过来人,我以自己亲身经历证明:农二痞们攻击上河工,完全是造谣撒谎。他们最终目的就是想吃白食,以上河工为理由要求代替交社保。这种野心昭然若揭。

  这个上“上河工”我几乎经历了全程,66年以前是零星的,从66年开始一年春秋两季成了固定的,每年如此,历经十余年,66年我年龄还小点,生产队也不让去,从18岁开始我断断续续去了8次,对“上河工”岂止是知道。

  在我们这个地方,几乎所有的适龄男劳动力都是怵头“上河工”的,原因就是累,所以每年谁去“上河工”,就成了大队干部头疼的事,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就采取抓阄的形式。

  记得那时村里有个男劳力,他说了一句话令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就是拿小绳绑我,我也不去。

  那些年村里有段顺口溜“一等人跑外交,皮鞋手表大提包。二等人当书记,闺女儿子能出去。三等人赶大车,小鞭一摇两块多。四等人当队长,拨完活家一躺。……十等人没有辙,推着小车去挖河。”虽说这里面有调侃的成份,但是挖河人的辛苦却是真的。

  就我本人来说,我还是比较愿意去挖河的,第一“上河工”比在家吃的好。第二我本人还真是不怕累。这一点,母亲看着我的手和脚,说我就是挨累的命,老娘的话还真是千真万确。

  春秋两季“上河工”的期限基本上是各两个月,时间正好是不冷不热,所以对住的要求并不高,只要不漏雨就行,一般就是苇帘子、蓆、油毡、木杆搭成就可以了,一般一个工棚睡40来人。

  可是有一年秋季,完工拖晚了一些,都进小雪节气了,完不了活呀,工棚里不但冷,大西北风一刮,工棚里挂着的一些东西晃来晃去,最配服有人居然带去了棉帽子,先见之明,晚上睡觉戴在头上,着实令人羡慕。

  在那个年代,“上河工”确实比家的吃的好,早饭和晚饭是固定的是窝头、咸菜、玉米面的面粥,由始至终决不会变,吃的数量不限,一般情况下二两一个的窝头吃的有多有少,基本上都在4–6个之间,每天中午一人6个馒头,二两一个,有一样炒菜,这无论如何是家里比不了的,也是比较吸引人的。

  那时干的活累时间长,据伙房统计,平均每人每天要吃3.3斤的粮食,要按现在人们的认知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可我亲身经历,决没夸张,也没必要夸张。

  要说干活还真没什么可说的,时间长,累,要说到底有多累,非要形容一下,那就用这帮挖河粗人的形象说法,“结了婚把孩子都耽搁了”“七仙女来了也懒得理她”,这话粗理不粗,确实如此,尤其是春天,4点就亮,下午8点都不黑,挖河可没有规定的工作时间,只要亮着天就是干活时间,每天都是十几个小时的劳动,独轮小车,推土爬坡。

  每个班有30多人,都是各村去的,人与人之间大多都不认识,设一个班长,这班长可是眼里不下沙子的,他本人就是干活出身,职责所在,不会同情任何弱者,也用不着同情,因为凡是“上河工”的人,其实你本人已经做好了这超级累的思想准备,必须个顶个,多累也没有理由吭声,假如你喊累,班长要问你:干嘛来的,谁让你来的,你知到累还来,这不是养爷的地方。

  所以说这身体弱真的不能去,否则去了也是受气,记得那年班里有个小个,推车总翻车,挨了不少骂,骂也得听着,因为你不能干,就意味着别人在替你干一部份,挖河的工段都是按人头分的,所以那年代特别崇尚有力气的人也就不奇怪了。

  还说这个小个,不能推车,就去拉坡吧,所谓拉坡,就是推车人上堤坡的时候,前面那个人用一个带钩子的绳子钩着车在前面拉车助力,别人拉坡的时候是和推车的人一块使劲,可轮到这小个拉坡,有些人成心欺负他,推车人不使劲,光靠这小个拉,走不动,在后面就骂,你弱,又只好忍着。

  所以,弱了真不能去,因为按人分下来的工段,你少干了别人就得多干,班长也有压力,全公社十几个班,你这班的工程进度若是总落后,明年你这个班长还干不干,所以也不能怪班长不讲情面,那可是绝对上上等的美差,那个班长也不想丢掉,这个就不细说了。

  六七十年代那会,村子里晚上几乎天天开会,可是到了挖河这个地方就不开会了,毕竟是赶工期要紧,但有一次例外,一天半夜,那是夜里一点多钟,工棚外面突然响起了哨声,有人大声喊:起来!起来!到外面集合。

  大家不知道什么事,集合完毕开会,那名公社带队的,也是唯一的一个正式干部会上宣布,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布最高指示:“一个人有动脉、静脉,通过心脏进行血液循环,还要通过肺部进行呼吸,呼出二养化碳,吸进新鲜氧气,这就是吐故纳新。一个无产阶级的党也要吐故纳新,不清除废料,不吸收新鲜血液,党就没有朝气。”

  传达完最高指示,我们就列队一路前进,一路高呼口号,游行到县指挥部,路上其它公社也是如此,进行了一个时辰,可能是考虑到明天还要干活,就都回来继续睡觉。这件事至今已过去50多年了,弹指一挥间,记忆犹新。

  关于“上河工”的记忆太多了,那年中秋节的早晨下了一场大雨,中午食堂改善蒸肉包子,最不该大师傅把包子馅弄的太咸,当然“咸得味”,吃着确实香,可是后面的“渴”却是让人始料不及的。

  我们那时所吃的水都是由拖拉机到20多里地的远处去拉,早晨这一下雨,道路泥泞,拖拉机走不了,水没了,包子咸,怎一个渴字了得,那天夜里后半夜,一个个就都渴的坐了起来,有人想到那拖拉机上的水罐里是否还有剩下的一点,于是有人用小绳拴茶缸想去水罐淘点底,不一会回来了,说水罐上爬满了人,水也没有了。

  坐到天亮,第一件事就是順着拖拉机拉水的线路去找水,步行20多里地,就为嘴对着水笼头喝那么几口水,渴,绝对是火烧眉毛一等一的大事,这时回想起来却成了趣事。

  工程既将完工的时候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毕竟经过两个月的辛苦,工程已接近尾声,我们挖河的地方大多数都靠近海边,几十里渺无人烟,大地盐碱呈白色,寸绿不长,如果没有天气温度的变化,根本分不出一年四季。

  记得我们挖过的最大的那条河,有多宽,站在挖成的河床西岸看东岸上的人,小如蚂蚁,那河堤的堤顶有100米宽,河堤两侧都是包的黄粘土,铲的光亮如镜,站在那雄伟的大堤上,四周望去,天苍苍,白茫茫,有一种别样的壮观。

  当初,这些农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这些河流,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64年那次闹洪水至今这50多年里,在我们这个地方就再没闹过洪水,人民安居乐业,国泰民安。这“上河工”功不可没。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上河工就是河南的“镗将”,也就是农闲时候去新修水利的意思。

  这是一种非常辛苦的工作,一般是底层农民才会去做。

  上河工基本都是秋收以后开始,往往整个冬天都要劳作,到春耕时候回家为止。

  当年没有今天那么多机器,完全依靠人力,所以都是重体力活。

  以山东为例,上河工主要是挖黄河的河堤或者清淤河道。

  民工的工作基本就是挖掘和挑土,两样都是很累人的。

  以挑土为例,往往一担都是上百斤,挑担行走很远将土倒下,随后再去。

  每天根据挑担次数算钱,收入微薄,所以很多民工天刚亮就开始挑土,到天黑完全看不见才不挑。

  这种活一般都是青壮年人才能胜任,老年人直接累死都可能。

  所以民工最大年龄不超过45岁,再老就算很能挑也不要了,怕出事。

  别人看来,似乎挖土的较为轻松。

  其实,他们工作更惨。挑担的好歹还可以走一走,而挖土的往往都要站在烂泥中一挖一整天。很多人双脚、小腿,都有严重的冻疮,还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所以,上河工形同苦役,是用命来还钱。古代,上河工也是犯人的一种苦役。

  除了工作辛苦以外,上河工的工作条件极差。

  因为不是哪里都有河道,很多民工往往需要带着铺盖和自己的工具,用推车走上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赶到工地。

  那时候农村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完全靠自己推车行走,单单这一路旅程就够辛苦了。

  另外,到了工地以后,工地方面一般只管付工钱,其他都是工人自理。

  而民工绝大部分不会花钱去租房,就靠近工地合伙搭个草棚。这种草棚非常简陋,连基本的遮风挡雨都做不到,一旦下大雨就要淋雨,大风也会刮飞屋顶。

  很多民工连草棚也不用,干脆住地窝子,就是在地下挖个坑,上面盖个顶。

  这种地窝子,一旦下雨就完了。

  当年上河工是没有什么医疗保险一说,一旦出了工伤事故,死了或者残了,工人都是自认倒霉,工地负责人一般拿出几个钱作为赔偿了事。如果死了还好说,钱用来安葬肯定是够了。但如果残了,这点钱是无法维持未来生计的,只能等死。

  

过去有种农活叫“上河工”,你知道是什么吗?

  

过去有种农活叫“上河工”,你知道是什么吗?

  

过去有种农活叫“上河工”,你知道是什么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五金工具_五金配件_五金建材_机械设备-五金网 > 过去有种农活叫“上河工”,你知道是什么吗?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