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网

韩信年轻时没钱没人脉,也没打过仗,为何横空出世就纵横天下?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刘邦曾评价韩信“战必胜、攻必取”,萧何曾评价韩信“国士无双”,甚至对刘邦说;

  由此可以看出,萧何对韩信的能力异常推崇,认为刘邦如果不重用韩信,这一辈子只能在汉中之地卧着。反之,如果想要冲出汉中,与项羽一决雌雄,那只有重用韩信才能做到。

  事实也证明,自从刘邦登台拜韩信为大将军之后,韩信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转战千里,灭魏国、破代国、定赵国、平齐国,最后还在垓下之战中,一举攻击败了霸王项羽。可以说,韩信的确堪称当时绝顶军事奇才。

  那么,年轻时的韩信没人脉,没资金,也没有显赫的地位、官职,他又是从哪儿学会的军事本领呢?这就要从韩信的身世和经历了说起了。

  第一、韩信并不是彻头彻尾的贫农,而是落魄的贵族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韩信是一个贫苦出身的子弟。这一点,《汉书》中也表示了赞同,并且说;

  因为没当官,又不会经商,所以韩信为了生活经常在别人家蹭吃蹭喝。

  乍一看来,韩信的生活非常惨,但仔细想一想又觉得哪里不对。因为司马迁和班固(汉书作者)随即表示,人家韩信是在一个亭长家蹭吃蹭喝的,而且人家韩信还是一个不事生产,每天只会带着佩剑在街上闲溜达的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韩信并不一个普通的平头老百姓。原因在于,秦汉时期,佩剑是贵族的专属,《左传》中曾记载了一个事件,楚庄王因为宋国杀了自己的使者,愤怒之下,飞奔出宫殿,准备亲自出征。这时由于忘了携带佩剑,他的奴仆连忙捧着佩剑赶了出来。

  从此事可以看出,佩剑相当于现如今的奢侈品,而且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佩剑也成为了阶级的代表产品。

  到了秦始皇统一华夏,六国的贵族纷纷失去了经济来源,变得落魄。不过,由于他们也曾是贵族,放不下身段,一直还是战国时期的打扮。韩信也是如此,虽然身穿布衣,但也佩剑,这就相当于每天无所事事的穷人挎一个LV的包,戴一块百达翡丽的手表,也难怪当时的人讥讽他。

  还有一点可以证明韩信的贵族身份。韩信白吃白喝不给钱被亭长夫人赶出家门后,遇到漂母,漂母给了韩信一口饭,韩信感恩戴德的说将来一定报答(这里吐槽一下,人家亭长养了你韩信好几个月,你也不说报答,真是斗米养恩、担米养仇)。漂母说了一句;

  我只是可怜你是王孙后人,才给了你一口饭吃,不用你报答。

  既然韩信身份搞清了,那么最初的学识来源也就清楚了,那就是家传。

  古代王公贵族,或者豪门世家都有自己的藏书,而且经常是秘而不宣,根本不对公众开放,由此垄断知识。韩信既是王孙后人,那么,他的家中也一定会有一部分藏书,由此学会一些兵法。这在后来平定赵国时背水一战也可以看出来,韩信确实熟读兵书战策。

  第二、韩信事业上最大的贵人不是漂母、不是萧何,而是项羽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无数人。还有一句话是;实践出真知。

  只读书,没有实际的作战经验,不可能成为享誉后世的帅才。战国时期,纸上谈兵的赵括,三国时期,蜀汉的马谡都是典型的代表。所以,韩信也一定会有实践检验知识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韩信在项羽帐下的时候。

  韩信最初投奔的是项梁,可惜项梁在定陶战死。项梁死后,韩信成为了项羽的部下,任执戟郎中。后来,韩信成为齐王后认为这个官职太小了,所以后人也认为项羽不识英才,但实际上的情况是项羽也非常重视韩信。

  韩信刚刚投到项羽的部队,既不是项羽的同族,也没有立下大功,又不像英布、蒲将军一样带来了数千士兵。所以,在这种情况和背景下,项羽根本不可能立即提升韩信为将军。

  不过,此时的项羽还是任命了韩信为执戟郎中。所谓执戟郎中就是宫廷宿卫军的首领,战争时期,相当于中军大帐的守卫人员,将军的心腹。在这里,韩信可以亲眼目睹当时军事才能超绝的霸王项羽每一次军事部署,以及战争成果。

  韩信也曾说过,自己向项羽提出计策时被拒绝了好多次。这说明,项羽也有意培养韩信,否则为了耳根子清净,早已经把他调走了。

  也正是在这里,韩信完成了知识和实践的结合,但却因为看不出项羽对他的信任和栽培,反而选择了逃跑,投奔了刘邦。

  第三,才能的试水

  韩信投奔汉中的刘邦后,刚开始混的比在项羽手下还惨。但此时的韩信已经具备的卓越的军事才能,所以逐渐的引起了萧何的重视。

  后来,韩信因为不受刘邦重用,准备再次逃跑,结果萧何月下追韩信,终于引起了刘邦的重视,最终被拜为大将军。

  刘邦出汉中,定三秦,采用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但实际的操作还是有刘邦亲自指挥。刘邦彭城之败后,韩信再献战略规划,由刘邦在荥阳一线抵抗项羽,自己率军北上,平定代国、赵国、齐国等地区,然后合击项羽。

  此时,刘邦同意了韩信的战略,韩信也因此得到了一支军队,开始了自己纵横天下,剪除群雄,消灭楚霸王项羽的辉煌人生。

  综合来说,韩信虽是贫民,但因为家族传承的原因,人家起点本来就很高,而且还得到了项羽的重视,得以见到项羽巨鹿之战,以及其他大战的完整规划,最终在实践之后才成为了一代将才。

  韩信,淮阴(今江苏淮阴市清江县)人。生年不详,死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死时年纪应该不到四十岁。

  韩信是是秦汉时期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更是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他的“胯下之辱” ,“萧何月下追韩信”,“十面埋伏”,“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等传奇故事,是广为流传、妇孺皆知的。历代的论者,都认为他是一位抱负远大、足智多谋、极擅“万人敌”的大将之才。

  韩信生逢秦末汉初的动荡岁月。秦始皇鹰瞵虎视,横扫六合,统一天下,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大势的。但由于他大兴土木、行苛政、残酷压榨广大底层劳动人民,使原本就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愈发激化,因而导致了秦王朝的迅速覆亡。秦亡后,天下大乱,早已灭亡的六国余孽(诸侯)死灰复燃,曾经大一统的中央帝国又一次出现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在这一动乱纷争的角逐中,韩信闪亮登场,并成为一位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不仅展现了他高人一筹的军事才能,也为中国古代军事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华章。

  韩信是西汉重要的开国功臣之一,也是第一个被刘邦、吕后诛杀的功臣。那么,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出身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他一身的军事本领是跟谁学来的?

  韩信自幼家贫,孤苦无依,常乞食于人。《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韩信出身贫贱,没有官职,又不会经商谋生,既没钱也没有固定职业, 整天挎着把破剑在街上东游西逛,一到饭点就跑到熟人家蹭吃蹭喝,“人多厌之者”,没少受人白眼。这样一位穷困潦倒、三餐不济、没钱、没人脉的草根贫困青年,哪有学习兵法的机会和条件?而且从军前也没打过仗,毫无军事经验,怎么一横空出世就能纵横天下、所向无敌了呢?

  据史料记载,韩信虽身为“布衣”,但平时身上却佩着把剑,而且《史记·淮阴侯列传》还记载,项梁、项羽叔侄起兵反秦后,韩信前去投靠,请注意,他投军时是“仗剑从之”——带着宝剑去参军的。这个信息告诉后人,韩信是贵族后裔,他是有贵族身份的,虽然其家道早已中落,但贵气仍存。因为在那个时代,剑是身份的象征,只有贵族才有资格佩剑,平民是用不起剑的。而且据史料记载,韩信少年时家里很穷,吃口饱饭都很难,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却腰挎宝剑,手捧一册兵书 ,在路边聚精会神地看,嘴里还念念有词......由此可见,他虽身无分文,但却胸怀大志,即便在困厄之际,仍不忘苦读兵书,可见他超高的军事才华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长期坚持学习、日积月累的结晶。

  不过,未遇时的韩信,既不能考上公务员混个一官半职,又不能“行商坐贾”发家致富,整日里挎着把宝剑,“从人寄食”,就是到别人家去混饭吃,所以人们大都很鄙夷、讨厌他。

  当地有个屠户,膀大腰圆,一身蛮力,想戏弄、欺辱韩信,就说:“你长得虽然长大,却经常佩刀带剑,这是因为你胆小,借此壮胆。你若是有胆不怕死,就用剑刺我;你若胆怯不敢刺,就从我的胯下(两腿间)钻过”。韩信看了那人一眼,旁人以为他要动怒,不料他却真的匍匐在地从屠户的胯下钻了过去。

  当韩信击灭项羽,被刘邦封王、衣锦还乡后,还特地召见当初侮辱他的那个屠子,那人吓得瑟瑟发抖,没想到韩信既往不咎,还封他为巡防、缉捕盗贼的中尉 , 韩信对左右解释说:“这人是个壮士,当年他当众羞辱我时,我何尝不能一剑杀了他,但那是匹夫之怒(勇),又有何用呢?杀人偿命,反而会坏了大事,所以我才忍让了他”。从此事可以看出,韩信虽出身寒微,却“所挟甚大,其志甚远”,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不凡人物,不因小不忍而乱大谋。

  公元前208年,韩信终于等到了施展其军事才干的一个大时势,是所谓“时势造英雄”。这年,在率先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的感召下,项梁、项羽起兵响应,率军反秦。在项梁率军渡淮河北上时,韩信携剑投军。项梁被秦将章邯斩杀后,韩信又归属项羽,项羽不太喜欢他,只给他封了个执戟郎中的小官职。他几次给项羽出谋划策,项羽均未采纳,他很失望。当刘邦在巴蜀时,韩信离楚归汉,但也不受汉王重用,只当了个治粟都尉(管理粮仓的小官)。韩信毕竟没有打过仗,没有名气,也没有得力的人举荐他,所以不论是跟项羽还是转投刘邦,一直郁郁不得志,先做执戟郎中,再做“连敖(负责迎来送往的小吏),最后做治粟都尉(粮仓管理员),都是不能带兵打仗的职务。

  直到他遇到其生命中的贵人萧何,才改变了命运、鱼化为龙,一跃成为改写历史的风云人物。

  举荐韩信的恩人就是西汉开国第一功臣——萧何。萧何是刘邦的故旧、挚友,也是最早追随刘邦起义的人,而且一直替刘邦管理后勤,相当于刘邦的管家,后被封为丞相。韩信身为治粟都尉,自然要向领导萧何汇报工作,两人因工作经常接触。韩信和萧何闲谈时,谈到天下大势与杀伐之策,说的头头是道,见解不凡,萧何奇其言,深感佩服。也就是觉得韩信智虑深远,绝非一般人,于是主动和他交往。两人经常在一起高谈阔论,萧何对韩信的才华颇为赏识,于是多次向刘邦推荐他,但并未引起刘邦对韩信的重视。

  这个时候的刘邦处境并不好,屡战屡败,前途黯淡,因此麾下的人一个接一个的离他而去,或投项羽,或自起炉灶,都另攀高枝去了。韩信见刘邦不重用自己,没有发挥才干的机会,所以在赴南郑的途中也乘机离开了汉营。

  当时,身为汉王丞相的萧何,听说韩信也开小差溜了,来不及告诉刘邦一声,就亲自策马追赶。有人向刘邦报告说:“丞相也逃走了”。刘邦又气又急,犹如失去了左膀右臂一般。过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又喜又怒,喝骂道:“你为何弃我而去” ?萧何说:“我哪敢逃走,是着急去追赶一人,来不及通报大王您了”。刘邦问你去追谁,说追韩信,刘邦一听又生气地骂骂咧咧道:“这几日逃掉数十个将领,你都不追,跑了个韩信,你却屁颠颠去追,这不是撒谎骗我吗”?萧何严肃地说:“不是,其他将领都是普通人才,到处都有,跑就跑了呗,有什么好追的;韩信和他们不一样,他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大将之才,你若打算永远只做个汉王,没他也行;你若想争夺天下,那就非得有韩信这样的大才辅佐了”。刘邦问韩信到底有何非常之处。萧何只用了四个字来评价他——“国士无双”。所谓国士,乃一国中最拔尖、最独一无二、最优秀的顶级人才。韩信这人是个能“上马草军书,下马击狂胡”的军事奇才,他生来就是打天下的人,是能帮助您扫灭群雄、夺取天下的高人,如果您有此雄心壮志,就一定要重用韩信。

  萧何好不容易说服了刘邦,遂下令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坛拜韩信为大将。事毕,刘邦亲自向他请教争夺天下的大计,韩信果然有真才实学,他全面分析了楚汉争霸的客观形势,提出了击败各路诸侯以及项羽,最终实现统一的详细步骤。刘邦大喜,按照韩信的计划,部署诸将准备向东进军。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后,很快就展现出自己超拔流俗的军事天才,他率军平定关中(三秦),迫降韩、魏,俘虏魏王豹,接着千里奔袭,率军攻赵,以寡击众,以一万之众大破二十万赵军,阵斩赵军统帅陈馀,活捉名将李左车和赵王歇。接着,他不顾大局,挥师攻齐,害死了已经说服齐王归降的著名辩士郦食其,一举灭掉了齐国。彼时的韩信,屡建奇功,麾下兵多将广,被刘邦封为齐王。垓下一战,韩信助刘邦击灭项羽,底定天下。

  韩信确实是秦末战乱中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大才。但他的军事才能从何而来,萧何又是怎样发现并认识他这个人才的,史料并无记载。一个人才的显露、脱颖而出,无非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认识,另一个是实践。当时的韩信或许已经有了知识储备,但在实践中还无突出表现,因为他长期得不到具体实践的机会,所以他的表现在认识上。他的见识和谋划可能确有高明之处,所以萧何与他略微交谈,就认定他是一个古今罕有的奇才,因而一再向刘邦举荐。

  好在韩信不是赵括,他不仅能纸上谈兵,毫无实战经验的他一旦有机会率军作战就计谋百出,战无不胜,屡建奇功 ,可见他不仅有军事理论,而且有军事天赋,否则刘邦轻率地任命一位从无实战经验的人做大将可就要冒极大的风险、甚至会输光老本的。

  【插图源自网络】

  这其实就是“汉代史”的弊端所在了,其实不止是韩信,包括刘邦、萧何、张良等人,在秦末农民起义之前的事迹近乎于无,却又横空出世,让人匪夷所思。

  记载汉代的历史的史书,最先要参考的便是《史记》,用司马迁的话来说,汉代的兴盛,和两个人有着绝对的关系,这俩人便是萧何和韩信:

  “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

  俩人一文一武,开创了大汉的原始局面。

  但萧何又与韩信不同,萧何当年在沛县算是官僚阶级,比刘邦的身份都要高,而萧何极有可能是贵族旁系,说不上身份显赫,但却远高于平民。

  而韩信,则一直被认为是“平民百姓”,

  其实韩信未必是真正的“布衣”,司马迁的原话是韩信“虽为布衣时”,这就意味着韩信可能是家道中落的贵族子弟。

  不然的话,韩信脑子里的大量军事逻辑和兵法基础就没办法解释了,这其实就和后世的刘备卖草鞋是一个道理,虽是布衣,但却超群。

  在韩信出道参军前,他最著名的故事便是“胯下之辱”。

  韩信是一个性格很鲜明的人,即便透过寥寥几字,都能一眼看得出他的城府,韩信孤傲、高冷,但却身家贫穷,又拉不下面子与人干架。

  当年人家南昌亭长的老婆悄悄地“克扣”了韩信的饭菜,韩信宁愿饿着肚子也要守卫尊严,一气之下就走了,就这一点,韩信就与刘邦不同,若是为了生存,刘邦才不会意气用事,简而言之,韩信的“情商”不高。

  但就是这种人,赤子之心很强,找到了适合的领域,说不准便一飞冲天。

  于是韩信便参了军,他所投靠的,正是当时名动中原的楚人项羽的军队,项羽武可万人敌,谋也无人比,韩信很崇拜这样的强者。

  当世人饿着肚子只想讨口饭吃的时候,韩信也饿着肚子,但他心里想得更多,他想要和“偶像”一起实现反秦大业。

  可谁知道,不久之后,韩信的“理想”粉碎了。

  加入项羽,这是韩信的“正式”出道,就连先前加入项梁,这都不算是韩信的出道,史书对他的描写由此开始清晰,看着就像是真的“天才横空出世”一般。

  但切勿真的这样想,任何一个天才,都是需要人生历练和沉淀的,当年韩信其实已经成为了项羽的“次要心腹”之一了,但这其中奋斗的过程却没写,由此可见,韩信的很大一部分“简历”,就已经在史书上丢失了。

  项羽当时天下无双,严格意义上的大秦颠覆者,正是楚霸王项羽。

  韩信跟随项羽,他想的是,项羽能够重用他,二人共同扫荡群雄,但很不巧,韩信很傲,项羽更傲,在项羽的一生中,他手下的人,唯有执行,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决策。

  时间久了,韩信内心对项羽生出“不满”,加上项羽的深度打压,高傲的韩信决定再次寻找自己的明主,不过放眼中原,这个人选暂时也是不确定的,而他就刚刚好先到刘邦的汉军麾下,当了一个小吏,可以说是毫不起眼的小吏。

  或许韩信在潜意识里,是想辅佐刘邦的,因为他知道刘邦乃是一个没有背景的诸侯王,和贵族项羽自幼文武熏陶不同,刘邦已经是布衣了,但他依旧能拉拢如此多的人才。

  虽然韩信在某种程度上会鄙夷刘邦,但适逢乱世,也只有跟对这样的人,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于是在一系列阴差阳错下,韩信和萧何开始结交了,韩信在汉军中被“发现”,一开始是因为夏侯婴,夏侯婴看出了韩信这个人有点东西,于是推荐给刘邦。

  但是刘邦嘛,他能看得出什么东西来呢?只能敷衍了事,倒是萧何对此上了心。

  萧何确定了这韩信是人才,也知道了韩信的遭遇,于是以他的名义推荐给刘邦,刘邦在一开始不在意,时间久了,韩信看出来了刘邦的“目中无人”,于是趁着汉军将领逃跑,自己也跑了。

  当萧何知道了这件事,就连忙去追,也正是因为萧何出营,搞得刘邦患得患失,于是他才听了萧何的话,真正地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在汉军中是属于有奇遇的,一下子成为了大将军,但实际上,汉军当时武将人才真的不多,韩信的“还定三秦”,乃是汉军的救命之计。

  一直到还定三秦,搞定项羽安插的三个诸侯王之前,刘邦都还是对韩信存疑的。

  刘邦虽然广纳人才,但刘邦的生命轨迹中不难发现,除了与他一同患难的那些心腹,凡是出身布衣的,刘邦都很“轻视”,他重视的是那些贵族的后裔,换个角度说,刘邦也属于是旧贵族的“拱卫者”。

  但在还定三秦,击败了项羽的阳谋之后,刘邦对韩信的态度大变,他才发现,韩信真的是个难得的人才,兵法之缜密,计谋之精巧,和韩信的为人处事简直天壤之别。

  韩信做人交际不行,本来说就混不下去了,可是军事却强悍无比,实在是让人难以分析。

  这一战后,汉军奠定了以韩信为首的军事联盟,而项羽知道了他曾经的郎中韩信当了汉军的大将军,也是郁闷无比。

  其实楚汉相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韩信和项羽的争斗,刘邦只是作为汉军的最高统治者,享受了一切利益。

  韩信在一系列大战中,不断开创自己的巅峰,项羽对他爱理不理,他便让项羽望尘莫及。而刘邦此人,面对信得过的人才,也是高度放手,韩信有着被信任之感,更加为刘邦卖命,一来二去,项羽倍受压力。

  彭城之战,这一战乃是刘邦处心积虑准备的一场联盟大战,是刘邦主导的。

  刘邦联合其他几个割据诸侯王一同组了数十万联军,就是想试一下击败项羽,但谁知道,刘邦以高出项羽几倍的兵力还被打得父亲和老婆都被抓走了,可以说是憋屈坏了。

  在彭城之战后,韩信迅速救火,又击败了项羽,让项羽暂且退军。

  彭城之战后的汉军形势是严峻的,因为之前刘邦的联盟已经崩溃,全部投降项羽。

  但不是难破的局,又怎么会显现出韩信的天才,韩信在这一系列艰难的环境中,扫荡天下,从魏国再到齐国,一一破灭,整一个秦末争霸,有资格说扫荡天下的,唯有韩信和项羽罢了。

  而在韩信连续扫荡六国之际,刘邦和他之间爆发了一些巨大的矛盾,因为韩信逐渐混成了一个顶尖诸侯王的样子,刘邦很害怕,于是便夺了韩信的兵权。

  这其实是在赌,刘邦在赌韩信会不会愤怒自立,如此一来的话,便是三分天下的局面,项羽不会亡,刘邦也不会赢,甚至会成为那个唯一的淘汰者。

  所幸刘邦赌赢了,韩信一来没有想着称帝做祖,二来只想着击败项羽,以此来挽回内心的骄傲,因此在第一次在被刘邦多走兵权之后,韩信仍旧依附于刘邦,以至于在垓下之战彻底绝杀了项羽后,还是被刘邦夺走了兵权,这一次的架空,是最后的架空。

  韩信的落幕是悲哀的,是戏剧性的,和他的出场一样,让人意想不到,却又无从深究。

  最后的韩信更是无奈,被吕后设计杀害,一代英杰韩信落得如此下场,也是世人所想不到的。

  而关于韩信的种种,在历史上也是因为巨大的空白和断层让他显得依然不够具象,韩信的出道前、身后事,也不是史书轻飘飘记载得那么简单。

  当然,最后不得不说的是,韩信遇到刘邦,这是他一生之幸,也是他一生之劫,在韩信的心中,和落魄的贵族张良一样,只想重现诸侯时代的威风,而不是想着自己称帝做祖,可惜时代变了,韩信的坚持却没有变。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历史书要认真读,反复读,读多了就能读出一些名堂出来了。

  韩信的崛起,让人感觉很意外,一个穷小子,又没钱又没人脉,也没打过仗,怎么突然间就冒出来了呢?为此,我又反复读了《淮阴侯传列》,看出一些名堂出来。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印象,韩信并没打过仗。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推荐给刘邦,刘邦拜他为大将。一个没打过仗的人,一下子就成了大将。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看未必。

  我们来看看《淮阴侯列传》记:“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居麾下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项梁败亡后,韩信转而成为项羽的部下,项羽任命他的郎中。

  郎中是什么官职呢?我查了一下资料:“郎中,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沿置。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郎中是一个不低的官职,“内充侍卫,外从作战”,因此,这是一个武职。大家注意,《史记》从来没有说韩信没打过仗,只是因为记得简略,大家误以为他没打过仗。我认为,韩信是全程参与项羽的战争,如果他只是“内充侍卫”,怎么可能屡屡向项羽献计呢?可见韩信一直就呆在项羽军中,而且不是文职人员,就是一个军官的角色。直到秦国灭亡后,韩信因不得志,才去投奔刘邦。

  在《淮阴侯列传》里,两度提到韩信“未得知名”。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一次是在项梁麾下,一次是在刘邦麾下,史书都用“未得知名”来形容其尴尬处境。

  未得知名,不是说项梁、刘邦不知道韩信的名字,而是说对他不重视。为什么不重视呢?两次不受重视,是有区别的。

  项梁不重视韩信,应该有两点原因:其一,项梁是楚国贵族出身,对韩信这样平民出身的人,难免看不起;其二,韩信曾有过胯下之辱,在当时被人认为很怯懦。

  刘邦不重视韩信,原因与项梁不同:其一,韩信投奔刘邦时,战争已经停止了,没有可以表现才华的机会;其二,当时投奔刘邦的人太多了,刘邦纵有识人之才,也不可能对每个人都很熟悉。

  也就是说,韩信在项梁、项羽麾下时,受到压制,没有出头之日,没有机会建立卓越功勋。因此他投奔刘邦时,并没有一份亮眼的简历,这是他“未得知名”的原因。

  韩信给人的另一种印象,是他没什么人脉,怀才不遇。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再从《淮阴侯列传》的几个细微之处,来说这个问题。

  先来看看韩信与项羽集团几个重量级人物的关系。

  首先是韩信与龙且的关系。龙且是项羽最信任的人,没有之一,关于龙且的一些情况,我有过专门一篇论述,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韩信后来与龙且在潍水大战,来看看龙且是怎么说韩信的:“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大家注意这句话,“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显然,龙且的这个评判,是对当年还在项羽麾下的韩信的评判。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龙且与韩信是很熟的,如果不熟,只是几面之交,怎么会说出“平生知韩信为人”这样的话呢?同时也说明,韩信在项羽军中,不是一个小人物,能够能项羽集团二号人物龙且混得很熟。

  龙且对韩信的印象是什么呢?后来他又说了一句话:“固知(韩)信怯也。”这是在潍水之战时,韩信故意示弱,龙且就说:我早就知道韩信是个胆小的人。可见,龙且与韩信虽然熟,但是心里还是瞧不起他的,估计与韩信的胯下之辱有关系。

  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龙且与韩信很熟,但是认为韩信胆小。

  再来说说项羽集团另一个重要人物钟离昧与韩信的关系。

  看看《史记》的写法:“项王亡将钟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钟离昧是谁呢?以陈平的说法,他是项羽四大骨骾之臣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范增、龙且与周殷,可以说是项羽亲信中的亲信。

  以史记的说法,钟离昧与韩信关系是很好的,似乎是因为两人老家离得近的原因。钟离昧与韩信的交情,肯定是在韩信投奔刘邦之前。那么大家可以看到,韩信真的没有人脉吗?项羽的亲信钟离昧、龙且都跟他很熟啊,特别是钟离昧,两人是好朋友啊。后来项羽死后,钟离昧被刘邦通缉,就逃去投奔韩信。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两人关系不是一般的好,应该是很铁的。

  因此,说韩信没有人脉,这是经不起推敲的。

  我把韩信拜将之前的时期,称为他的潜伏期。这一段时间,他当真是默默无闻吗?细细考究历史细节,我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的。

  首先,韩信是精心打造自己的人脉网络。

  他与钟离昧是好朋友,交情绝对不同一般;他与龙且是很熟的,尽管龙且看不起他。另外,韩信与项羽的关系,也是比较亲密的。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后,与之谈到项羽时说:“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然后他分析了项羽的种种弱点,这是韩信对项羽的近距离观察得出的结论。

  后来武涉游说韩信,曾说:“足下与项王有故”韩信回答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所谓执戟,是秦汉时对宫廷侍卫官的称呼,因值勤时手持戟而得名。以此推之,莫非韩信竟然是项羽身边的侍卫官么?我想有这种可能。否则他怎么能与龙且、钟离昧混得熟呢?

  到了刘邦阵营后,韩信在人脉资源上仍然可圈可点。萧何是汉的第二号人物,韩信跟他同样混得那么熟。大家想想,无论在项羽集团或是刘邦集团,韩信跟权力核心的人都混得挺熟的,这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吗?因此,韩信的崛起,背后是有人脉资源的。

  其次,韩信并非未尝用兵。

  韩信参加军队的时间,比起刘邦、项羽只晚了一点点。之前谁也没有指挥过军队,大家起点都是一样的,不仅是刘邦、项羽,包括英布、彭越等人,统统一样。所以不要对韩信突然冒起感到奇怪,难道刘邦、项羽不是突然冒起的吗?没有谁是天生会打仗的,韩信先后在项梁、项羽麾下干过,难不成别人都在打仗,只有他袖手旁观?显然这不合常理。韩信在项氏叔侄手下,就久经沙场了,只是一直没有独当一面、统领一军的机会而已。

  后来韩信对武涉说:“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直到投奔刘邦,韩信才有单独领兵的机会,不再受人掣肘,让自己的军事才华有了淋漓尽致的表演。

  我认为韩信在项羽麾下,不仅打过仗,而且还打得不错。但是他善于以智取胜,所以项羽、龙且这些恃勇而骄的人,打心里并不欣赏他。

  首先,严谨的更正题干中的几点。韩信年轻时不是没人脉,只是人脉少;不是没打过仗,只是没作过领军的将帅。

  史书上只记载韩信出身平民(布衣),没有任何记录表明他祖上曾经富贵过。只能靠推测——首先,他识字;其次,他有一把剑。

  证明他至少小时候不会太穷,至少受过一点教育,还有些祖传下来的东西。毕竟那个时代,只有贵族才有配剑的资格。

  但是也不富裕,尤其长大后生活落魄,既没选上基层公务员(吏),又不会做小买卖(治生商贾),母亲去世没钱安葬。

  甚至连饭都快吃不上了,经常要靠别人糊口度日(从人寄食),还因为总是去别人家蹭饭吃,而被大家嫌弃(人多厌之者)。

  另外,由于他没事老抱着把剑到处晃荡,还常被地痞泼皮欺负,让他钻裆(跨下之辱)。

  在项羽手下时,韩信倒是满腔热情的出谋划策,奈何项羽一概不纳,又转投刘邦碰机会,也不受重视,只当个管仓库粮饷的小官。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恰好很多将领因为不看好刘邦而逃走,极端不爽的韩信也随大溜逃跑了。幸好有个萧何慧眼识英,连夜又把他追回来,还说服刘邦封他为大将军。

  因此,对于发迹之前的韩信来说,钱是没有的,人脉也不多,但是他攀上了一条最粗的人脉,那就是最受刘邦信任的萧何。(当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人脉是把双刃剑。)

  而且也不能说他没打过仗,在跟着项梁项羽当大头兵、小军官的时候,还是经历过战争的,只不过不是主角罢了。

  “韩信年轻时”这个前提很好,因为韩信直到死的时候才35岁。

  ◆ 汉元年(前206年),韩信登坛拜将,同年带领曹参、樊哙等大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杀出关中,最终将项羽封的“三秦王”全部平灭,逼死章邯,降服司马欣、董翳。这一年韩信25岁。

  ◆ 汉三年(前204年),韩信在井陉之战中先“拔旗易帜”、后“背水一战”斩杀代王陈馀、活捉赵王歇,灭掉了赵国,接着派使者说降了燕国。此时,被项羽打得家底都输光的刘邦突然跑来,出阴招把韩信的大军给夺走,然后很无耻的让“光杆司令”韩信重新征兵再去攻打齐国。估计韩信心里很不爽,带着重新招的兵一路攻城拔地,直打到齐国都城临淄,吓得齐王田广弃城而逃。这一年韩信27岁。

  ◆ 汉五年(前202年),韩信受刘邦征召南下,千里包抄,先占领西楚都城彭城,又作为联军主帅指挥调动从梁地西进的彭越军、北上的九江王英布军、东进的刘邦中军,设十面埋伏之计围项羽于垓下,最终全歼楚军、逼死项羽,帮助刘邦彻底平定天下,并被封为楚王。这一年韩信29岁。

  1、读兵书,肯思考

  韩信识字,读过兵书,这一点是确信无疑的。

  井陉之战后,军士问他为何背水列阵,韩信回答兵书上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证明他读过《孙子兵法》。

  孙武说“校之以计而索其情”。韩信未战时,先分析判断出楚汉之长短;

  孙武说“远而示之近”。韩信先陈兵于栈道,看似伐晋,又暗渡陈仓奔袭夏阳;

  孙武说“入深则专,十人不克”。韩信带兵千里开辟北方战场,平灭魏代赵齐等国如摧枯拉朽,锋锐难当;

  孙武说“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万人出,背水一战;

  孙武说“不战而屈人之兵”。韩信通过分析自己军力优势,使燕国望风而降;

  孙武说“兵半渡而击之”。韩信决潍水,斩灭龙且二十万大军;

  ……

  什么时候读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韩信的行为可以看出来,军事是他的兴趣所在——平时剑不离手;不愿耕种、不愿商贾,却主动跑去投军;在项羽手下当郎中小官时还主动献计献策……

  我们今天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样强大的兴趣驱动下,想必韩信幼时就熟读兵书,并且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在脑子里排兵布阵、操练兵法。

  而跟随项梁、项羽时的底层军旅生涯,也给他提供了将理论与实战结合和印证的机会。

  这一观点不仅我认同,连很多古人也一样认同。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就认为,韩信在受胯下之辱的落魄时,就已经熟读兵书、日日揣摩了。

  2、天赋——为战场而生

  除了熟读兵书、学习兵法之外,韩信个人的天赋可以说占了决定性作用。通过史料中韩信的故事分析,我认为他有三大天赋最为重要。

  ◆ 天赋一:对人心的认识与把握

  韩信出身底层,混迹于市井,也练就了一副能洞察人心的本事。从他拜将后对刘邦的谈话,分析楚汉优劣局势就能看出一斑。

  一方面分析项羽,有理有据,最终得出结论:项羽是诸侯不平,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所凭仗的只有武力强大而已。“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似强实弱。对项羽的性格特点可谓认识到骨子里了。

  分析项羽的同时,韩信还要充分了解刘邦的心理,所以才能字字句句搔到刘邦的痒处、说到刘邦心坎里,坚定其出兵三秦的决心。

  不仅掌握己方的心理,还能掌握和调动敌军的心理,这方面最著名的就是“四面楚歌”了,为避免陷入重围的项羽困兽之斗,让士兵唱楚歌来瓦解对方的意志,最终不费一兵一卒就让楚军全军崩溃,项羽只能带着八百人突围,一直走到末路。而“四面楚歌”也成为著名的心理战例流传千古。

  学以致用:有史以来,带兵的将领以百万计,读过《孙子兵法》的少说有一半以上。但是从古至今,所谓名将就那么几个。

  关键就在于,是不是学到精髓,以及能不能真正学以致用。

  韩信就是一个能学以致用的人。在他之前,将之谋略多为灵光一闪、昙花一现,而韩信的军事生涯中,几乎每一场仗都浸透了谋略。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军事思想中“谋战”的代表人物。

  临机应变:比如破魏之战,面对魏军重兵隔河把守,乘船强攻也是一种选择。而韩信偏偏把船只集中起来假意要渡河,吸引敌军注意力,反而带伏兵从另一处靠着木盆、木桶过河,直接奇袭敌军后路。

  再比如井陉口一战,先用小股兵力把敌人引出营寨,再令伏兵冲入赵军营地,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旗帜。更不用说创下“背水一战”的千古战例这样的表现了。

  除此之外,韩信还有一项重要天赋,就是拥有强大而冷静的计算能力。不仅在于数字,还能把敌我双方的力量、地形环境等一切可用于战斗的资源,瞬间进行对比、衡量和计算。

  比如在刘邦面前分析项羽,他就一共总结出“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定都不当、毁约背盟、徒以残暴、迁逐义帝、以亲置王”这七大必败之理。

  从这种表述方式上看,韩信很有些现如今“理工男”的典型特质。

  韩信的战例中,关于计算兵力优劣势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此不作赘述。单看战后他与刘邦的对话也能看出一斑。“陛下不过能将十万”,“臣多多而益善耳”。

  对于韩信擅长统筹计算,历代人们也都是公认的,所以也把很多数学方面的故事与韩信扯上关系,比如“韩信马上分油”、“韩信点兵”、“韩信发明象棋”等等。

  综上,韩信在短短的五年军事生涯中所创造的战法、战术,成为了后世兵家必学的典范。他如流星一般划过夜空,虽然短暂,却光耀千古。

  韩信确实没钱,也没人脉。也没有打仗的经验,但是韩信是饱读兵书的谋士。

  他最先加入楚军,也曾经给项羽提过很多意见。可以说,他是跟随项羽的最早的一批底层谋士。

  因为项羽不太重视韩信的建议,而且对韩信的为人也表示怀疑。认为韩信过于软弱,不适合领军作战。

  首先韩信曾经有过胯下之辱。项羽可能因为这件事情,觉得韩信是软弱可欺之人,根本不适合领军作战。

  因此,项羽也没有过多的在意韩信的建议。但是韩信始终不是久居人下的小谋士,而是胸怀天下的一代豪杰。

  他希望能够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于是乎,他最终抛弃了项羽,转投刘邦。但是刘邦好像开始也不在意韩信的才能。也不知道韩信到底为人如何?

  但是从起义的经验,以及萧何的推荐来看清,韩信其实也算是老资格的谋士。现在咱们来说一下,韩信为什么能够成为纵横天下的豪杰。

  主要有这么两个方面。首先韩信是谋略家。也是能够忍辱负重的英雄。他能够忍受胯下之辱说明其胸怀大志。

  而且他饱读兵书,要知道古代兵法是非常罕见的学问。平常人可能连兵书都看不见的。古时候的学问不是一般人能够接近的。

  古时候谋士的学问,一般都是拜师学艺所得。读书人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的求学设施。现在我们很容易接触知识,到处都是图书馆。

  古时候,可能连图书都比较难得。因此如果你是一个读书人,你就具备了很强的先发优势。特别是谋略的获得,往往具有某种继承关系。

  古时候的名师,一般只招收一两个学生。他们都是精心教育,认真培养自己的学生。不像现在这样,放羊式的教育,学生没有学到真本事。

  古时候的教育都是非常严肃的,特别是兵家的教育。

  再来说一下,韩信的一些战争经验。事实上,韩信跟随项羽四处征战。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

  而且,他对项羽的为人非常了解。可以说是知己知彼。所以他来到刘邦身边之后,就能够对刘邦说出自己对项羽的看法。

  他认为项羽不足虑,而且认为项羽没有统一天下的才能和胸怀,战胜项羽是可以做到。

  韩信具备真才实干,以及对楚汉两军都比较了解。而且它还能够细心观察项羽的为人。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所以,韩信担任大将之后能够如鱼得水,能够纵横天下。

  我是@龚柳辉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大家评论、点赞、分享!

  在项羽帐下做了几年帐前侍卫,得到天下各路英雄开悟,加上年轻时饱读兵书,因而对用兵统兵练兵之法更为精熟而且自信,只缺机会,刘邦正好给了他这个机会,而项羽太过自傲,没给他这个机会

  通过历史记载可以发现,韩信年轻时不仅没人脉,甚至连朋友也没有。因为他很穷,又喜欢佩剑,整个气质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因此大家都不跟他玩。

  后来他发迹后,回到家乡,报答了曾经给他饭吃的老太太,甚至以德报怨,奖赏了当年让他忍受胯下之辱的小混混。但,并没有奖赏当年好哥们的记载,可见他确实没哥们。

  那么,后来的韩信是如何横空出世的呢?

  首先,他得感谢楚汉相争的那个时间段。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如果不是赶上刘邦和项羽抢夺天下,生活中的韩信可能会落魄一生。

  就像战争年代的很多将军,如果放在太平时,可能早就进去了。

  因为打仗,韩信的军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扬名立万,纵横沙场。

  其次,韩信固然有军事天赋,但他年轻时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什么准备工作呢?读兵书。

  韩信年轻时很穷,也不喜欢干那些糊口的活计,这辈子打工是不可能的。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

  我猜测,他从小就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不爱干那些糊口的活计,不是懒,而是瞧不上。他很可能受到了春秋战国那些英雄人物的鼓舞,比如曾经和他一样穷却最终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苏秦也不热爱劳动,而是喜欢闲逛,穷困潦倒至连父母妻子都对他翻白眼。

  韩信年轻时的做派,与苏秦无异。后来,苏秦靠着读书突然顿悟,从此白马青牛,羽扇纶巾。

  韩信呢,也读书。不过,苏秦读的是纵横家的书,专注于口才;韩信读的是兵书,专注于打仗。

  如果韩信一直挨饿,那么他就是个懒汉,所幸他成事了,于是留名青史。

  除了以上两点,韩信的发迹生涯并不顺利。他先是投奔项羽,可是项羽对他的那套战法不感兴趣。项羽是这么一个人:论打仗,老子不需要任何人指导。

  刚愎自用至极。

  韩信觉得憋屈,就投奔了项羽的对手刘邦。

  刘邦呢,也没瞧上韩信。他觉得韩信不像个天才。

  幸好,萧何识货。他把韩信送上了人生巅峰。

  说相声的常说,一个人要成功,三分能耐,六分运气,一分贵人扶持。

  最后这一分,别看只是一分,却必不可少。

  这个世界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顺利,有人坎坷。

  韩信,前半生,都是坎,后半生,都是运。当然,最后被人咔嚓了,死得一点都不精彩,但死的方式又如何能控制呢?

  韩信年轻时没钱没人脉,为何一出世就纵横天下了呢?

  你可以不信,但这个世界上就是存在“天才”的。

  汉武大帝时期的霍去病,年纪轻轻就纵横大漠,让匈奴不断“搬家”,而且是从第一次开始起,就很少有败绩。

  诸葛亮,本来就是在农村呆着的,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个有知识的农村青年,啥战场也没上过,啥战争也没见过,一出场,就帮助刘备打了不少胜仗,建立了庞大的基业。

  这两人都是天才,而韩信在军事方面也是天才,没有指挥过大军,在刘邦授予重任时,就能良好驾驭。

  这种能力,一般人真的学不来。一句话,韩信的天赋很高。

  那韩信只是有天赋吗?非也。

  与其说韩信是个“兵神”,不如说他就是个“战争疯子”,他非常痴迷于军事,早期,肚子可以不吃饱,但兵书一定要天天琢磨的。

  有人说了,韩信那么穷,哪里来的兵书?韩信穷,不代表祖上也穷,仅仅看人家身上的佩剑,就能看出人家祖上是贵族,否则,那个只能贵族佩剑的年代,哪里会有穷韩信佩剑的机会?

  既然祖上是贵族,那么家里有些贵重的书籍完全正常。而且兵书也算是专业书籍,除非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爱好,否则,古代的老百姓没几个感兴趣,你给他扔一本《金瓶梅》,他保证看得如痴如醉,至于兵书,那还是算了吧!对一般人而言,那就是暴殄天物。

  不过,韩信就好军事这一口,那真是熟读兵书,而且举一反三,不断推演,这让韩信的军事理论变得非常强。

  军事理论强,就一定能打胜仗吗?不能。否则军事学院的老师们都是万人敌了。韩信其实是有实践的。

  韩信就是为打仗而生的,一看国家风向变了,到处在招兵,到处都是反秦的大旗,于是快快加入了项梁的部队。

  项梁那里,还没来得及表现,还没进入项梁的法眼,项梁就挂了。于是,只能跟着楚霸王项羽了。项羽个人能力超强,但用人能力确实一般。

  不善言辞的韩信,在项羽这里混得并不好,因为项羽极其自负,不按常理出牌,当然,按常理出牌,也打不赢巨鹿之战。自负的人往往看不见别人的长处,在他们看来,除了自己,其他人,都是豆腐一块。

  韩信在项羽那里,混到最后,也就是个执戟郎而已。但难能可贵的是,韩信可以参与战争。每次战争前韩信都会思考,如果是自己,那个仗该怎么打;每次打完仗后,韩信都会复盘总结,胜在哪里,败在哪里。这样的日子过了不短,韩信对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就了解了七七八八,对于打仗心里越来越有数。

  当韩信感觉自己能力很强,而项羽又给不了机会时,韩信终于下定决心投奔刘邦,去到那里实现自己的霸业。

  从这里可以看出,韩信不是突然会带兵的,实际上是亲历了项羽等人带兵的无数次成败,最后总结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东西。

  早期的刘邦是不信任韩信的,以为就是个嘴炮。但刘邦信任萧何,而萧何认为韩信能做大事。

  当“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一出上演后,刘邦看出了萧何对韩信的赏识和信任。于是,刘邦应韩信的要求,拜韩信为大将军。这事,一般领导真还不敢做。可刘邦是谁?人家高的就是用人这一块。

  我们与其说刘邦早期信任韩信,不如说刘邦更相信萧何的眼光。

  因为刘邦的放权不干涉,让韩信的才能完全发挥出来了,韩信说“明修栈道”就“明修栈道”,韩信说“背水一战”就“背水一战”,总之,充分授权,充分相信。如此下去,终于造就了韩信的所向披靡。

  回到开头,韩信“一出世”能纵横天下,一是人家确实有天赋,二是人家有理论,三是人家有实践,四是领导刘邦充分放了权。

  我们所熟知的韩信是被赞为“国士无双”的人,他的出现犹如天降神兵,他的事迹也被广为传颂。那么又有人说了,韩信和刘邦一样是一个草根英雄,年轻时可落魄了,一边无所事事,一边又天天想着要登上人生巅峰,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最让人看不起的。

  韩信是草根英雄?非也非也,韩信是英雄,这是无可厚非的,他在军事上的才能是不可否认的。但他却并不是草根,而是被折断的花朵。韩信年轻时虽落魄到天天蹭饭,但是他并不是出身底层,也不是毫无学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没错,韩信实则是落魄的贵族人士,这可不是信口胡诌的啊,有史实为证。不说的,最明显的一点贵族特征就是韩信背上那把剑。这佩剑可不是韩信为了耍酷才天天背着,这是他作为贵族最后的尊严。战国时期,佩剑是贵族人士的标配,用来彰显身份的重要工具,普通的平头老百姓是没有资格佩剑的。秦统一天下之后,六国的很多贵族都落魄了,韩信便是其中之一,他家道中落流落街头,日日溜达闲逛,饿了就蹭饭,饱了就做梦,落魄的日子也悠哉悠哉的。

  既然出身贵族,那么他的学识来源便有了说法。哪个贵族家里没有个几本藏书的?韩信从小也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读过几本好书的。所以说韩信的军事才能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从小锻炼出来的,他的天资聪慧加上知识和家庭的熏陶,自然就形成了独有的思维。韩信天天无所事事,见人就说他以后一定会成名的,大家都嘲笑他是白日做梦,其实从这里就能看出韩信与旁人不一样的志向,虽然不被大家理解,但是远大的志向早已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韩信一生的贵人有不少,赠他一口饭的漂母算一个,收留他的项羽也算一个,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萧何。

  韩信最初在项羽账下的时候,只是一个执戟郎中,并没有得到重用。所谓执戟郎中,说白了就是项羽身边的侍卫头领,韩信满心都是当上大将军,走上人生巅峰,所以心里一直很憋屈。但是话说这项羽也不傻,韩信初来乍到,咱又不是发小,也不是亲戚,你也没做出太大贡献,怎么可能会力挺你去做将军呢?大家也不会同意的。韩信后来也知道了这一点,而且越想越觉得在这里没前途,待不下去了韩信便想着跳槽。

  (韩信和项羽剧照)

  其实这项羽在韩信的成功之路上也算是一股推动力。正是因为做了项羽的侍卫,所以韩信才能熟知项羽的用兵手段,对项羽的策略不能说了如指掌,那也是略知一二,这也就成了他跳槽的敲门砖。

  韩信终于下定了决心跳槽去投靠刘邦,远离那个不识货的项羽,没想到啊,又遇到个瞎了眼的刘邦。刘邦丝毫看不上韩信,只给了他一个很小的职位。可能是因为自己出身草根阶级,看到韩信容易回忆起落魄过往还是怎么着,不管韩信怎样发挥自己,就是不待见他。韩信一看这刘邦也是个不识货的主,就一边骂一边准备跑路。

  (萧何月下追韩信)

  虽然这刘邦瞎了眼,但是他身边的萧何火眼金睛的看到了韩信的绝世才华,于是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最后,在萧何的一番劝慰下,韩信为了光宗耀祖,又屁颠屁颠回来了。由此可见韩信的功利心实在是太强了,这也导致了他最后的悲剧。

  重新回去的韩信,还是孜孜不倦的发挥光芒吸引刘邦得注意,在萧何的辅助下,刘邦终于睁开双眼看到了韩信。从此以后韩信一发不可收拾的纵横天下,终于走上了人生巅峰。

  

韩信年轻时没钱没人脉,也没打过仗,为何横空出世就纵横天下?

  

韩信年轻时没钱没人脉,也没打过仗,为何横空出世就纵横天下?

  

韩信年轻时没钱没人脉,也没打过仗,为何横空出世就纵横天下?

  

韩信年轻时没钱没人脉,也没打过仗,为何横空出世就纵横天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五金工具_五金配件_五金建材_机械设备-五金网 > 韩信年轻时没钱没人脉,也没打过仗,为何横空出世就纵横天下?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