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网

二战德军坦克设计为何普遍超重?

  德国只是中后期的坦克超重。

  德国在二战中后期大规模装备的坦克分别是虎式重型坦克,黑豹(豹式)中型坦克和虎王(虎II)重型坦克,这些型号不仅仅比德国之前的坦克型号要重,而且比盟军苏军,其中虎王差不多达到了70吨。

  虎式坦克的研发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1937年1月的大型坦克研制计划,但是这一时期的方案,也就是“突破坦克”一号和二号计划和后来的虎式坦克有着天壤之别,原因是德军在实战中遇到了装甲防护力较强的坦克,比如法国B1重型坦克、英国玛蒂尔达II型坦克、苏联的T-34和KV-1坦克,只有使用88毫米高炮平射才能保证击毁这些敌军坦克。于是德军从Flak36型88毫米高炮的基础上发展出了KwK 36型88毫米坦克炮。

  KwK 36型88毫米坦克炮很难安装在“突破坦克”一号和二号计划的坦克上,也没法安装在VK 30.01 (H)和VK36.01 (H)试验车上。德军高层经过计算,发布了新坦克的设计要求,88毫米坦克主炮,重量上升到45吨。

  45吨坦克的类比对象显然就是苏联的KV-1,可KV-1的主炮是76.2毫米口径,采用了倾斜装甲设计,厚度是70-90毫米,且底盘故障率较高,这反映出坦克其实是超重的。

  不过德国的虎式坦克不但主炮口径更大,整体设计思想是四号坦克的放大型,装甲依然坚持了垂直装甲设计,也许德国人相信:沿用这一传统设计加上装甲表面硬化,足以匹敌倾斜装甲的防护力,而且装甲厚度更高,车身正面100毫米,主炮防盾120毫米,侧后60-80毫米。

  载弹量方面,虎式坦克依然和之前研制的四号坦克相仿,高达92发,炮弹的尺寸增加,数量不减。

  博物馆活动中的虎式坦克

  综上所述,更大的主炮,厚重的装甲,加上沿袭之前的炮弹数量,造成了虎式坦克的重量大增,高达54吨,E型更是增加到57吨,比预想的45吨要重不少。

  更何况,从竞标的亨舍尔和波尔舍(保时捷)的方案来看,德军选用的亨舍尔已经是较好的方案,波尔舍的方案超重更多,达到了60吨,动力是新颖但不成熟的电动技术。

  黑豹坦克是德国在二战中用来替换三号四号中型坦克的型号,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德国高层对虎式的重量从设计要求的45吨涨到54-57吨并不满意,所以如果能用研制一种30吨级别的新式中型坦克,使用和虎式类似规格的发动机,主炮和装甲稍差,也许能获得一种优秀的主力坦克。

  黑豹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T-34坦克。从最终竞标的VK30.02(DB)(戴勒姆-奔驰公司)和VK30.02(MAN) (MAN公司)来看,VK30.02(DB)和T-34相仿,它的尺寸是6*3.2*3.7米(T-34是6.68*3*2.45米)。重量34吨,只是比T-34略重,可以说基本重量符合设计要求,且并不超重。

  不过,德国高层并没有选择VK30.02(DB),原因的说法很多,列举如下:

  外形太像T-34,敌我识别会有问题,德国高层中甚至有人说,戴勒姆-奔驰公司简直是用德国铅笔在图纸上把T-34重新画了一遍。

  采用的发动机一说是柴油发动机,而不是德国大量装备的汽油发动机——德国的柴油要优先供给海军的U艇,一说是迈巴赫HL210,而MAN的方案直接用HL230,性能更好,且减轻后勤压力。

  VK30.02(DB)的方案示意图

  德国军方希望主炮威力多多益善,VK30.02(DB)一说是安装KwK 42 L/70式75毫米炮遇到了一些问题,一说是它最多只能使用60倍口径的75毫米主炮。关于60倍口径的75毫米炮,除了少数中文的网文和中国军事爱好者给杂志的投稿之外,笔者没有查到关于这种倍径坦克炮或者反坦克炮的任何资料,基本可以片段是误传。所以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说法。

  而黑豹坦克最终采用的设计是,使用70倍口径的75毫米坦克主炮,正面装甲是55度的80毫米装甲板,长宽高是6.87*3.27*2.99米,接近虎式坦克。在此之中,载弹量功不可没:车内存储79发炮弹,自然需要较大的空间。重量也就达到了45吨。

  德国军工部长施佩尔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黑豹坦克的重量倒是和虎式最初的方案要求一样。

  博物馆中展示的黑豹坦克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苏军第一次与黑豹坦克交战的时候,根据其主炮威力和外形尺寸,称之为德国T-5型重型坦克。但是获得了德方的详细情报之后,只好纠正为中型坦克。

  简单来说,虎王在战术和编制方面,是虎式坦克的替代型号,但是在设计方面,其实是黑豹坦克的放大型号。

  主炮升级为尺寸更长的71倍口径88毫米炮,装甲虽然采用了倾斜装甲设计,但是厚度依然增加,最厚处达到了180毫米,侧后是有倾斜角度的80毫米装甲。

  尺寸更大,7.38*3.755*3.09米。

  载弹量方面,根据炮塔的不同,是80/86发,比虎式坦克只是略有减少而已。

  在火力和防护力方面都比虎式坦克强,设计实质是黑豹坦克的放大,自然重量一路上涨至69吨。

  从虎式、黑豹和虎王坦克的具体设计过程来看,德国高层追求更强的火力和防护力是坦克比较重的主导原因,也许深层次的原因是,德军希望通过装备质量超过对手的精良武器以质量战胜数量。

  在设计细节方面,德国忽略了超重带来的缺点,比如:

  机动性差,也许在战略防御作战中,坦克并不需要大范围的频繁机动,但是超重可能意味着难以通过更多的地形。

  维修性差,超重使得故障率上升,发生故障或者战损后难以拖曳。

  修复彩色的虎王历史照片

  笔者窃以为,二战德国中后期的坦克是可以避免超重的境地的。

  如果应用二战时代的科技和设计理念,主炮方面,德国从虎式到虎王,从四号到黑豹坦克,仅通过提高口径身管比例来提高威力,如果改用提高主炮口径的方法,是否能避免设计大尺寸的车体?

  载弹量方面是否可以大幅降低,比如T-34改用85毫米炮之后,载弹量降为60发,斯大林-2更激进,直接降为28发——当然这有设计时突然从85毫米炮改成122毫米炮的因素。

  军迷重演活动中的虎式坦克

  有人可能要说,德国在二战后期的时候,制空权丧失,后期补给车辆经常遭到对手的作战飞机,远程火炮乃至游击队的袭击,减少载弹量是否不妥?

  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虎王坦克自从在奥格莱德村遭到伏击,3辆虎王都是炮塔侧面被击穿,引起炮弹殉爆,此后禁止在炮塔内存放炮弹,备弹减为68发。(已和德方资料Tiger Im Kampf核对,属实)不也照样正常作战吗?

  如果按照二战结束后不久的主战坦克设计理念,即便不考虑装甲技术的进步,通过改变设计理念,比如:

  发动机改为横置,且与传动全部布置在坦克车体后方,这样可以省去传动杆占用的空间。

  比如取消炮塔吊篮。

  减少载油量,长途机动时挂副油箱,也是能够降低车体重量和尺寸,同时保持火力和机动性。

  显然,二战德军高层更希望面面俱到,甚至冒着维修难度增加,易战损的危险,为了行驶平稳和射击精度采用特有的双排交错负重轮设计。这也从侧面说明,德国在坦克技术和设计理念方面,虽然是有一些独到之处,但没有达到划时代的优势。

  关注 近卫步兵师,阅读更多军事/军史文章和问答。

  虎王遭伏击,并减少备弹的战例,请阅读我的文章《从拖拉机手到IS-2坦克王牌:金星奖章获得者乌达诺夫》

  德国缺乏战略物资呀。二战时期弹药威力的急剧增大,使得各类作战平台对装甲防护的需求也不断提升,而当时用来作为装甲的材料主要就是钢铁,于是在防护力需求的刺激下出现了合金钢装甲和均质钢装甲(RHA)。

  合金钢装甲,就是在普通钢装甲的基础上加入镍、铬、钼、锰等合金元素,使钢装甲的硬度和韧性成倍提高。以二战中著名的镍铬合金钢装甲为例,就是在普通的中低碳钢中加入2~6%的镍、1~2.5%的铬、0.2~0.6%的钼等,经过特殊热处理工艺,便可以制成外硬里韧的高级合金钢装甲,其屈服强度达到720~900兆帕,是普通钢装甲的一倍以上。

  均质钢装甲,是指这种装甲钢进行了均质退火处理,就是利用在高温进行长时间加热,使内部的化学成分充分扩散,因此又称为“扩散退火”,使钢材软化,以得到钢材最佳的延展性及微细晶粒组织。轧制的均质钢装甲以其致密的结构、良好的抗弹性和加工工艺性,成为二战坦克的主流,而且成为日后衡量装甲防护性能大小的标准。

  德国由于严重缺乏镍、铬、钼等战略性金属资源,只好在坦克上大量采用渗碳表面硬化钢装甲。就防护能力来说,渗碳表面硬化钢装甲是不错的,但其性能和增重不成正比。比如装甲厚度同样是20毫米,渗碳钢的防护性能虽然相当于26毫米左右的普通钢装甲,但其重量却相当于33毫米厚的普通钢装甲,这是导致德国坦克在二战后期重量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像采用渗碳表面硬化钢装甲的“虎”式坦克如果能采用镍铬合金钢装甲,最少可以减重10 吨,机动性将会显著提高。渗碳表面硬化钢装甲还有一个缺陷,就是韧性差。尤其是1944年后期,许多装甲工艺下降的德军坦克在被盟军反坦克弹药命中后,装甲没有被击穿,但出现大面积崩裂。(S)

  个人以为,这个问题本质上说,德国坦克超重,只是因为以他们当时能够拥有的技术,为了获取对应的技术优势,只能把坦克做那么大那么重而已,没有别的原因。苏联人的坦克是轻点,可是他们的单车质量能够胜过德国人吗?倾斜装甲板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吗?在二战的时候,有谁可以用T-34或者M4的重量,做出老虎那样的技术指标吗?在遇到T-34和KV1之前,德国人不知道装甲板可以做的倾斜,垂直装甲板要获得足够的防护力,当然只能把板子做厚点,再厚点。在西线遇到玛蒂尔达和法国人的Char B1 bis重型坦克之后,刺激德国人发现24倍口径长的75毫米炮威力严重不足,88毫米炮的优异表现让德国人获得了长久的火力优势。

  车做得那么重,原来在三号四号坦克上的行走装置搞不定,多排负重轮可以让德国装甲兵只用带软边帽。车里那么多事情,五人车组当然协调得好一些,JS-2放4人车组是因为它实在装不下去了,不然为啥M4也装了5个人,空间大了,炮弹装得多也是好事情,总比JS-2的28发分装弹强。至于表面硬化到底带来的多大的额外重点,这个没见到过统计数据。本人看过的所有的和老虎同虎王的相关资料也只提到过这个表面硬化使得老虎的装甲板硬度非常高。

  在美国人轰炸德国人的钼矿,切断了钼矿供应之前,德国人是可以生产硬度非常高的装甲板的。既然做了这么大这么重的坦克,动力不足和初期可靠性不足,也就是认了,甘蔗哪里有两头甜的。所以说,超重,你要看技术指标和战场优势。超重影响德国人的作战优势了吗?老虎一出,大家都疯了,原来坦克可以做成这个样子,大家一起老虎恐惧症。美国人在北非破口大骂:这不公平,你们的炮太大了!美国人英国人俄国人不停地把大口径炮往坦克上搬。你看看战争初期大家使用的火炮口径和战争后期大家的火炮口径就知道了。

  至于老虎之后的黑豹,虎王,鼠爷,猎豹,猎虎,那会儿俄国人已经有JS-2,SU-100,英国人有17磅炮,美国人的90毫米高射炮都出来了,当然主要是因为德国人的威慑。德国人虽然已经吸收到了很多其他技术思想,不再是传统的德国坦克思维了,比如倾斜装甲板,但是想维持足够的技术优势,当然只有越做越大了,反正老虎也不轻了,不在乎了。四号坦克是不重啊,40倍口径长的75毫米炮威力在战争后期能PK得过几个人啊?最后,如果拿日本人做标准,那全世界坦克都超重。如果按照德国人和苏联人的标准,其他国家绝大部分坦克都弱爆了。

  有三个原因:

  一、二战时期德国坦克总体设计思想比较落后。

  二、二战时期德国对坦克使用一直定位不准。

  三、德国的设计一直受“长官意志”干扰严重。

  其实跟很多“德粉”想像的不同,在二战时期德国的坦克总体设计理念(注意:这里说的是“设计理念”)一直处于“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世界二流水平,不仅严重落后于苏联、法国(二战前)这些坦克设计理念的一流强国;甚至连美国这种边打边学的后起之秀都比不上!估计仅仅只比像英国、日本这些对陆战不重视的海洋国家好一点。

  虎I式重型坦克的研发工作始于1936年,最初的方案是三号坦克的升级版;但是,在1940年入侵法国时,法国的B1重型坦克那60毫米的正面装甲以及75毫米的车体炮给德军留下了深刻印象(打不穿也防不住);

  其实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开始,传统的P/V装甲设计(P:装甲的厚度;V:敌方反坦克炮口径。比值越大防护能力越好)理念就已经被抛弃,倾斜装甲、一体化装甲、流线型炮塔等设计理念已经成为主流。而虎I任然是按照P/V装甲设计理念设计的,非常的“方”!几乎所有的装甲面都是垂直的,所以为了提高虎I的装甲防护能力,只能一个劲的增加装甲厚度,这就严重的增加了坦克的体重。再有,虎I式重型坦克采用了及其落后的变速箱前置设计,造成坦克车体非常高大!根据苏联人的实验数据表明——坦克的车体高度每增加10厘米,坦克的重量平均就会增加15%左右,但是坦克的车体长度增加10厘米,坦克的重量平均只会增加3%!所以,能大幅降低坦克整体重量的变速箱后置设计,在三十年代已经成为主流方式。由此可见,虎I的设计理念任然还停留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方脑壳”思想上,即使是二战后期吸收了苏联坦克的一些设计理念之后,的“黑豹”和“虎王”也没能完全摆脱这种落后的设计思路,造成德国坦克的体重一直无法减肥成功;但是如果完按用苏联的坦克设计理念来设计“黑豹”和“虎王”在保证装甲厚度不变的前提下,至少可以减重10吨以上!而且,坦克的防护能力还可以提高一个数量级!

  二战前,古德里安大将所提出的“闪电战”成为了德国陆军的指导思想,所以德国的二号、三号、四号坦克的设计思路都是“跑得快也跑得远”完全把坦克当成快速突击车来用,在设计上偏向机动性,装甲防护和火力不是重点;不过后来在入侵法国遇到了B1重型坦克之后,德军高层又认识到坦克装甲和火力的重要性;再后来碰上了苏联的T-34和KV-1之后,德国坦克就在追求装甲和火力的道路上跑偏了!一味的追求大口径火炮和厚重的装甲,机动性又被弱化了!把坦克这种机动兵器活生生的给“掰”成了“能走的碉堡”!既然是“碉堡”重量大一点也就无所谓了!

  二战时期德国从4号之后直接跳过中型坦克直接研究重型坦克,虽然虎式坦克为编号为6号,但是它投入战场的时间比5号的豹式坦克要早,而虎式坦克重量高达56吨,豹式坦克以体重也达到了45吨,是稳妥妥的重型坦克。而虎式坦克也引领了各国坦克向重炮重甲方向发展,步兵支援型坦克开始和巡洋坦克开始向突击型重炮重甲坦克发展。

  至于说IS坦克首上装甲和炮塔正面都是110毫米,首上装甲并且按16度倾斜,而炮塔装甲按61度倾斜,防护等效于220毫米,而体重只有46.5吨。而虎式坦克首上装甲和炮塔为102毫米,并且按9度倾斜几乎是垂直装甲。但是体重却达到了56吨。为什么?因为虎式长8.4米,宽3.4米,2.86米。而IS-3长6.9米,宽3.1米,高2.46米。所以,虎式坦克比IS-3大了一圈,所以虎式坦克比它重是正常的。

  而且苏系坦克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倾斜装甲压缩的坦克内部空间,压缩了炮塔内部的空间减小了乘员的舒适度,使得炮塔显得十分圆润和小巧,以减小着弹面积。所以苏系坦克炮塔看钱都比较龊,而且122毫米的炮备弹量只有28发。德虎式坦克的备弹量却有88发,而且虎式坦克采用了电传动系统使得驾驶员更为舒适和方便,而苏系坦克普遍采用机械传动系统,操作十分困难,所以相对来说论机动还是虎式更优秀。

  二战中德国坦克的设计思路在开始和战争中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在二战前,德国的坦克强调机动性和指挥的便利,所以当时无论是3,4都是那种行动迅速,而且机动性好,但是当时无论是3,4使用的火炮威力都显得不足,尤其是4号的那个短身管75炮,明显的就是一门支援步兵的榴弹炮。

  到了德军入侵苏联后,德国人遇到了防护机动火力三大性能比较平衡的T34,这就是著名的T34危机。面对T34威力,德国人首先是推出了著名的老虎,然后是黑豹。

  应该说,德国人遇到了T34以后有一点乱了手脚,德国人在自己的武器库中搜罗一切可以打掉T34的炮,然后再根据这门炮来造一个底盘。而这就是战争后期德国坦克普遍较重的原因,一般来说坦克的底盘是坦克基础,坦克这辆车的所有设备都是要放在这辆车上,要根据这辆车来选择上边的配置。而德国人正好相反,先选择车上的配置在造车,这样就陷入了一个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死循环,所以德国坦克也就越来越重。

  对于各国的军队来说,装备的种类越简单越好,这样方便补给维修,德国的老虎和豹子名声在外,但是这两种坦克在德军的后勤人员那里却是一场噩梦,不用别的老虎用铁路机动,首先得换一条窄履带就够你换的。而黑豹的机械可靠性也是不一般的差。

  苏联和美国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也是在各自的武器库里边到处搜罗一门可以打穿老虎的大炮,然后把这门大炮装上履带,而不是再为这门火炮造一个底盘,这样就方便了后勤的保障。而对于美国来说,所有的坦克车辆都要能够放进各种登陆艇,所以对于坦克的体积重量都有限制,而且美国人也明白大量生产的重要性,所以美国人采取了和苏联人类似的策略。

  德国人的一根筋在战争后期的坦克研制上体现的特别明显,德国人试图要制造出这样一种坦克,有一门无敌的大炮,最好2000米以外就能干掉所有的盟军坦克,而自己却是毫发无损,于是换粗管子,加厚钢板,自己的坦克越来越重,直到超过自己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承载能力,让自己的坦克变成一个行动笨重的铁疙瘩。虽然在防御任务中,德国坦克威力很大,但是机动这个坦克非常重要的性能,德国坦克却被忽略掉了。

  虎式一上场果然连T-34坦克都能击毁,但重量都达56吨了,还要加装20吨上去。

  在当时的局势下,德军坦克也越来越往重型方向发展,并且应局势而制造了虎式坦克。毕竟当时对阵较多的苏联有T-34和KV-1坦克,在此威胁下,德军加快速度研制坦克,并且德军突发奇想的在坦克上装备88毫米的高炮,为了能准确瞄准目标平射敌军的那些坦克。于是德国就将原本的高炮升级为Kwk36型L/56的88毫米的坦克炮。

  如果从杠杆原理来分析,原本的那些坦克根本承载不了这支炮,为了增加火炮发射后的稳定性,所以后期在设计上就将坦克的重量提升上去,但增加重量后使得一些部队就需要承载更大的压力了。

  刺激重型虎式的诞生就是西欧和北非的战争,88毫米的反坦克炮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德国人就试图用一个战车来做载体。当时的虎式坦克都找不到T-34坦克设计的痕迹,连防护性较好的斜面设计也不用上,也许是因为希特勒不想虎式坦克在设计上跟苏联的一样,所以当时采用的是垂直设计。相对来说还是斜面装甲才能让虎式坦克获得更好的防护效果,虎式的垂直设计的防护能力真的和重量不是很匹配。

  尽管这样的造型比较类似原来的中型坦克,但是者重量就是原本的两倍多。重量的增加是因为加上了很厚的装甲,大口径的火炮,还有悬吊系统,以及必然产生的庞大燃料和弹药库。

  虎式一上场果然连T-34坦克都能击毁,可谓是一时的所向披靡!但是虎式坦克的油耗严重,公路上一箱油也就跑个一百多近两百公里,只要后勤补给被苏军切断,这个虎式重型坦克就会由于没有汽油不能发动而成了一堆废铁。

  后期开始了东线的作战,苏联附近又多是洼地沼泽,对于虎式这个重量级来说更是稍有不慎就坠入陷阱,当时在列宁格勒附近的沼泽地就是这样被苏军当时缴获了一辆,就是因为德军虎式坦克陷入泥潭。

  每一次设计师都汲取战场经验后对其进行改造,然而一改造升级就增加了20吨的起重器,本来56吨的。

  后期,越来越多能够威胁虎式坦克的出现,例如IS-2重型坦克,当时的虎式坦克开始吃紧了。尽管虎式坦克战绩彪炳,但德军还是将其升级,制造了一种新的重型坦克 “虎王”坦克,这个坦克炮塔乃至整体车体的材质是钢装甲焊接的,正面的装甲厚度比虎式提高了很多,但是重量也上去了,一定程度影响了机动性能。

  德军装甲之所以那么重,除了庞大的弹药燃料库外,也是因为他们追求加长大口径火炮与厚重装甲,并且战事吃紧,来不及精细制作就加以改造后就派遣上场。

  多数人都在答非所问凑字数。

  其实后期德国坦克确实超重,和德国主力舰一样浪费宝的重量。诉说烂大街的德国坦克发展史背书毫无意义,仅仅就比美苏坦克超重原因说说个人看法。

  1缺乏石油,为了方便燃料补充无奈坚持使用汽油发动机,甚至想用电动机。不用同等占地面积下相对马力大体积小的柴油机,实属不智。

  2风格决定,坚决使用传动大轴,造成车体高大,虽然人员活动空间增加,但是车体被占弹面积,尤其是车重更是大量增加!

  3制退技术落后,又走上变态般一味增加身管倍径的歧途,火炮超重,后座距离长,造成炮塔增大,整个车重量加大,,增加面积重量

  4使用前而不是航向机枪,占用面积大,增加重量

  5使用体积大的电台,增加面积重量

  6备用炮弹数量过多,增加面积重量

  7坚持使今天看很愚蠢的交错负重轮,,增加面积重量,当然,有时代和技术局限。

  8坚持使用五人车组,多一个人,,增加面积重量

  9追求人体工程学和战斗持续性,人员活动空间太多,增加面积重量,应该学苏联,硬塞小个子进去车体就小了很多

  10这个车体设计过于精密,可裁剪的零件太多,增加面积重量

  要不是德军被击败,鼠式就已经问世了,然后就是P1000陆上战列舰

  下面这个视频讲的就是P1000陆上战列舰的,请题主观看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media_id": 1594355166737422, "thumb_neardup_id": 0, "thumb_width": 640, "vid": "v02004400000bht5bh1pskdrpi92b300", "vu": "v02004400000bht5bh1pskdrpi92b300", "src_thumb_uri": "tos-cn-i-0004/f1ba9e98cc784cdf8294f37f03312f28", "sp": "toutiao",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04/f1ba9e98cc784cdf8294f37f03312f28", "duration": 129, "hash_id": 14213016301878954058,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129.534,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4653692}, "ultra": {"duration": 129.534,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9014105}, "normal": {"duration": 129.534,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3466289}}, "vname": "These Are the Largest Tanks Ever Designed_\u7ffb\u8bd1.mp4", "item_id": 6663735024791060999, "user_id": 94502431974, "thumb_url": "tos-cn-i-0004/f1ba9e98cc784cdf8294f37f03312f28", "group_id": 6663735024791060999, "md5": "b9e0eec2004f83abfaa8cfdb78f7b981", "neardup_id": 14213016301878954058}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五金工具_五金配件_五金建材_机械设备-五金网 > 二战德军坦克设计为何普遍超重?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