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网

韩信一生曾受过几个贵人的指点才能成就大业的?他最后悔没听谁的建议?

  韩信(前231~前196年)是汉初三杰之一,刘邦的兵马大元帅,西汉开国功臣。

  历史上的一些名人,出身并不高贵。韩信就是其中一个,他从小家贫,残酷的环境并没有唤醒他改变命运的决心,18岁时依然浪迹于街头闹市,没有像同龄人那样,或经商、或务农,找一个正当的职业。

  如此以来,韩信没有经济来源,他的一日三餐难以为继,经常食不果腹。有一次,韩信听说城外河中有鱼,就想钓几条充饥。谁知多日没吃一点东西,眼前一黑,摔倒在了河边。

  此时正在河边洗衣服的漂母发现了情况,急忙把自己带的干粮给韩信吃,韩信因此得救。吃饱了的韩信离开时没忘感谢漂母,含泪说:“大娘,等我发达了会报答你老人家的!”

  漂母不听则可,一听大怒道:“堂堂七尺男儿,竟然不能养活自己,有什么资格谈报答?我救你压根没想得到你的回报,你能活下去就不错了。”

  韩信羞愧满面的走了。

  韩信为了改变命运决定投军,他心中明白,要想在人才济济的军队出人头地并非易事,改变命运的除了机遇外就是知识,所以韩信平时从没放弃学习兵法战策。

  韩信加入了刘邦的队伍,有心想飞黄腾达,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韩信得不到重用,只是做了一个“库管”。琐碎的工作让他整日忙忙碌碌,这和他的“封侯拜相”的理想相去甚远。

  有一次,韩信由于工作失误,触犯了律法当斩,当刽子手举起屠刀时,韩信大呼:“天下大乱,汉王正需要人才,难道就这样杀掉壮士吗?”

  纵观历史上的一些名人,在危机时刻都会用这招进行自救,比如唐代战神李靖、节度使安禄山、门神尉迟恭等,都曾运用此招死里逃生。

  韩信这招也是急中生智,当时的监斩官夏侯婴看到韩信一表人才,相貌威武,加之欣赏他的胆量,于是就把他放了。

  韩信死里逃生,幸运之神并没有眷顾他,刘邦依然没发现这匹千里马,只到韩信遇到人生的第三个贵人——萧何后,韩信的人生才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想必大家不陌生吧?(故此不再赘述)

  韩信因萧何的举荐而升任刘邦的“兵马大元帅”,讲真这是刘邦信任萧何的结果,毕竟韩信之前并没有战绩以资证明能力。刘邦有赌一把的成分在里面,不过他的赌注确实压对人了。

  韩信接下来唱响了战场上的主角,上演了一场灭魏、徇赵、胁燕、定齐之大戏,刘邦反而成了跑龙套的配角了。

  韩信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因此奠定了人生仕途的辉煌,最后被刘邦封为齐王,到此,韩信实现了“封王拜相”的理想。

  说实话,刘邦才是韩信人生最大的贵人,假如没有刘邦当初的赌一把,假如刘邦是个谨小慎微的汉王,韩信要实现理想也许不会这麽快。

  韩信对刘邦打心里感激不尽,他也明白,没有刘邦就没有我韩信的今日之成绩。所以当他的谋士蒯通试图怂恿他自立为王时,他断然拒绝了。

  这件事是这样的:当韩信被封为齐王后,秦末汉初格局出现了三大军事集团,这就是“楚汉相争”时的局面。

  这三大军事集团分别是——项羽集团、刘邦集团和韩信集团。此时他的谋士,也是当时有名的辩士蒯通为他献了一计——三足鼎立。讲真这就是后来诸葛亮采取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计谋。

  蒯通和韩信虽然都隶属刘邦手下,但“秦失之鹿,群雄逐之,”乱世中谁得之谁做天下。

  蒯通为韩信分析了时局:“现在呈三足鼎立之势,假如齐王帮助项羽,那么刘邦就会失败,反过来说,你一心帮助刘邦,项羽就会失败,依我之见,你谁也不帮,让两者并存,这对你有好处,你可乘势自立,摆脱刘邦的控制。”

  讲真蒯通这番话分析的很透彻,韩信此时自立正是时候,可是韩信犹豫不决,他说:“刘邦对我有知遇之恩,解衣推食,我不能忘恩背德。

  韩信确实是个有情有义的男人,但绝不是一个政治家,他拒绝了蒯通的计谋。

  其实想想并不奇怪,韩信刚出道时,曾受过“胯下之辱”,成名后,对侮辱他的泼皮牛二尚且不报复,甚至把他提拔为军中小头目,况且对待刘邦乎?

  韩信有情有义,错失了做大做强的机会,但刘邦却没有他这麽婆婆妈妈,为了自己的天下,在韩信灭掉项羽后,刘邦为了消灭异姓王的势力,把他从齐王降封为楚王,从楚王贬为淮阴侯。

  刘邦对待韩信的办法是温水煮青蛙,等韩信受不了自然要跳起来,这样就给了刘邦除掉韩信的把柄。

  果然韩信有点不甘欺辱,虽然实力一去不返,但他依然冒死一搏。

  结果事泄被萧何和吕后杀死在宫中,时年35岁。韩信临死前后悔不跌,说道:“悔不该不听蒯通的建议,才落到如此地步。”

  韩信悔之晚矣!

  文/秉烛读春秋

  作为汉初三杰之一,韩信此生可谓跌宕起伏,从身无长物到国士无双。他凭借个人才能实现了在乱世中的崛起,又因鬼蜮伎俩而葬送性命。韩信确实出身卑微,无所依仗,但若说韩信一路加官进爵名扬四海全是凭其能力也有些不妥。能力的显现需要机遇,为韩信日后的“功高无二”奠定基础的绝对离不开他人生中的几大贵人。韩信的贵人都是何许人物,又为其提供怎么的帮助与机遇?又是那位贵人的提议让韩信至死遗憾?这些都值得一探究竟。

  少年志高却落魄,这是诸多英雄儿时的写照,韩信亦不能免俗。他虽然胸有大志,但做官无望,经商无能,只能沦落到混饭为生。一天韩信在河边钓鱼,附近是老妇人在漂洗丝绵。韩信饥饿难忍,老妇人便拿自己的饭给他吃,一连几十日皆是如此。韩信大为感动许诺日后定当报答,老妇人却勃然大怒说大丈夫无法养活自己,她只是可怜于他,不求回报。可以说这番话让韩信极为震撼,让他对建功立业更具野心。不过韩信确实言出必行,日后以千金答谢了老妇人。

  如果说老妇人免韩信饥饿,那夏侯婴就免除了韩信性命之虞。韩信由于不被项羽重用,便转而投靠刘邦。不过开始时他仍然其名不显,只担任小官管理仓库,后来他坐法当斩,行刑时轮到韩信他仰天感叹,汉王欲得天下,为何杀壮士?此言恰好被滕公夏侯婴所闻,他认为韩信器宇不凡不是寻常人物,便将韩信释放,还屡次向刘邦举荐他,可惜的是刘邦当时并未过多关注韩信。

  韩信人生的第三个贵人乃是萧何,他为韩信提供了用武之地。韩信与萧何多次交谈,让萧何认定他可担大任。当时韩信因不被重用而逃走,萧何连夜追赶韩信。刘邦为此大为震怒,萧何回来后细细解释,才让刘邦对韩信正眼看待。并在萧何的苦苦坚持下,隆重地任命韩信为大将。日后韩信不仅为刘邦制定了夺取天下的策略,在灭赵、齐等国以及击败项羽时,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后来楚汉之争的关键都与韩信息息相关。

  萧何此举虽让韩信得以实现人生抱负,但也同时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韩信虽有大智慧,却无甚阴私谋略。此时韩信人生的第四个贵人出现了。此人名为蒯通,他是韩信谋士,乃是不可多得的辩才,当时灭齐和三分天下都是他的献策。当时韩信身份已是举足轻重,他的站位影响了楚汉之争的结局,蒯通劝说韩信三分天下。认为刘邦夺得天下后必定会对韩信不利,不如趁早自立。但当时韩信认为刘邦对他不薄,同时他又劳苦功高,不会被害,所以没有采纳蒯通建议。

  不料蒯通一语成谶,日后韩信果然被吕后所害。他临死前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蒯通之计,以致惨死于妇人之手。此事确实令人惋惜,若是韩信真的采纳三分天下的建议,或许又是不同的结局了。

  韩信一生遇到了很多贵人,有人说他最重要的贵人是漂母。如果真的有人这样认为的话,恭喜他,他和韩信一样是个忘恩负义的人。(温馨提示;此文2681字,阅读需要10分钟左右)

  首先说下,越关认为韩信一生遇到的最重要的贵人是将他赶出家门的亭长夫人,第二重要的是韩信痛恨的项羽。第三重要的是夏侯婴和谋划杀死他的萧何。最次要的才是漂母。至于最后悔没有听谁的意见,那必须是他的谋士蒯通了。

  韩信是淮阴人,幼年时家中贫困,成年后因为性格原因没有被录取为官吏,恰好他又不会经商。怎么办呢?一般情况下,古人会选择种地,最起码自力更生,自己能养活自己。

  但人家韩信不这样想,他和刘邦是一个性格,每天不事生产,整天就是到别人家蹭饭吃。蹭了东家蹭西家,终于搞得所有人都开始厌恶他。

  

韩信一生曾受过几个贵人的指点才能成就大业的?他最后悔没听谁的建议?

  这时韩信来到了南昌亭长家蹭饭吃,亭长一家刚开始非常大方,让韩信白吃白喝了数月。可人家亭长收入也不高呀,这个可以参考同为亭长的刘邦同志。亭长夫人心想如果一直让韩信吃闲饭,估计自己一家老小就要喝西北风了。

  于是有一天,忍无可忍的亭长夫人早早的就起来做饭了。一家人吃完饭后就都出去干活了,没办法,生活困难呀。

  等到韩信起床后慢吞吞的来到厨房,一看没饭吃,大怒!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和亭长一家闹掰了。我就问问,你在人家吃了好几个月的闲饭也不害臊,竟然也不知道感恩,还大怒!怎么就一点廉耻和感恩的心都没有呢?

  没办法,和亭长一家闹掰了,韩信只能另外找饭门了。但当时的韩信可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大小伙子,在别人家蹭吃蹭喝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临走时还大怒。如此,当地所有人都知道了韩信是一个白眼狼,所以压根没人接济他。

  时间长了,韩信是饿的两眼冒光。正在这时,一位在河边洗衣服的大娘给了他一碗饭,这让韩信是感恩戴德呀,热情地叫人家漂母,发誓将来要报答人家。

  我说,你在你朋友家吃了几个月的闲饭也没有说报答,为什么现在一个素不相识的大妈给你一口饭,你就感恩戴德的说要报答呢?如果不是那几个月的饭食,你韩信不知道已经饿死了多少回。套用郭德纲的一句话,韩信的内心是“老妓从良还不如处女失贞吗?”

  从这件事看来,亭长一家仁至义尽。而且亭长夫人把韩信赶出来,让韩信学会了感恩,她就是韩信这一辈子最大的贵人。原因在于感恩是做人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连基本感恩都不懂,那他纵有翻天覆地的本领,也没有任何人敢接触他。

  另外,韩信最次要的贵人应该算漂母,毕竟韩信曾经到处蹭饭吃,蹭饭的人也是多不胜数,这些一饭之恩的人都应该算他的恩人。

  很多人纳闷,项羽很不重用韩信,为什么还是韩信第二重要的贵人了。实际上项羽并不是不重视韩信,反而对韩信是非常器重。

  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带着江东子弟渡过了淮水,这时韩信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后,韩信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项羽的部属,这时项羽命韩信做了执戟郎中。

  注意,执戟郎中在秦朝是负责守卫宫殿大门的,这个职位就好比唐朝时玄武门事变中守卫玄武门的常何,必须是皇帝异常信任的人。同理,这个人也必须是项羽异常信任的人。

  从韩信的经历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韩信在守卫项羽的中军大帐,可以直接观看项羽安排作战计划,并且能还够提出意见,这是项羽不器重他吗?我看到的只有项羽对韩信的信任和器重,让一个懵懂的年轻人可以学习顶级的作战计划。

  换了别人,估计谁也不能这么随便进入中军大帐吧。项羽这一举动很明显是准备培养韩信,很可惜,韩信竟然再一次忘恩负义,在项羽的大帐内学了兵法后,认为项羽不听自己的谋略而离开了。

  在这里需要说的是,如果没有项羽让韩信入中军大帐观看作战计划,仅凭韩信读几本兵书根本不可能懂得实战。所以项羽当之无愧的是韩信第二贵人。

  韩信离开项羽后投奔了刘邦,这一次混得更惨,连老大也见不到了,只做了一个仓库管理员。

  某一次韩信犯法被抓,和他同案的13个人全部被处死了。这时韩信心想完了,死马当活马医吧,大叫一声,“你们汉王不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处死壮士!”

  这时夏侯婴可能也被唬住了,于是把韩信给放了,并且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刘邦一看这家伙跟自己是一个脾气,好吃懒做的白眼狼,坚决不能重用呀。

  眼看不受重用,韩信那是郁郁寡欢,天天愁眉苦脸。这时认识了萧何,不断地向萧何推销自己。经过多次的洗脑,萧何也逐渐认为韩信有过人的才能,所以也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奈何刘邦就是不喜欢和自己一个脾气的人,谁说也不听。

  最终韩信再次逃跑,离开了刘邦。这时萧何坐不住了,跨上马就去追韩信了。刘邦一听萧何跑了,心里那个紧张呀,心想萧何不要我了吗?

  幸好萧何只是去追韩信,回来的时候,刘邦是又生气又高兴,那种失而复得的心情跃然于脸上。这时萧何乘机又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刘邦害怕萧何再跑了,于是满口答应了重用韩信。

  以此看来,夏侯婴和萧何是韩信第三重要的贵人。

  很多人说刘邦也是韩信的贵人,实际上萧何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后,刘邦考验了韩信很多东西。确定韩信的才能超过手下的诸将之后才给的他权力,所以实际上两人就是只和互相合作利用的关系而已,刘邦绝不是韩信的恩人。

  纵观韩信的三大恩人,亭长一家就好比是韩信的父母,给了他生命,让他学会了最基本的为人处世。项羽就好像是他的授业恩师,让韩信真真实实的见到了顶级的战术指挥。夏侯婴、萧何就好像是韩信的博士证书,为他敲开了公司的大门。

  这个没什么好解释的,楚汉战争打到最后的时候韩信已是齐王。而且手中握有30万大军,反观刘邦仅有20万部队,更惨的项羽,仅有10万人。

  此时蒯通仔细分析的形式,说楚汉两方已经精疲力竭,只要你韩信拥兵自立,便可以三分天下,甚至是定鼎中原。

  虽然有人说韩信部队成分复杂,但毕竟是三方争霸,楚强则联汉制楚,汉强则联楚制汉,总比后来直接被杀好太多。所以韩信被杀的时候后悔的说;

  最后说一下韩信失败的原因,那就是忘恩负义外加做事糊涂。一生最不该的做的事情是和亭长一家关系决裂。当然他可以背叛项羽,毕竟人都想着向上爬,但却不应该对项羽使者发牢骚说当年位不过执戟,毕竟你韩信当年做执戟的时候偷师学艺了很多东西。

  而韩信最糊涂的是拿领导当合伙人,拿合伙人当领导。很明显,当时的项羽是韩信的领导,是上级,给韩信开工资,让韩信观看顶级战术。

  反观刘邦则不同,他们二人关系等同于合伙人,刘邦看中了韩信的才华,韩信看中了刘邦的平台,两个人只是互相利用而已。这就好像当年项梁看中了陈胜这个平台,刘邦看中了项梁这个平台一样。等必要时都会把他们踢开自立,而韩信在最后关头竟然会把合伙人当领导,确实是糊涂到顶了。

  韩信一生需要感谢的人有很多。

  在韩信微贱时期,南昌亭长和漂母都曾经给他长期提供饮食,韩信早年的生活想必是非常艰苦的,他没有什么养活自己的本事,只能“从人寄食饮”,甚至饿到“钓于城下”的地步,没有这两个人,恐怕这不世出的将才可能还真不幸成为饿死鬼呢。

  韩信从军之时,先是追随项梁,随后追随项羽,但是都没有受到重视,最终韩信决定投靠了刘邦。但是到了刘邦那里又是“未得知名”,甚至他有一次触犯军法,在他之前已经有十三人被斩杀,下一个就轮到他了。此时,滕公夏侯婴救了他一命。所以,夏侯婴也是韩信的贵人,没有他,恐怕这不世出的将才可能还真不幸成为刀下鬼呢。

  下一出戏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了,没有萧何,韩信不知流亡到何处,不知面临什么样的人生。在萧何的推举之下,刘邦封坛拜将,韩信终于有了自己的舞台。所以,萧何和刘邦都是韩信的伯乐,都是韩信的贵人。

  再往后,韩信奉命北上平定赵国,他听从了赵国俘虏李左车的建议平定了燕国,与此同时,韩信听从蒯彻的建议在齐国已经投降的情况下继续出兵攻打,最终平定齐国,韩信自立为齐王。李左车和蒯彻都算是韩信的贵人,他们让韩信从普通的将领升级为诸侯王。

  在韩信称齐王、项羽节节败退之际,一向以武力征伐天下的项羽派说客武涉游说韩信,希望他能够背叛刘邦;蒯彻也在此时再次提出三分天下的建议,但是韩信由于种种原因而拒绝了。可以说,武涉和蒯通都是韩信的贵人,但是韩信与这两位贵人失之交臂了。

  所以,韩信在临死之前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

  韩信是草根英雄?非也非也,韩信是英雄,这是无可厚非的,他在军事上的才能是不可否认的。但他却并不是草根,而是被折断的花朵。韩信年轻时虽落魄到天天蹭饭,但是他并不是出身底层,也不是毫无学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没错,韩信实则是落魄的贵族人士,这可不是信口胡诌的啊,有史实为证。不说的,最明显的一点贵族特征就是韩信背上那把剑。这佩剑可不是韩信为了耍酷才天天背着,这是他作为贵族最后的尊严。战国时期,佩剑是贵族人士的标配,用来彰显身份的重要工具,普通的平头老百姓是没有资格佩剑的。秦统一天下之后,六国的很多贵族都落魄了,韩信便是其中之一,他家道中落流落街头,日日溜达闲逛,饿了就蹭饭,饱了就做梦,落魄的日子也悠哉悠哉的。

  既然出身贵族,那么他的学识来源便有了说法。哪个贵族家里没有个几本藏书的?韩信从小也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读过几本好书的。所以说韩信的军事才能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从小锻炼出来的,他的天资聪慧加上知识和家庭的熏陶,自然就形成了独有的思维。韩信天天无所事事,见人就说他以后一定会成名的,大家都嘲笑他是白日做梦,其实从这里就能看出韩信与旁人不一样的志向,虽然不被大家理解,但是远大的志向早已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韩信一生的贵人有不少,赠他一口饭的漂母算一个,收留他的项羽也算一个,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萧何,而最后悔没听他话的应该是蒯通。

  首先是漂母。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中国老百姓的观点。韩信在水边钓鱼,那个技术本来就很差,自然一头都没钓到,亭长夫人已经大发脾气,不再给他供应饭食。韩信钓鱼,大约是空手而归。一连好几天,一个洗衣服的老奶奶,看韩信可怜,就拿饭来给他吃。韩信非常高兴,对那位老太太说:“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老太太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不过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有什么报答吗?!”

  然后是项羽。

  韩信最初在项羽帐下的时候,只是一个执戟郎中,并没有得到重用。所谓执戟郎中,说白了就是项羽身边的侍卫头领,韩信满心都是当上大将军,走上人生巅峰,所以心里一直很憋屈。但是话说这项羽也不傻,韩信初来乍到,咱又不是发小,也不是亲戚,你也没做出太大贡献,怎么可能会力挺你去做将军呢?大家也不会同意的。韩信后来也知道了这一点,而且越想越觉得在这里没前途,待不下去了韩信便想着跳槽。

  其实这项羽在韩信的成功之路上也算是一股推动力。正是因为做了项羽的侍卫,所以韩信才能熟知项羽的用兵手段,对项羽的策略不能说了如指掌,那也是略知一二,这也就成了他跳槽的敲门砖。

  之后是萧何。

  

韩信一生曾受过几个贵人的指点才能成就大业的?他最后悔没听谁的建议?

  韩信终于下定了决心跳槽去投靠刘邦,远离那个不识货的项羽,没想到啊,又遇到个瞎了眼的刘邦。刘邦丝毫看不上韩信,只给了他一个很小的职位。可能是因为自己出身草根阶级,看到韩信容易回忆起落魄过往还是怎么着,不管韩信怎样发挥自己,就是不待见他。韩信一看这刘邦也是个不识货的主,就一边骂一边准备跑路。

  虽然这刘邦瞎了眼,但是他身边的萧何火眼金睛的看到了韩信的绝世才华,于是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最后,在萧何的一番劝慰下,韩信为了光宗耀祖,又屁颠屁颠回来了。由此可见韩信的功利心实在是太强了,这也导致了他最后的悲剧。

  重新回去的韩信,还是孜孜不倦的发挥光芒吸引刘邦得注意,在萧何的辅助下,刘邦终于睁开双眼看到了韩信。从此以后韩信一发不可收拾的纵横天下,终于走上了人生巅峰。

  哪有什么一战成名?其实都是百炼成钢。韩信的才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他少时的日积月累,是他落魄时千锤百炼,是他不受重用时日夜打磨出来的,在此过程中,遇到一个赏识他的“伯乐”也是很重要的。

  最后一个就是蒯通。

  根据《汉书》记载,蒯通对韩信提出了三分之计。即,在刘邦和项羽打的不可开交时,不偏帮某一方,而是对楚与汉都给予援助,让他们谁也消灭不了谁。然后,再由韩信占据齐国、联合燕国,使天下三股力量互相制衡,呈现鼎力之势。但是这条计策被韩信否定了。

  于是,蒯通又列举了许多名人的例子:大夫文种,帮助勾践建设越国,后逐渐强大,而文种却被杀掉;常山王与成安君也在受难的时候有过过命交情,但是最后仍旧分崩离析。这就是所谓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虽然说的很有道理,但是韩信不置可否。

  《史记》记载,韩信被杀前说的唯一一句话是“后悔没有采取蒯通的计谋”。这个计谋,不知道是指三分之计,还是远离刘邦。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用来概括韩信一生再合适不过。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不可能封侯拜将。同时没有陈平夏侯婴相助,他也不可能到达蜀中。

  两妇人,前面是农村老妪,曾赏给他一饭之恩,后来发达,赠予千金;

  后面是吕雉,让萧何把他骗到未央宫杀了他;

  临死那一刻 ,估计韩信最后悔的就是没有听谋臣蒯通劝他自立的建议 ,三番五次,早听了他话,三分天下,哪能阶下囚,性命难保。

  韩信的军事才能我觉得是天生的,历史以来,天才都是天生。不服来辩。

  生而知之,学而知之,说不清。就不说了。在实践中,韩信不反,是有理由的,当假齐王时,手下有曹参,灌婴等大将,虽然也听韩信的,但是,他们是忠于刘邦滴。是不是把几个大将杀了,就没事了,不是这样滴,曹参等大奖手下不一定听韩信的,有例为证,刘邦听说韩信当楚王时想造反,问计手下,手下将领异口同声说,坑竖子耳!表示了蔑视韩信,忠于刘邦。

  以老刘的深谋远虑,猜忌多疑,对萧何这个发小尚且不放心,何况韩信,肯定是把控的很严,。就从刘邦随便就把韩信的军队要过来,就看到刘邦的控制力。要不是死盯着项羽,刘邦一个人跑到齐地,也能夺了韩信兵权。

  我觉得,韩信当楚王时,造反时机最好。楚国相对独立,手下将领兵马无掣肘,号令畅通无阻,加上韩信用兵能化腐朽为神奇,打,刘邦肯定打不过。韩信能不能打败刘邦也不好说,最好滴结果,韩信当楚王,相对独立,听宣不听调,。韩信当皇帝,绝无可能,没那个综合素质,也没那个愿望。

  假如韩信当楚王时反了,刘邦又打不过,肯定默认韩信的相对独立,死的不会那么惨,卖不了惨,后世的名声可定完了。什么兵仙,大汉功臣,汉初三杰,武庙十哲,等。

  所以说,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完成了历史使命,求仁得仁,夫复何求!比起那些祸国殃民,遗臭万年的败类,韩信何其幸运!生逢乱世,风云际会得遇高祖,一展抱负,青史留名。

  壮哉!我大汉历史上唯一一个出将入相,王侯将相集于一身的兵仙,彪炳千古!

  韩信(前231~前196年)是汉初三杰之一,刘邦的兵马大元帅,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从小家贫,残酷的环境唤醒他改变命运的决心,少年志高却落魄,18岁时依然浪迹于街头闹市,做官无望,经商无能,只能沦落到混饭为生,经常食不果腹。有一次,韩信听说城外河中有鱼,就想钓几条充饥。谁知多日没吃一点东西,眼前一黑,摔倒在了河边。附近一位老妇人在漂洗丝绵,老妇人便拿自己的饭给他吃,一连几十日皆是如此。韩信大为感动许诺日后定当报答,老妇人却勃然大怒说大丈夫无法养活自己,她只是可怜于他,不求回报。可以说这番话让韩信极为震撼,让他对建功立业更具野心,漂母就是韩信人生遇到的第一个贵人。漂母不但救了他的命,并用言语激发了他潜在的自尊心。韩信为了改变命运决定投军,漂母是推手。但要想在人才济济的军队出人头地并非易事,改变命运的除了机遇外就是知识,所以韩信平时从没放弃学习兵法战策。韩信满怀希望加入了刘邦的队伍,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韩信仍得不到重用,只是做了一个“库管”。琐碎的工作让他整日忙忙碌碌,这和他的“封侯拜相”的理想相去甚远。

  有一次,韩信由于工作失误,触犯了律法当斩,当刽子手举起屠刀时,韩信大呼:“天下大乱,汉王正需要人才,难道就这样杀掉壮士吗?”纵观历史上的一些名人,在危机时刻都会用这招进行自救,比如唐代战神李靖、节度使安禄山、门神尉迟恭等,都曾运用此招死里逃生。韩信这招也是急中生智,当时的监斩官夏侯婴看到韩信一表人才,相貌威武,加之欣赏他的胆量,于是就把他放了。由此看来,夏侯婴就是韩信人生遇到的第二位贵人。韩信死里逃生,幸运之神并没有眷顾他,刘邦依然没发现这匹千里马,只到韩信遇到人生的第三个贵人——萧何,韩信的人生才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想必大家不陌生.

  韩信因萧何的举荐而升任刘邦的“兵马大元帅”,这是完全刘邦信任萧何的结果,毕竟韩信之前并没有战绩以资证明能力。刘邦也有赌一把的成分在里面,不过他的赌注确实压对。韩信接下来唱响了战场上的主角,上演了一场灭魏、徇赵、胁燕、定齐之大戏,刘邦实力大增。韩信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因此奠定了人生仕途的辉煌,最后被刘邦封为齐王,韩信实现了“封王拜相”的理想。因而,刘邦才是韩信人生最大的贵人,假如刘邦是个谨小慎微的汉王,没有赌一把的决心和勇气,韩信要实现理想也许不会这麽快。韩信对刘邦打心里感激不尽,他也明白,没有刘邦就没有我韩信的今日之成绩。所以当他的谋士蒯通试图怂恿他自立为王时,他断然拒绝了。

  事情是这样的:当韩信被封为齐王后,秦末汉初格局出现了三大军事集团,这就是“楚汉相争”时的局面。这三大军事集团分别是——项羽集团、刘邦集团和韩信集团。此时他的谋士,也是当时有名的辩士蒯通为他献了一计——三足鼎立。讲真这就是后来诸葛亮采取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计谋。蒯通和韩信虽然都隶属刘邦手下,但“秦失之鹿,群雄逐之,”乱世中谁得之谁做天下。蒯通为韩信分析了时局:“现在呈三足鼎立之势,假如齐王帮助项羽,那么刘邦就会失败,反过来说,你一心帮助刘邦,项羽就会失败,依我之见,你谁也不帮,让两者并存,这对你有好处,你可乘势自立,摆脱刘邦的控制。”

  韩信确实是个有情有义的男人,但绝不是一个政治家,他拒绝了蒯通的计谋。其实想想并不奇怪,韩信刚出道时,曾受过“胯下之辱”,成名后,对侮辱他的泼皮牛二尚且不报复,甚至把他提拔为军中小头目,况且对待刘邦乎?韩信有情有义,错失了做大做强的机会,但刘邦却没有他这么婆婆妈妈,为了自己的天下,在韩信灭掉项羽后,刘邦为了消灭异姓王的势力,把他从齐王降封为楚王,从楚王贬为淮阴侯。刘邦对待韩信的办法是温水煮青蛙,等韩信受不了自然要跳起来,这样就给了刘邦除掉韩信的把柄。

  果然韩信有点不甘欺辱,虽然实力一去不返,但他依然冒死一搏。结果事泄被萧何和吕后杀死在宫中,时年35岁。韩信临死前后悔不跌,说道:“悔不该不听蒯通的建议,才落到如此地步。”韩信悔之晚矣!结语:世上没有后悔药,性格决定格局,古语云:“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韩信太天真了,他用真心没有换来刘邦的真心,一个没有用处的能人,往往死的很惨!

  韩信以前就是一个贫穷无依靠的穷小子,他的一生能够功成名就,不仅是因为自己的能力,还有一些贵人的相助。

  究竟有多少人是韩信的贵人,我们来盘点一下。

  当初如果不是漂母接济韩信,经常给韩信吃的,韩信早就饿死了。

  就是让韩信钻裤裆的小子,他使得韩信受到“胯下之辱”磨炼了韩信的意志。

  韩信都认为这个人对他的人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上楚王后,封此人为中尉。

  当初韩信刚从项羽处投奔到刘邦未受到重用,因犯罪当斩,是滕公发现了韩信的与众不同之处,刀下留情,才保了韩信一条性命。

  萧何对韩信有推荐、知遇之恩,如果不是萧何多次向刘邦推荐韩信,并且在韩信离开刘邦时,将韩信追回。

  韩信没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平台,韩信也不能有发展。

  如果不是刘邦善于听从别人的建议,刘邦对韩信的信任,多次毫无保留的将兵权交给韩信指挥,也就不会有韩信后来的辉煌。

  所以说有一个好老板,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韩信被刘邦猜忌,贬为淮阴侯并使他居留在长安,后来被吕后诱杀。

  临死前韩信说:“吾悔不听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这个蒯通是齐国人,劝韩信背弃刘邦,三分天下。

  但是韩信没有采纳,虽然也可以算是韩信的贵人,可惜没有帮上一毛钱的忙。

  有指点没平台顶什么用?有机遇有提拔才有发展。

  萧何和滕公,这两个刘邦身边的人,对韩信的崭露头角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刘邦给了韩信展示才华的场地。这是对韩信最大的帮助。这三个人的赏识,是韩信一厢情愿"死忠″的主要原因。

  韩信破赵后,碰上蒯通。他不听蒯通的"汉,齐,楚"三国鼎立。蒯通就疯了,韩信不忍叛汉,犹豫不决,致使三国鼎立散伙。

  龙且以三十万救齐,被韩信半渡而击,完败楚军,杀龙且,项羽一听龙且败死,慌了,出巨资请来武涉去劝齐王韩信中立。韩信不听。齐楚外交失败,齐王韩信失去最后的自立自强机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五金工具_五金配件_五金建材_机械设备-五金网 > 韩信一生曾受过几个贵人的指点才能成就大业的?他最后悔没听谁的建议?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