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网

大名县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多少?

  

大名县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多少?

  

大名县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多少?

  

大名县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多少?

  

大名县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多少?

  大名府故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东南部的大名县。大名府春秋时代名"五鹿",宋仁宗庆历二年建陪都,史称"北京大名府"。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现在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大名府故城始建于公元360年,城址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现存府城墙遗址和大街遗址。现在的大街乡大街村就是大名府故城的中心,故城遗址内的南门口、东门口、北门口、铁窗口四个村庄是当时府城的四个大门。

  十六国至明朝都是中国北方重镇,大名府故城始建于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唐僖宗中和年间(公元881年—884年),为魏博节度使乐彦桢就西城外旧堤筑罗城,周长80里。至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对大名城廊进行了增修,改名为北京。当时主要是增修了内城和外城,修内城为宫城,周长1?83公里,修筑的外城周长为24?3公里。宫城南有三门:中为“顺预门”、东为“省风门”、西为“展义门”;东有东安门;西有西安门。至明洪武三十四年(公元1401年),漳、卫两河同时发大水,水位漫溢城墙,城沦于水中,淤泥土一丈多深,此城遂成为废墟。而后又迁修于艾家口,即今大名城。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因漳、卫河同时泛滥,府城被淹没。

  唐僖宗中和(881年—884年)年间,为魏博节度使乐彦桢就西城外旧堤筑罗城,周长80里。至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对大名城廊进行了增修,改名为北京。至明洪武三十四年(1401年),漳、卫两河同时发大水,水位漫溢城墙,城沦于水中,淤泥土一丈多深,此城遂成为废墟。而后又迁修于艾家口,即今大名城。

  大名府故城曾三次为国都。第一次是五代唐(后唐)的时候,在这里当政的第一个皇帝是李存勖。他是和后梁(亦称朱梁)长期战争中,于公元923年(即后梁末帝龙德二年)4月在魏州(即大名)登上皇帝位的。国号大唐(即后唐),年号同光,建都魏州,都名东京。他以魏州府舍为宫殿取名“兴圣宫”。同时,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把县衙在魏州城里的元城县改名为兴唐县,贵乡县改为广晋县(元城、贵乡两县都是现在的大名县)。那时后唐已有十三个节度、五十个州。当年灭朱梁,从东京(大名)移都洛阳。同光三年(925年)改东京名为邺都。

  第二次是北宋宋仁宗时期。公元1042年即宋朝仁宗庆历二年的时候,在宋朝的北方有个强国辽——契丹。他集结重兵于幽、蓟一带,即现在的北京以东蓟县、通县、唐山之处,声言南下攻宋。这个消息,使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惊慌异常。宋朝廷召集东京的文武官员紧急商量对策,有三派不同的意见:一是逃跑派,他们主张避开契丹的锋芒,把京城从汴梁往西迁到洛阳;一是主和派,他们主张派员去契丹求和,无非是割点地、赠点金,讨个和平局面;另一派是吕夷简,他主张迎敌北上,建大名为北京,敌如南犯,就御驾北京亲自指挥抗战,打他个头破血流。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主张,遂于庆历二年五月把大名建为陪都——北京。 第三次是叛宋降金的被金朝封为藩国大齐皇帝的刘豫。公元十二世纪初,女真从北方强大起来,于公元1125年灭掉了辽国,臣服了西夏。接着又进兵中原,南下攻宋,于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冬,攻破了宋的京城——汴梁。第二年九月俘去宋徽宗与宋钦宗,把宋朝的统治者赶到了长江以南,北宋亡。从此,在我国北方广大土地上建起了一个金朝。为便于他的统治,于1130年(金天会八年)在中原(冀、鲁、豫)地区建立了一个藩国(藩辅),国号大齐,金立叛宋降金的济南知府刘豫为大齐子皇帝,建国都于大名府,都名仍为北京,年号称阜昌,以南宋高宗建炎四年,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为阜昌元年。公元1131年(金天会九年,阜昌二年)刘豫从大名迁都于汴梁,改北京(大名)为北都。公元1137年(金天会十五年,阜昌八年),金废齐国,降刘豫为蜀王,当年徙刘豫家属于临潢(今山东)。刘豫当子皇帝共八年,其中以大名作国都二年,作副都六年。 大名东西两城,是自隋唐中经宋元明清直至本世纪30年代前的冀南及更广地域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除作过三次国都外,自曹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至民国二十一年(1936年)的一千七百多年里,先后还是郡、州、府、路、道、专区的所在地。 五礼记碑原散落在大名县双台村。据河北省文物局鉴定,它是目前已知的全国最大古石碑。碑首为八龙戏珠圆首,碑额正面透雕盘龙,两侧龙头朝下,龙嘴尖长,形象生动逼真,气势非凡,颇具唐代风格。碑额阳面正中是宋徽宗御题篆刻“御制大观五礼之记”双行纵排八个大字,故后人简称“五礼记碑”。碑身两侧为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墨迹,碑阴刻唐“何进滔德政碑”。正面碑文为宋代“五礼之仪”,故又将此碑称为“唐宋碑”。碑座为一硕大的赑屃,虽然头残缺,但仍然看得出雕刻工艺精湛,神态活灵活现。而关于“五礼记碑”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

  公元1401年(明洪武三十四年)4月,漳卫漫溢,洪水冲淹大名府城,大碑掩埋地下。公元1548年(嘉靖戌申年)3月,大名府知府顾玉柱发掘此碑,然大碑已断分为9块。从此,这块古巨碑在双台村静静地躺了400多年。双台村人也把它当村神对待。谁家有灾有难,有过不去的坎时,就到古碑前焚烧供奉,膜拜许愿。几百年来古碑已成为双台村的护村使者,成为“镇村之宝”。

  大名县,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在历史上曾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称“北京”,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解放后,曾建大名市。

  春秋战国时期魏文侯七年(前439年),魏文侯得到了邺地。至其子魏武侯时,将邺作为别都。魏武侯今大名县境内一块属地作为其公子元的食邑。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因该地曾是魏地,所以以邺地为中心设立魏郡。又因今大名一带曾是魏公子元的食邑,所以建县时以元城县名之。

  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元城县成为阳平郡的郡治所在。

  东晋及十六国时期前燕建熙元年(360年)从元城县划出西部地方建贵乡县。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复置贵乡县,后又省。东魏天平二年(535年),分馆陶西界复置贵乡县。此时,元城、贵乡、魏县均属魏尹。北齐天保七年(568年)魏县及元城县俱废,并入贵乡县。

  隋开皇六年(586年)元城县、魏县从贵乡县分出复置,并从元城县分出一部分设马陵县,均属魏州。

  武周圣历二年(699年)分贵乡县复置元城县,贵乡、元城、魏县均属魏州。

  唐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魏州。唐建中三年(782年),田悦改魏州为大名府,这也是“大名”被用作地名之始。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承袭唐制。后唐同光元年(923年)三月,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改贵乡县为广晋县。后唐同光元年(925年)改东京兴唐府邺都魏州。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七月,改兴唐府为广晋府,改兴唐县为元城县。后汉乾佑元年(948年),改广晋府为大名府。

  北宋初期,承袭前制。稍后,元城县、大名县、魏县先属河北路,后属河北东路大名府,称之为“北京”。熙宁六年,大名县并入元城县。绍圣二年复置大名县。金时期大名县、元城县属大名路大名府。

  元大名县、元城县属中书省大名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元城县入大名县,不久复置元城县。

  明大名县、元城县属中书省大名府。明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省大名县入魏县。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复置。

  清初承袭明制。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大名县、元城县属直隶行省大名府。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省魏县,306个村归大名,31个村归元城。

  民国年间,大名县、元城县属直隶冀南道。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政府溃散。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山东省朝城县的张鲁、王奉两个区并入元城县,元城县改为元朝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7月,划城区及周围建大名市。此时,市、县分设,属冀南三专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降大名市为县辖市。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改为城关区,同时废元朝县,将元朝县的张鲁、王奉两个区划归山东莘县,其余全部并入大名,此时大名县属河北省邯郸专区。

  1958年10月,废魏县入大名县。

  1960年5月,撤邯郸专区,大名县改属邯郸市。

  1961年5月,恢复邯郸专区,大名仍属之。

  1961年6月,魏县从大名分出复置。

  1970年,邯郸专区改称邯郸地区、市合并,称邯郸市,大名县属邯郸市至今。

  大名县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历史上曾几度繁荣昌盛,益满中国古今大地。境内现有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马文操神道碑、朱熹写经碑、万堤古墓群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遗址、直隶七师校址等,为发展大名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大名县古称大名府,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位于冀鲁豫三省交汇处。大名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史记载真实详细。笔者阅读收集整理了有关文献,对大名县的历史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此与诸君共勉。唐期中三年(公元782年),魏博节度使田悦自称"魏王",遂将"魏州"升改名为"大名府",大名府名由此开始。炎黄时期,大名府为黄帝部落及其后裔昌邑封地。春秋时期,齐恒公在此筑五鹿城"以卫诸夏"。西汉高祖12年(公元前195年)建立大名县。随着京航大运河的开道,隋唐时期位于永济渠畔的大名府开始崛起,成为黄河以北广阔地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宋朝时为京都开封府的陪都,六为河北路,明为大名府,清为直隶总都府,民国为大名道,抗日战争胜利后,设大名专区和大名市,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大名县到至今。在大名5000多年文明史的进程中,作为黄河以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就长达2000年。其中,两次为都,七次为陪都,长达130年之久,奠定了大名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成就了大名以"北方重镇"、"畿辅八府"之首,列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之殊荣。大名县有八大历史文化一、衙署文化中华第一国都、陪都、州、府、郡、路、道、市、县等衙门在大名大兴土木。节度使、都督府、都指挥使、转运使、镇守使等各大军事机构在大名驻扎。明清时又是直隶总督衙门、河北省第一省会、三省(冀鲁豫`总都府所在地,号称"中华第一衙署城"。二、名人文化璀璨夺目新朝皇帝王莽;临朝五帝的国母王政君;晋代大文豪束皙;唐代四柱预测祖师爷李虚中;文学家宋白、柳开、潘阆;明代首辅黄立极、成基命;梁山好汉卢俊义;客籍名臣狄仁杰;北宋五大名相:包拯、韩琦、吕夷简、寇准、蔡京;近代革命家郭隆真;歌坛巨星邓丽君;孙膑在家乡马陵道射杀庞涓;汉代王氏家族出了九侯、五大司马、两个皇后、一个帝王;建国初期,共和国将军,大名县籍3人(裴志耕:大名人,1955年授少将;赵北源:大名人,1964年晋升为少将;李大磊:大名人,1964年晋升为少将);现大名籍省部级干部在职7人;中共十三大期间,3个(岳岐峰,大名张铁集村人,1984年任黑龙江省委书记;赵富林,大名万堤前桥村人,1995年任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田成平,大名北门口西人,1999年任山西省委书记)在职的省委书记是大名县籍。三、红色文化影响深远位于大名县城北关的大名七师是直南革命策源地,从大名先后走出了150多名共和国高级将领。建党之初,大名人冯品毅在这里发展党组织。河北省第一名女人郭隆真,是早期的革命活动家,曾和周恩来、并肩战斗。1938年11月,在善乐营(营镇)指导冀南、鲁西一带抗日;1966年,周恩来总理视察大名县,并在此留宿。四、宗教文化蔚为大观大名在历史上是政治、经济、文化区域中心,水陆交通便利。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佛教、儒教在大名府落地生根,形成了六大宗教和睦共荣的局面。五、运河文化独树一帜大名的运河文化可分藩镇文化和石刻文化。唐朝藩镇割据时期,塑成魏博节度使何进滔的德政碑,后被北宋大名府尹梁子美抹去刻字,改成"五礼记碑",现在仍是全国最大的整体碑刻。何进滔之父何弘敬的墓志,也是全国最大的墓志。共化寺门前的石狮子也是国宝,现仍保存在中山公园南门。同时期还有狄仁杰祠堂碑、罗让碑、造就了大名县震古烁今的碑刻文化。六、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大名历史上多有达官贵人,饮食文化颇有讲究。大名陪都时期的百花醋、黄魚白豆腐、烧肥肚蜚声中原。清代末期的二五八,如今仍居邯郸名吃之首,小磨香油、花生加工幅射全国。大名小吃饼类:芝麻焦烧饼、束馆鸡窝烧饼、发面烧饼、面丝饼、油酥火烧等十几个品种。民间的充布袋、豆腐丝、豆腐干、豆沫等。回族的小吃是大名的一大亮点:南关肉饼、饸馍、烧麦、五香酱牛肉、羊白、馓、粘壮馍。大名的酒名扬四海,《镜花缘》记载的滴溜酒为古时的国酒。七、民俗文化繁星点点编织工艺品种类众多,布老虎、泥塑、柳编、风筝、烟火故事、木版画、掐辨子、攉枝等123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水浒文化名扬四海《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有6个(玉麒麟卢俊义、浪子燕青、急先锋索超、青面兽杨志、一枝花蔡庆、铁胳膊蔡福)大名府人,大量章节写到大名府,成就了大名独特的水浒文化。《时迁大闹大名府》、《攻打大名府》、《智赚卢俊义》、《翠云楼》等,一个个水浒故事家喻户晓。

  首先感谢提问,大名县的历史文化遗有万堤汉墓群,大名府故城,及现存的明城墙,民国时期天主教堂,狄仁杰碑和五礼记碑等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五金工具_五金配件_五金建材_机械设备-五金网 > 大名县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多少?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