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网

《清平乐》:宋仁宗赵祯究竟是什么样的皇帝呢?

  

《清平乐》:宋仁宗赵祯究竟是什么样的皇帝呢?

  

《清平乐》:宋仁宗赵祯究竟是什么样的皇帝呢?

  

《清平乐》:宋仁宗赵祯究竟是什么样的皇帝呢?

  

《清平乐》:宋仁宗赵祯究竟是什么样的皇帝呢?

  宋仁宗是一个“仁”字可以概括一生的帝王,千古帝王无出其右者,以下事例足以佐证: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的话,我认为是这样的:宋仁宗是佛性皇帝,开创了属于他的清平时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何为刍狗?就是草和狗,或者草扎成的狗。用来干嘛呢?祭祀!祭拜祖宗和上天的祭品!

  视百姓为祭品这就是圣人。难道不是吗?打开二十四史,看那些一个个彪炳史册的圣宗圣祖,哪一个不是威名远扬,但君不见古来征战几人回,君不见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们开疆扩土的马蹄下是累累白骨,他们英雄的传奇里是屡屡亡魂。而这些都是百姓!

  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天下安乐,唯仁治而已。其治下清平时代,史称“仁宗盛治”。

  大抵有权利的人都喜欢折腾。不然要权利有何用?所谓称心如意,或者有权就任性,也正是这个道理。

  宋仁宗的父亲宋真宗是比较喜欢折腾的主儿。他以太祖太宗为标杆,要开疆扩土,要御驾亲征,结果差点儿没把自己折腾没了。但无论怎么说,一个“澶渊之盟”也算没有白折腾。但更为离谱的是,他要搞封禅。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心里估计都有一个封禅的梦想。宋真宗更是敢想敢干。公元1008年,他借口自己做了个梦,梦见了天神,于是乎在王钦若的配合下,他东去泰山封禅,西之汾阴祭祀,再加上修建的所谓道观行宫,前后耗资数千万贯!对此种折腾《宋史》痛斥曰:“一国君臣如病狂”。

  所幸宋仁宗并没有继承父亲喜欢折腾的毛病,相反的是他绝对是个安分守己的人,虽然不是历史上有名的守成之君,但绝对是不喜欢折腾的典型代表。

  西夏李元昊称帝后,放弃“依辽和宋”的战略,挑起战端。起初的三场大战,宋朝都是先败后胜。再到后来,尤其是范仲淹坐镇西北后,西夏国力更是难以支撑。此种情况下,如果换作汉武帝、唐太宗,或者宋太祖,再或者后来的康熙乾隆,肯定是要举全国之力乘胜追击的。但是,但是,我们的宋仁宗却收手了,而且是很友好的收手了。他告诉李元昊,你尊我为皇帝,我给你钱,并且我还和你做生意。李元昊简直是求之不得啊。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却也充满争议的“庆历和议”。

  干嘛要打战啊?大家乐乐呵呵的过日子不好吗?多佛性的皇帝!

  在西夏与宋交战时,辽也想趁机敲诈。宋仁宗先令大臣富弼去和辽谈判,然后呢,发现辽只是想多要点钱。呵呵,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当然就不是问题了。做生意吗?干嘛要打仗!于是就有了“重熙增币”。

  其实无论是西夏还是辽,在当时都没有绝对实力挑战大宋。碰见宋仁宗这个不爱折腾的皇帝,抛开别的不谈,在宋仁宗“用钱”策略下,奠定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清平时代。

  他不但大事上不折腾,小事上更是不折腾,这可能更为难得。史载,他想扩建皇宫,但是皇城附近有些老百姓不愿意拆迁。哎,这对一个皇帝来说还不是一句话就解决的事儿。

  但宋仁宗硬是忍了。

  是啊,修什么宫殿啊,打扰老百姓,多不好,安安稳稳过日子,不挺好吗?

  如此佛性不折腾的皇帝,真是史册少见。当官的不折腾或者少折腾,老百姓就有安稳日子过。宋仁宗“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这就是仁政与民心。

  宋时官家就是指皇帝。相比于“帝”或“朕”这些颇具霸气但又蕴含孤独的词汇,“官家”这个词更显得亲近。就是如此亲近的一个词,也仅仅是昙花一现。但无论用那个词指代那把龙椅上的那个人,“清心寡欲”这类的词语都不会太沾边。

  且不提烽火戏诸侯,也不论杨广下扬州,单说所谓的“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一个个挤破脑袋想要坐那把龙椅,甚至不惜杀父屠兄,为的是什么?还不是“我是皇帝,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般的绝对权力。现在让坐龙椅的那个人“清心寡欲”,是不是有点不切实际甚至对牛弹琴?!

  但宋仁宗偏偏就是个清心寡欲的人。他生活的很佛系啊。

  夏日一天夜里,他忽然感觉很饿,很想吃一碗羊肉汤。大抵跟现在我们忽然想去撸串一般。这很简单啊,他是皇帝,他只需一句话,别说羊汤,就是天上的玉兔汤,也得弄来啊。怎么能把皇帝饿着呢?但他忍了!为什么呢?他怕,他怕他偶尔一时的举动就成了宫中的惯例,以至于劳民伤财。

  在他去世前不久,宰相韩琦等人见他所用的床帐、被褥等色泽已经褪去变得很是灰暗,应是许久都没有更换了,于是就让他换新的。可这也被宋仁宗拒绝了。他的理由也很简单。

  “我在宫中所用的一切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我怎么能随便浪费?”

  这个理由,就算放到今天,都足可以作为官者的座右铭。

  是他没钱吗?是他没资本铺张浪费吗?呵呵!那可是大宋最繁荣的时代,其经济总量是当时世界GDP的70%,甚至还多。

  在后宫,宋仁宗虽然也因废后等被人非议,但也没有哪一个史家说他是好色之徒。他在位42年,先后封了三个皇后和九个妃子,相对于所谓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了。在这方面,他后世的仰慕者乾隆皇帝就厉害很多了,在册的就四十多位。

  也有大臣送宋仁宗美女,而他只是看了看,然后就把美女送回去了。很简单,他害怕自己控制不住,坠入美色,那干脆就不碰就得了。

  他这个皇帝当的着实有些憋屈。他的大臣哪一个不是倚红偎翠的,哪一个不是“夜来枕上争闲事,推倒屏山褰绣被”,唯独他这个官家,在那个“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的东京汴梁,过着清心寡欲的佛系生活。

  爱民如子,这个词,在戏曲里听得多了,往往也就信了。可当我们真的打开史册,会忽然发现原来是自己想简单了。有几个当官的有权有势的会把老百姓当着自己的孩子爱护?更别说是一个皇帝了!但凡帝王有那么一两件与此沾边的事儿,也都会被史家无限放大反复歌颂。

  但对于宋仁宗来说,这事儿还真是家常便饭。

  史载,他有一次吃饭,忽然吃到了沙子,而且还把牙艮到了。这可是大事,皇帝乃万金之体,怎么能有一丁点儿损伤?!一旦龙颜大怒,怕御膳房中就会掀起血雨腥风。

  宋仁宗悄悄的把沙子吐了,还告诉身边的宫女不可声张,因为他很清楚这事儿一旦泄漏,就算他不追究,估计也会有人为此人头落地!

  有一次,宋仁宗在皇宫游玩,忽然口渴了。他偷眼看了看,原来宫女太监都忘记带水壶了。怎么办?他竟然忍着了,一直到游玩结束回到宫中才大口喝水。皇后问他为什么忍着?他说他怕有人因此受到责罚。

  苏澈,就是苏轼的弟弟,年轻气盛,他在路上听说皇帝喜欢美色,然后这个耿直男就把这一切都写进了试卷上。这事儿如果碰到乾隆爷,估计就没有三苏啥事了,至少也没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佳句。要知道,在古代,责骂皇帝,而且还是道听途说子虚乌有的事儿,这不是自己活腻了吗?

  我们的仁宗皇帝是怎么处理的呢?他微微一笑,没事一般,还很高兴,夸赞苏澈的勇气。真不知道苏澈的勇气是谁给的。

  仁宗皇帝特别慎重刑狱大案的死刑判决。他会亲自过问案情,亲自审定犯人是不是该杀或者必须杀,而且对于判错的官员,更是终身不再录用。他还有特别规定,就是主管刑狱的官员不得“不得赴妓乐”。这道简单的一个类似“禁止嫖娼”的圣旨,放在文化开放的大宋就显得很是凸出了,且还只是针对主管刑狱的官员。

  唉,如果柳永要是做了宋慈的位置,估计就再也没有“杨柳岸晓风残月”了!

  能不能接受大臣的进谏也是我们后世判断一个帝王是否为好皇帝的一个标准。李世民就是典型,他与魏征的君臣之道乃是典范。而在这方面,宋仁宗不比李世民差,甚至青出蓝而胜于蓝。

  包拯包青天,他的青天之名谁成就的?宋仁宗啊!包拯曾任御史之职,他在朝廷上动不动就和宋仁宗嚷嚷,而且吐沫星子都喷到了宋仁宗的脸上。仁宗皇帝还是一边用袖子擦脸,一边洗耳恭听。在野史《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中,包拯更是连宋仁宗都治罪了。

  他不但敢于直面大臣的斥责,而且更是敢于纳谏。

  范仲淹上书指出朝廷“冗官”、“冗兵”、“冗费”严重,甚至已经危及到天下安稳。仁宗皇帝就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有了“庆历新政”。新政虽然很快失败,但范仲淹也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遗产,以至于后世的士大夫无不以此为标杆,梦想死后谥文正。

  他不但在大事上善于纳谏,在自己的私生活上也是如此。谏官一般不会指责皇帝的私生活,但宋仁宗的谏官却盯他盯的紧。有谏官说,他身边的太监宫女太多了,要削减。结果呢?宋仁宗就乖乖的去做了,而且首先消减了阻拦他的亲信太监。

  不让自己纳谏的人怎么可以留在身边?这不是害自己吗?宋仁宗的逻辑就是如此简单,但却令人动容。

  谏官得知有大臣送给仁宗美女,就立刻上谏。仁宗尽管有所不舍,但还是立刻把那些美女都送出宫去。或许谏官也觉得自己太刻薄了,想让仁宗皇帝把美女多留一些日子,但是仁宗毅然拒绝了,他害怕日久生情而真的成了贪恋美色之徒。

  翻开史册,似乎除了在废后一事上,宋仁宗任性了一把,其余事情他几乎都是老老实实的听从大臣的建议,所谓纳谏如流,真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公元1009年,柳永在科考失利后,在一首题为《鹤冲天》的词中,大发牢骚,最后不但自诩“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还怨气十足的写道“忍把浮名,缓了浅斟低唱”。据说柳永的怨气传到了宋仁宗的耳朵里。仁宗皇帝一听,心道,既然你喜欢浅斟低唱,还考啥子功名?于是仁宗皇帝御笔一挥,赐给柳永“且去填词”四个大字。柳永也是倔脾气,遂自嘲“奉旨填词”。

  但这一切都是后人的手段。柳永第一次科举失利时,宋仁宗还只是个一岁的孩子。其实就算是宋仁宗当政,依他那个佛系的性格也不至于与一个读书人闹别扭。苏澈那么骂,他都能一笑而过,柳永的几句抱怨,更是不值一提了。

  事实上,宋仁宗对文人真是不错,其宽宏大量的性格也在这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柳永对宋仁宗更是感恩戴德。公元1034年,柳永在不知道经过多少次落第后,终于考中。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宋仁宗的雅量——在那一年仁宗皇帝特意开恩科,而对象就是屡试不第的老书生。这大概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柳永也不负圣恩,在任余杭县令等职时,亲政爱民,史称“明宦”。

  历代改革者有好下场者不多,但大宋朝两位大改革家却都善终,这与宋仁宗的宽宏大量也不无关系。范仲淹的“庆历新政”遭遇到猛烈反扑而不得不全面废止,照历史惯例,这个时候皇帝是需要把改革者推出去背锅的,但仁宗皇帝没有,他只是把范仲淹等人贬黜,连格外的惩罚都没有。王安石于仁宗时期初登政坛,也是年轻气盛,一上来就搞近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仁宗皇帝对这些大逆不道之言,也丝毫不在意。这也成了“王安石变法”的导火索。但无论是范仲淹还是王安石,都位列名臣,为万世景仰,不知道比商鞅、晃错、张居正等人好多少倍。

  乾隆皇帝自视甚高,但对宋仁宗却很是崇拜。但他也仅仅是说说而已,在雅量上,清高宗乾隆连给宋仁宗赵祯提鞋都不配。仁宗时期,成都有位书生,大概是喝醉了,竟然写出了“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这样大逆不道的反诗。当这个书生被地方官员押送京城,押到仁宗皇帝身前时,仁宗皇帝不但放了他,而且还给他了个小官做。人家喝醉酒发发牢骚,理他作甚?!但这事儿如果换做是乾隆爷,这位老书生的祖宗十八代都得挖出来鞭尸。

  (司马光)

  宋仁宗赵祯在位四十二年,期间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王安石、包拯、狄青等能臣位列朝班,熠熠生辉;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澈、苏洵、曾巩等文学大师荟萃,又有柳永、晏殊、晏几道等闪耀词坛,这共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光辉的时代。

  普通老百姓呢?仁宗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瓦舍勾栏遍布,市民经济兴起。所谓瓦舍勾栏也就是现场的商场,还出现了纸币,当时的东京开封人口更是超过了一百五十万。《东京梦华录》有云:“街南桑家的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里瓦子中的夜叉棚和象棚可容数千人,是勾栏游棚中最大的。”

  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畅游在仁宗时期的东京街头,商铺林立,酒旗飘飘,既有大汉高唱“碧云天,黄叶地。将军白发征夫泪”,也有美女低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更有落第书生高呼“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如此盛世,怎不向往?

  公元1063年,宋仁宗赵祯去世,“京师(开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国内恸哭,国外依然。当赵祯去世的消息传到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为了追思,耶律洪基给赵祯修建了一座衣冠冢,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夫子提倡仁政千年,但真正的仁政却寥寥无几。夫子又说“仁者无敌”,但很多人更相信手中的马刀。殊不知,不是“仁”无用,是没有做到“仁”而已。

  愿天下清平,是为记。

  (清明上河图)

  欢迎关注写乎

  现在的话就是低调做事,高调做人。所以他虽然说做了那么长皇帝,也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但不管史官们咋么写他,他都不给史官好处,不关照他们。所以史官们就往中低水平的政绩写。也就显得他不突出。他们就记流水账...所谓君子欺之以方。所以出了那么多好官。庆历新政流产是他年纪大了,没了勇气杀腐败奸臣,太仁慈。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以仁字为其尊称,足可证明他当政42年中为朝廷,百姓,天下所做的贡献。

  其一生中,做到了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政治清平,选贤举能,在政治,文化以及经济上都有突出的贡献。

  随着《清平乐》一剧的热播,让我们对这位皇帝的生平更加感兴趣,而赵祯执政期间,恰是北宋最为巅峰之时,人才济济,数不尽的风流人物恰出此时,比如我们熟知的范仲淹,苏轼等。而能够统御这些能人的帝王,必定是一个广开言路的贤明之君,宋仁宗赵祯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皇帝呢?

  其一,自小容忍,经历过垂帘听政,自身无力于朝政的时期。

  宋仁宗少时,其父亲就去世了,国家政权的处理被交给刘娥,自此刘太后的垂帘听政开始。剧中可以看出,年少时的赵祯,突然遭遇八大王告密,自己的生母另有其人,还恰恰在皇家为先父守陵,一直以来的尊母孝顺实则并非想象中的那样。

  当时,情绪激动的他选择早间骑马出宫,希望能够看自己的生母李顺容,最终,却在刘太后的威压之下,不了了之,本质因为当时绝对不可能出现两宫并立的局面。

  13岁被立为天子以来,他未曾真正感受到权力的滋味,刘娥牢牢把握着中心权力,即便赵祯有所不满,也无济于事,皇上成为表面上的天子,而真正的实事则由太后以及她扶持的丞相把控。

  赵祯的内心对此情况是不满的,对于刘娥,他有着母子之情,但更多的是为自己无能为力的不甘。宋仁宗24岁时,刘太后病逝,他真正亲政,手中掌握真正权力的他本应该快乐,却也曾在夜间到空无一人的大殿上喃喃自语,不知心中是否想起刘太后。

  其二,节俭朴素,自幼如此。

  宋仁宗其人,不喜奢华,节俭异常,剧中宫中因灾害而实行节俭之策。

  刘太后的饮食异常丰盛,问服侍的人,为何如此?

  当时服侍的太监表示,宫中的用度是自皇上开始实行,大娘娘这里正常,而此时赵祯年纪尚小。

  仁宗曾经令张妼晗做自己的侍女,服侍他用饭,当时张妼晗准备的是一道手续繁杂,小火慢炖,耗费巨大时间与精力的小肥羊。非但没有讨得仁宗欢心,反而另其将菜撤下去,表示自己这一顿饭,将是多少百姓几年的收入,换成了一碗素面条反而吃得津津有味。

  一位帝王能够做到如此,当属百姓之幸,皇宫内院的用度,皇帝节俭,以身作则,妃子自然也不会奢华无度。

  而仁宗的节俭不仅仅是吃食上的不挑剔,不浪费,还有衣物上的朴素。自古最好的料子,最精致的绣工,都在皇宫,皇上所穿所用是天底下最好的,可仁宗的衣物一向是普通材质,一件衣服常年穿,反复清洗,即便旧了都舍不得扔,而他此等行为从不过分宣扬,只觉得是自己应做之事。

  其三,政治上颇有建树。

  仁宗当政期间,少有战争发生,百姓生活安定祥和,由其主导的宋朝与西夏的战争,虽然多次战败,但西夏也颇伤元气,所以两国之间签订议核协议,边境终于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宋朝的三冗问题,在仁宗时期,越发严重。赵祯曾让范仲淹变法,展开新政,可惜最终以失败告终,毕竟变法意味着大多数人的利益,贵族阶级不愿意让自身的权益被侵犯,但这次尝试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当政期间,文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众多青史留名的文学家,比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

  文化事业能够得到突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皇帝的支持,仁宗当政,重文轻武,让文学之风颇盛。

  其四,宽和善待他人之人。

  剧中,仁宗的随侍,曾经说过,当时官家与大臣们在朝廷上对政事进行探讨,而仁宗觉得口渴,想要示意随侍帮忙拿水,可当时恰巧这名随侍正在打盹。而仁宗则直接忍了下来,因为一旦他惊醒随侍,那么所有人都将知道这名随侍办事不利,而随侍必将受到严苛的惩罚。

  历史上,官家在艳阳天去求雨,回宫之后,立刻寻找自己的皇后,要水喝。当时皇后问道,为何不让随侍去伺候喝水,而要回宫去喝。仁宗的回答是,一路上自己观察过跟随的侍从,并没有准备水,如果自己索要的话,他们会因为未能够准备齐全皇上的需求,而受到惩罚。假若自己一路不喝水容忍下来,自然此事也不会发生了。

  对于仁宗本人来说,他对于身边人均以温和的态度,从不因自己的身份地位尊贵而苛责侍从。

  有一次他吃饭的时候,突然吃出了沙子,连忙吐出来,之后的选择不是问责,而是和身边侍从说,不要过分声张此事否则必将是死罪。因下人的过失,导致他吃出沙子,他的第一反应居然是换位思考,对下人予以关心,这点即便是普通人都不能够做到,放在一个九五至尊身上只能够称赞他内心的宽容和大气。

  他在位期间,能够用最大的同情心去考虑那些服侍在身边的人,以他的想法,觉得凡是入宫侍奉之人,必定是家中过于困苦,或者有说不出的苦楚,而造成百姓生活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君王,是自己的过失才让这些可怜人进入宫中。既然如此,这些人在宫中再遭受到苛待,则不是自己更大的过错。

  仁宗的仁字,绝非说说,而是贯彻到了他整个人生,从未改变。他去世以后,京师哀嚎一片,开封罢市,百姓痛苦,为他焚烧纸钱的烟雾将天空覆盖。不仅仅是宋朝国内的百姓对他的离世悲痛,这一消息传到辽国,耶律洪更是为其建立了一个衣冠冢,以表示尊敬和思念之情。

  《宋史》称宋仁宗“为人君,止于仁”。但宋仁宗的“仁”是真的仁。

  有一次,宋仁宗在宫中吃饭,吃出了砂石。换做疑心重的皇帝,可能会怀疑有人谋害。可宋仁宗只是悄悄对身边人说,千万别对他人提这件事了。因为按照规定,皇帝饭中有砂石,厨师是要被杀头的。

  这样的仁德并非孤例。有年三月,天气好,宋仁宗带着大臣到御花园赏花,还一起赋诗。只见一代名相韩琦所作的诗歌是:“轻阴阁雨迎天步,寒色留春送寿杯。二十年前曾侍宴,台司今日喜重陪。”

  诗歌一出,就有朝臣给皇帝打小报告,说韩琦的诗歌是讽刺皇上游乐太频繁。但宋仁宗不为所动,只是笑一笑,还很欣赏韩琦的诗。

  身为皇帝,宋仁宗劝课农桑做得很好,态度很端正。每逢很久没有下雨,宋仁宗就会上香并向上天祷告祈雨。有天晚上打雷了,已经睡下的宋仁宗赶忙起身,穿戴好,站立在大殿里。没多久,雨水就打湿了他的衣服。

  有一次,军队给宋仁宗献上了名贵的灵芝草,他却不高兴,让以后不要弄这些玩意了。他的一段说辞颇能反映他的理念,“朕以丰年为瑞,贤臣为宝,至于草木虫鱼之异,焉足尚哉。仍戒州郡,自今无得以闻。”

  宋仁宗统治期间,官员踊跃上疏,针砭时弊,成为清明政治的一大特征。在活跃的官员中,范仲淹是一个典型。

  范仲淹性格直率,不掩情面。像那个时代的许多士大夫,他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

  范仲淹议政的第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朝拜问题。有年冬至要到了,刘太后准备临朝,接受包括宋仁宗在内的百官祝寿。范仲淹站出来说不妥。他的意思是,你皇帝在家里孝敬老人,自然有家里的礼仪。但你现在和百官站在一起朝拜老母亲,是几个意思呢?这个是不能为后世所效法的。

  范仲淹将他奋不顾身的一面演绎到了极致。

  他还上疏,要求太后将权力交给宋仁宗。范仲淹的上疏当然没有回应。这从另一面体现了宋朝的仁政。要是在一些集权更甚的王朝,比如明朝初期,范仲淹这样的举动估计要被杀头。在刘太后活着的时候劝她还政。而在她去世后,范仲淹却建议皇帝“掩其小故,以全后德”。

  范仲淹一向奉行节俭的作风。有次朝廷要修建几座寺庙,从陕西购买木材。范仲淹又坐不住了。他上疏说,“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积负。”他没有拦住朝廷的大兴土木,但他的忠诚在宋仁宗那里是挂了号的。

  有一年江、淮等地遭遇了大蝗旱。范仲淹请朝廷赈济灾民,但没有回应。于是他进一步说,让宫廷中每天少吃半天的饭,怎么样?宋仁宗听了大惊,于是任命范仲淹去灾区慰问。

  宋仁宗一朝最为人熟知的大臣是包拯。

  包拯以“包青天”的名号闻名后世。一系列民间传说中的包拯形象大体与史实相符。这位性格刚毅的官员担任开封府尹期间刚正不阿,连皇亲国戚也怕他三分。当时的首都汴梁广为流传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是说碰到包拯了,他自然断案公道,不需要诉讼的人贿赂打点。

  当时东京城河道两岸有大量高官修建的园林,以至于河道都堵塞了。有一次东京发大水,包拯就乘机将这些非法园林全部拆除了。

  包拯对待官员如此,对待皇帝也是如此。有一次宋仁宗想把皇丈张尧佐任命为宣徽使,这是一个地方大员的职位。但当宋仁宗在上朝时宣告这个任命时,包拯站了出来。包拯陈述理由时,唾沫都飞溅到了宋仁宗脸上。但在包拯进谏后,宋仁宗只好听话,停止任命。

  总体而言,宋仁宗时期是清明盛世。依靠科举制度,宋仁宗遴选了一大批政坛新秀,包括欧阳修、包拯、韩琦等等。新势力上台,自然会受到老势力抵制。

  老势力的核心是纵横政坛多年的吕夷简。

  吕夷简为政数十年,核心是一个“稳”字。稳固然有稳的好处,但也意味着因循守旧。这个因循守旧不是一件小事。经过时间的累积效应,宋朝在宋仁宗时累积了大量矛盾。这些矛盾的核心就是“三冗”:冗官、冗兵和冗费。就是官太多了,兵也太多了,有一百多万,同时还要每年给辽国和西夏大量“岁赐”。这些矛盾的任何一件发展下去,都会让大宋政权完犊子。

  于是,范仲淹等政坛新锐冒了出来,主导改革。这就是有名的“庆历新政”。范仲淹给宋仁宗进献了《答手诏条陈十事》,详细探讨了各类尖锐的问题以及解决之道。范仲淹负责整顿吏治期间,罢免了一大批庸碌的官吏。有人就问他,你把这些人都罢免了,他们的家人都要哭了。范仲淹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一路就是指大众百姓,代表公众利益。

  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古今都一样。于是范仲淹等人被攻击为“朋党”。“朋党”类似于反革命,是一顶大帽子。身为皇帝,宋仁宗是对“朋党”有疑虑的。如果大臣结党营私,威胁到皇权怎么办?于是旧势力利用了皇帝的恐惧心理进行反攻。守旧官员夏竦就利用了这一点。

  夏竦担任过宋仁宗的家庭教师,有政治优势。他指使自己的婢女伪造了一份废立皇帝的诏书,还散布了谣言,说这是范仲淹等人干的。这个谣言涉及到政治大事,非同小可,直接把范仲淹等人逼出了京城。皇帝这时候在政治上也不再支持改革势力。于是新锐们纷纷被贬出京城。一场改革无忌而终。

  宋仁宗仁德一生,于1063年故去,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任期间,他释放了大批官员的才华,使得他统治期间成为文坛盛世。在诗歌《赐刘辉及第》中,他对俊杰辈出的局面颇为满足:“治世求才重,公朝校艺精。临轩升造士,入彀得群英。”

  他遗留下的朝政,需要后世的改革得以改进。具有反讽意味的是,毕生施行仁政的他去世后,一场葬礼差点掏空了国库。这是宋仁宗生前不愿意看到的,也是对他政权矛盾性的发人深省的总结。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第四个皇帝,也是宋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仁宗在位期间广纳谏言,以仁执政,所以他的庙号为仁宗。

  电视剧《清平乐》已播放到最后几集,仁宗的一生也逐渐落下帷幕,纵观仁宗的一生,总能看到他的励精图治、仁政宽容,那么宋仁宗赵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呢?

  赵祯待人一向宽容,对下人也很仁慈,官家对待下人都能感同身受,对下人的惩罚都是从轻处理,仁宗认为过重的处罚没有好处,如果犯罪者有悔过之心,则让犯错之人通过做有用之事,好过除去他的性命。

  赵祯对读书人也非常宽容,嘉佑年间,苏辙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中写皇宫内美女无数,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说官家不关心百姓的苦难,也不与大臣们商量国事,天天饮酒作乐。考官们认为他是恶意诽谤官家,要知道这样的议论官家,在其他朝代早就丧命了。

  可赵祯却说,自己设立科考,本来就是希望广纳谏言,苏辙一个小官能这样说,应该赐予他功名。

  纵观历朝历代的皇帝的穿着,无不奢靡、豪华,以彰显出身为皇帝的尊贵与高高在上,而赵祯的穿着却非常质朴。赵祯上朝时穿的服装材料和颜色基本与各位大臣的一样,只是样式上有细小的区别。

  日常所穿服装也是以素雅、简约为主,从不穿着奢华、精致的服饰。赵祯身边伺候他的內侍、宫女也非常少,从不使用大阵仗的宫女、內侍。甚至为了节省开支,每年都会送一部分的宫人出宫,因为赵祯知道,他所使用的东西都是百姓纳税给的,都是民脂民膏,所以,赵祯在吃穿住方面从不奢靡。

  从政治方面,仁宗在庆历三年时,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开展了“庆历新政”,就是想解决仁宗时期的冗官、冗兵、冗费等现象。不过该政策在实行了三年就被迫停止,但对三冗的警示作为还是有的。

  赵祯在位期间,由于长期处于和平局面,让宋朝的经济也快速发展。从《清平乐》中各种传统习俗上也能看出,老百姓都是安居乐业,人民生活质量也比较高。宋朝每年向辽、西夏支付数十万银两和绢布,都能看出宋朝的经济很好,才能支付如此高昂的费用,让宋朝有了半个世纪的平安和乐。

  宋仁宗在位42年间,让宋朝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达到了鼎盛,他一生也励精图治,以先祖制度为守则,一生以仁爱民,可以说是一个好皇帝。

  古时候,帝王的谥号的给予是有规则的,叫“谥法”。继任皇帝和朝臣根据其生前事迹和品德,对已经去世的上任皇帝给予评价,商议之后给出一个称号,这个称号就是皇帝的“谥号” 。

  民国学者王国维根据出土文物文献考证,认为最早的谥法始于西周中期。

  根据“谥法”定义,谥分为三种: 美谥,平谥和恶谥。

  美谥是对皇帝的颂扬褒奖,比如,文,武,宣,明,睿,等;

  平谥表示对一个皇帝的一生充满了同情,怜悯和惋惜,比如,怀,悼,哀,思,闵,等等;

  恶谥是对皇帝的批评,典型的如,炀,灵,厉,幽,荒,等等。

  谥号为“仁”,基本上是符合以下条件:

  “蓄义丰功,慈民爱物,克己复礼,杀身成仁,能以国让,利泽万世,率性安行,功施于民,屈己逮下...如天好生,教化溥浃,慈心为质,惠爱溥洽...”

  所以,赵祯被谥为“仁”,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位有道明君了。

  太后刘娥临朝十余年病故,赵祯亲政,这时有人跑来告诉赵祯: 你的生母是李宸妃,是被太后陷害而死的。赵祯当时极为愤怒,但查实之后,发现生母死后得到刘娥应有的葬礼,于是不再愤怒,而是感叹“人言岂可尽信,大娘娘平生分明矣”,并为刘娥评定谥号为“章献明肃”皇后。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原型,不过这个故事是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厌恶一个出身贫贱的歌女掌握朝政二十余年,而虚构的故事,以此打击刘娥的名声,历史上刘娥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在她的治理下,北宋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仁宗时期的繁荣打下很好的基础。

  赵祯对待刘娥的态度,体现了他宽厚仁孝的品行。

  封建王朝的统治极其依赖优秀人才的作用。一个有作为的明君,一定是伴随着一群优秀的大臣们一起出现的。比如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等等,没有例外。

  广开科举,招揽人才,天圣年间,宋仁宗拥有了一个豪华的进士人才团队,举几个例子:

  苏涣,很多人不知道,著名的苏东坡是他亲侄儿;

  韩琦,一度是抗击西夏入侵中原的骨干重臣;当时西北有谚“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一韩就是韩琦,一范就是大名鼎鼎的范仲淹;

  包拯,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后人称为“包青天”;

  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号称当时的文坛领袖;

  ... ...

  数以百计的能臣干将涌现出来,成为帝国的肱骨,有宋一代也是没谁了。

  宋仁宗在位42年,是宋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虽然武功不如他的祖辈,但在仁德方面堪称表率,在他的治下,百姓安居,文人风流,市井富庶,自由繁荣,有人评价当时的东京开封,没得就像一个梦,整个国家像天堂一样的存在。人口在万人以上的城镇有一千多个,人口过十五的超级大城至少有六个,而东京开封,人口则达到了百万以上,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宋仁宗去世时,整个开封城罢市同悲,数日不绝,连乞丐和小童都买了纸钱焚烧祭奠。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为他们带来幸福安定生活地皇帝,他们是会永远感恩的。

  宋仁宗,本名赵受益,立为皇太子时更名为赵祯,在世1010年—1063年,享年54岁,北宋第四代皇帝。其在位间,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这使他赢得了民众的爱戴。当他驾崩时,群臣百姓发自内心的悲痛却是其他皇帝难以相比的。当仁宗死亡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相较于古代官僚与百姓的紧张关系,宋仁宗确实赢得了自己的成功。

  宋仁宗画像图

  赵祯早年生活在养母刘太后阴影之下,作为一个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温厚。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样的生活都不会适应,更不用说作为一国之君的宋仁宗,他也想改革这种守成的局面。

  政治:赵祯针对宋中期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改革之时大刀阔斧,施行许多具有时代变革意义的措施,如果成功,宋朝必将会政治一新。但最后的结局却是注定失败的,因为改革触犯了大多数权贵的意义,作为改革主持者的范仲淹也被官场上排挤了出去,这次改革对于宋仁宗来说可能也有不小的影响,作为帝王,他当然希望自己统治之下的王朝能够日益昌盛,但所处的环境势必打碎这种幻想。

  庆历新政的主持者范仲淹

  军事:在宋仁宗统治时期,宋朝的主要外患是西边的西夏。因为宋朝对于军队实行的将兵法,虽然杜绝了将领专权的问题,但也给军队留下了隐患。并且宋朝自身因为冗兵、冗费的问题,军队实力也有所下降。所以在对西夏的几次战争中,宋朝都落入了下风。而夏虽在宋夏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但自身亦伤亡近半,国力难支。两方决定商议和议。于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订立和约: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并开放边境贸易。史称“庆历和议”。此后宋夏保持近半个世纪的和平,这对于宋朝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康定年间(1040年—1041年),赵祯命丁度与曾公亮等编纂《武经总要》。此书为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对于研究宋朝以前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要。

  《武经总要》后世保留之作

  经济:因为取得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所以宋朝经济取得了快速的进步。而这一时期,后世常说的纸钱——交子也正式投入使用,可以说是历史上经济方面的一个重要革新。但同时,因为皇帝自身的宽心仁厚,反而给了一些人祸乱的机会,当时宋朝冗官、冗费、冗兵的问题愈发严重,使得积贫积弱的局面不断加剧,对于宋朝的自身发展来说,这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北宋的交子

  文化:赵祯在位时期,北宋文人政治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和而不同”的庆历士风得以涵咏和张扬。赵祯在位期间,曾多次关心图书馆文化事业。嘉祐五年(1060年),赵祯又下诏:建隆初,三馆聚书,仅止万卷。然而今秘府所藏,比唐开元旧录,遗逸尚多,宜开购赏科,以广献书之路。规定每献一卷馆阁所缺之书,赏丈绢一匹,及献五百卷,特与文资。对于文化事业的鼓励使得这一时期有大量的经典著作产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宋仁宗在位时期的北宋,应该是较为繁荣的一个阶段,但因为皇帝自身的仁心,反而也会造成一定的不利的影响。有人说,“仁宗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皇帝)”,不同于那些为政之暴君以及昏君,宋仁宗有着自己的处世态度以及应事方法,在处理很多问题上面,能够考虑各方因素。有人还说他“惧怕大臣”,可能他深知为君之道,大臣与自己并非是绝对对立关系。

  在大多数宋人眼里,“仁宗盛治”远远超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在宋仁宗驾崩之前,以宰相富弼为首的群臣连续五次上表请求给他加尊号为“大仁至治”,但是赵祯都没有批准。但他死后再也阻止不了群臣给他加上“仁”的尊号了。“仁”就是对帝王的最高评价,“为人君,止于仁。”也许正是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宋仁宗也才与那些被大臣们嫌弃的帝王格格不入。

  《宋史》评价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也许仁宗给宋朝之君立下了典范,但后世的君主们好像又学得七零八落,甚至还走上了偏路。

  我们不妨也看一下宋朝的大臣们对于这位仁君的评价。

  师锡:宋兴一百五十余载矣,号称太平,飨国长久,遗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以致庆历、嘉佑之治为本朝甚盛之时,远过汉唐,几有三代之风。

  苏轼: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既自以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远者,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至于今赖之。

  范祖禹:仁宗爱人物之心,在位四十二年,未常一日而忘其诚……庙号曰仁,不亦宜乎。

  邵伯温:呜呼!虽酒酣、嫔御在列,尚不忘四民,故自圣帝明王以来,天独以仁谥之也。

  能够得到后世众多文人之赞,可见仁宗在历史上的地位。

  仁宗坐像图

  乾隆皇帝也曾说,有三位帝王,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烨,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赵祯。

  这对于任何一位帝王来说,仁宗堪称为君之典范,但他又不可避免的陷入自己的悲剧之中。

  王夫之在《宋论》中认为赵祯“无定志”。在赵祯亲政的三十年中,两府大臣换了四十余人,都是屡进屡退,“人言一及而辄易之,互相攻击则两罢之,或大过已章(彰明也)而姑退之,或一冲偶乘而即斥之,……计此三十年间,人才之黜陟,国政之兴革,一彼一此,不能以终岁。“即使贤者在位,因不能安于其位,也无法施其才能,做出成绩。这样朝令夕改,一反一复,使“吏无适守,民无适从”。

  宋仁宗的仁心却又犯了帝王的大忌,出事不决断反而会增加为政上的难度。我们知道在明末崇祯皇帝的评价中说他也是常常置换群臣,往往一个政令还没有实行,就急着更换大臣。在这个问题上,仁宗也是同样,政治策令不能有效实施,反而会损伤大臣之信心,甚至还会给百姓造成一定的困扰。

  但不可否认,宋仁宗在历史上的贡献是重要的,在宋朝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重要的一笔,只是随着历史的变化,人们只会记住那些积极改革的变法者,却忘了这位宅心仁厚的君主,希望历史能够给这位帝王多一些关注!

  熙宁二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主持了变法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当时还在京任职的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极为不屑,干脆申请外调,来个“眼不见心不烦”,熙宁十年,苏轼调离京城,先后担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等职,期间写了大量讽刺王安石变法的诗作,元丰二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故技重施,趁机暗讽朝政,结果被御史抓住把柄,联名弹劾苏轼,宋神宗下令严查,结果“拔出萝卜带出泥”,苏轼以前暗讽朝政的诗作都被查了出来,苏轼因此入狱,这便是大名鼎鼎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爆发后,宋神宗大怒,意欲处死苏轼,但太皇太后曹氏出面干预,只说了一句话就令宋神宗改变了主意,最后“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只是将苏轼贬官发配。

  那太皇太后究竟说了一句什么话呢?

  据《乌台诗案》所载,当时太皇太后曹氏拉着宋神宗的手说“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意思是当初宋仁宗见过苏轼苏辙两兄弟后,心中大喜,对曹氏说自己又为子孙觅得两位“治世能臣”,而神宗身为仁宗之子,怎么能因为几首诗就杀掉仁宗看中的人才呢?宋神宗就是听了这番话才回心转意的!

  也就是说苏轼之所以能够活命,全靠宋仁宗的“庇护”,宋仁宗“人与其名”,是皇帝中少有的“仁善之人”,《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纵观宋仁宗一生,对苏轼这样的大才子极为宽容,甚至可以说是仁慈,这也使得仁宗一朝名臣辈出,人才济济,其中最出名的当属铁面无私的包拯“包青天”!

  包拯一生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执法严苛,从不攀附权贵,甚至时常做出“侵犯”权贵利益的行为,这使得朝中一些人对包拯恨之入骨,时常罗织罪名诬告包拯,但包拯却并未因为他人的诬告而蒙受不白之冤,反而稳坐开封府尹的位置,无人能够撼动,到其嘉祐七年因病逝世时已经升任枢密副使了!

  包拯之所以能够得以善终,不被小人所害,全靠宋仁宗在背后为其撑腰,仁宗对包拯极为仁慈,包拯常与其争辩,辩至激烈处甚至将唾沫星子都溅到仁宗脸上,仁宗却从未因此而怪罪包拯,反而对其颇为“爱护”,世人皆知包拯清名,却鲜有人知这背后有着宋仁宗的功劳,若是仁宗昏庸无能,包拯就算有十个脑袋都不够砍!

  宋仁宗不仅对包拯一人仁慈,只要是品学端正,心怀国家的人他都爱护有加,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苏轼苏辙两兄弟,以及欧阳修、曾巩、张载等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宋仁宗足以称得上“仁慈之君”

  除此之外,宋仁宗的仁慈还体现在对自己的严苛以及对下人的宽容之上

  据《宋史》所载,仁宗虽然身为九五至尊,富有天下,却极为勤俭律己,常常批阅奏折直至深夜,一次仁宗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又到了深夜,腹中饥饿难忍,非常想来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但他思来想去,还是忍着饥饿睡去了,第二天他与皇后说起此事,皇后劝其保重龙体,吃一碗羊肉汤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仁宗却说自己一时索取恐在宫中形成惯例,自此御膳房每日深夜宰羊,长此以往既创恶例又伤生害物,实在得不偿失,所以他干脆就忍一时饥饿!

  仁宗可不是突然“心血来潮”,才做出自忍饥饿,避免形成恶例的行为,实际上勤俭律己的品格已经深入他的骨髓,他所用的床帐和垫具都质朴灰暗,许久未更换,他常常对大臣说“朕居于宫中,自己日常生活的享用正是如此。这也是百姓的膏血啊,可以随便浪费吗!”

  宋仁宗对自己严苛,对下人却极为宽容

  一次宋仁宗在御花园中散步时,频频回头张望,随从们好生奇怪,不知皇帝有何需求,却也不敢出言询问,仁宗回宫后急忙让宫女端来茶水,连喝了四五杯,看样子是渴坏了,妃嫔很奇怪,问仁宗既然如此口渴,为何不在外时就让随从伺候饮水,仁宗却说他频频回头张望,发现所有随从都没带水壶,若是他开口要水喝,必然会有人因此而受罚!

  还有一次仁宗吃饭时在饭中吃出一粒沙子,周围伺候的太监本想将饭端走,仁宗却让其不要声张,将沙子捡出后继续将碗中的饭吃光,事后他对左右说,人难免粗心大意,若是因为一粒沙子将饭端走,难免有人会因此而受到不小的惩罚,说不定还会丧失生命,一粒沙而已,捡出来就罢了,若是小题大做,岂不是太过残暴了?

  宋仁宗对自己的严苛以及对下人的宽容其实都是他仁慈的一种表现,对自己严苛是怕“上梁不正下梁歪”,自上而下形成一种不好的风气,从而使得老百姓们劳民伤财,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仁慈,至于对下人宽容更说明他表现出来的仁慈完全是发自肺腑,并非装腔作势,沽名钓誉!

  总而言之,宋仁宗“人与其名”,确实是一位难得的“仁慈之君”!

  小结:

  嘉祐八年,宋仁宗病逝,享年五十四岁,消息传出后,“京师(开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就连偏远山区的人们都为仁宗的逝去悲痛不已!当皇帝当到这份上,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终仁宗一朝,并未解决“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但他在任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科学技术和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他的个人魅力得到了天下百姓的认可,算得上一位相当成功的皇帝,史学家将其亲政的这段时期称为“仁宗盛治”!

  参考资料:《乌台诗案》《宋史》

  宋仁宗,大家知道“仁宗”是皇帝的庙号,也就是说这时候是没有这种称号的,是其死后,对其一生品行的高度概括。在宋仁宗以前,从来没有帝王,冠以“仁”的庙号。

  起码从庙号可以看出他的“仁”是前无古人,至于表现在哪里我们来举例说明,仁宗曾在有一次外出散步中,频频回头看向随从,却不语什么。回到宫中,却急忙向嫔妃要水喝,还说道:“赶快拿水来,渴死了”嫔妃就纳闷了,问道:“您怎么不向随从要水喝呢?”仁宗回答:“我回头看了几次,没见他们带着水壶,也没敢问,一问,他们必定要受重罚了。”

  再来一条,仁宗在吃饭的时候,牙齿居然被一颗沙子硌得生疼,各位是不是觉得厨子要玩蛋了。结果他赶紧吩咐边上的侍女:“你们千万别声张啊,要是传出去,今天做饭的人可就要判刑了。”

  感动啊,落泪啊,想想现在点个外卖动不动就差评的,吃个饭刁难服务员的,看看人家仁宗,九五之尊啊,还能设身处地的为下人着想。

  历史上明君不少,但是能被称为仁君的,确实不多,毕竟泥人还有三份脾气呢,你像李世民这样的明君,那也有被进谏到发脾气的呀。可是你看看仁宗,包拯进谏时能把唾沫星子喷到皇帝脸上去,处理仁宗亲戚时一点面子都不给。随便换个皇帝叫他退休了,不杀他已经算给面子了吧,搁仁宗呢,居然还重用包拯。

  不得不说,仁宗是个好人,也是一个好皇帝。他宽厚仁慈,诚心纳谏,礼贤下士。执法如山包龙图,实施新政范仲淹,古文运动欧阳修……这人才济济啊,社会全面发展啊,经济繁荣,就连大家熟知的交子,也是仁宗时代的。

  俗话说温饱思淫欲,搁别的皇帝,富起来了,不是去打仗,就是下西洋,要么下江南,要不后宫佳丽三千整起来,可是人家仁宗呢?自己富了,也不忘了老百姓,“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这些都是用来安置救济穷人的,堪比当代红十字啊。

  仁宗到底“仁”到什么地步,在他驾崩时,整个宋朝哭声震天,大臣哭,百姓哭,商人放在生意不做,在那里哭,乞丐也哭,连不谙世事的小孩也哭……这些都是自己子民,可是理解。令人诧异的是,当消息传到辽国时,辽国的百姓居然也哭了,这辽国皇帝更是抓着使者的手嚎啕大哭起来,你敢信这是曾经兵戎相见的宋和辽?之后辽国甚至为仁宗建了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的历代辽国君主像祭祖一样地供奉仁宗画像。

  一个没有太祖的雄才大略,也不似徽宗多才多艺的仁宗,这名声绝对是宋朝18帝中最好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五金工具_五金配件_五金建材_机械设备-五金网 > 《清平乐》:宋仁宗赵祯究竟是什么样的皇帝呢?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