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网

历史上有哪些“功亏一篑”的战役?

  1948年7月2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率部在豫东战役中歼灭区寿年兵团大部,活捉区寿年。

  按照作战计划,在完成战斗后应迅速撤离战场,但是部队还没有开始行动,前来救援的蒋军黄百韬的整编25师就突破了阻击部队的防线,直杀过来。

  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给战局带来了变数,如果让黄百韬部靠近,华东野战军就很难携带大量伤员安全撤离战场,而且即使能够撤离,也必然被其尾追,对我军形成不利局面。

  粟裕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决定顺势而为,作出一个被陈毅称之为”浑身是胆”的决定:乘黄百韬长途跋涉,立足未稳,我军先声夺人,给予其歼灭性的打击。粟裕当即下令四个纵队向黄百韬的25师迎头而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围而歼之。

  华东野战军官兵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迅速行动,并于7月4日对黄百韬部形成合围。

  黄百韬一见华东野战军蜂拥而上,便心知不妙。在蒋阵营中,黄百韬是不可多得的悍将,他虽然出身杂牌,但文武双全,能征惯战,成为蒋军主力师的师长也确有他的过人之处。他且战且退把部队集结在以帝丘店为中心的各村庄进行防守。

  黄百韬虽然凶悍,但遇到粟裕也算是碰上了克星,多谋善断的粟裕决心顺手牵羊灭了这个曾让我军吃过不少苦头蒋军主力。

  但黄百韬绝非无能之辈,他在情急之下竟亲自率领两个突击营,在坦克的掩护下,实施反冲锋,一阵猛打猛冲,居然夺回了几个阵地。

  华东野战军官兵因为连续作战,再加上连日奔袭,身体已极度疲惫,战斗力也打了不少折扣,即便这样,25师还是被团团困住,受到强力围攻,被歼灭也只是时间问题。

  黄百韬所在的帝丘店是个小村子,全村只有一口水井,盛夏时节 ,部队的粮食和用水都发生了危机,而空投的药品也不够大量伤员使用,他已面临绝境。

  6日上午,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飞到战场上空,与黄百韬通了电话,黄百韬悲壮地说:“当年在庐山训练时,我俩是上下铺,自当兵以来我从没叫过苦,但今天不能不告急了,免得耽误全局”。他请求杜聿明赶快命令周围部队全力增援,牵制华东野战军。

  与杜聿明通完话之后,黄百韬开始焚烧文件,安排后事,他给前沿的团长打电话时要求:官兵们要和他一起“成仁”,不要希望他有一兵一弹的增援,华东野战军由何处突入,既在该处死拼到底,向天高呼“领袖万岁”,卧在原地死而后已。

  此时的25师上下,已是一片凄凄惨惨。而黄百韬的顽抗本性也可见一斑。

  但不久后,黄百韬突然发现包围他的华东野战军攻击减弱了,直至最后完全平息——华东野战军撤军了!

  虽然黄百韬部距被歼灭近在咫尺,但全局在胸的粟裕却只能无奈命令部队撤围转移,他不能再有片刻耽误,因为蒋军的大批增援部队已从三面围拢过来,粟裕意识到,如果再恋战,自己就有被合围的巨大危险,

  7月6日傍晚,粟裕下达了撤围转移的命令,豫东战役也以歼敌九万余人宣告结束。如果不是阻援部队不利,加上围攻队伍连续作战,极度疲惫,已成了瓮中之鳖的黄百韬和他的整编25师必然是被全歼的下场,虽然最后功亏一篑,但粟裕还是给了黄百韬一个下马威。

  黄百韬在最后一刻得以解脱,他获得了蒋介石亲自颁发的青天白日勋章。但最终笑到最后的还是粟裕,仅仅时隔四个月后,黄百韬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自杀——他还是栽在了粟裕的手中。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抗美援朝的长津湖战役,是一场功亏一篑的著名战役。

  16万志愿军,将5万美军在长津湖一带成功的分割成5块相互不能联系的狭小地带,可以说,此时的志愿军凭借优势的兵力,完全可以全歼美军。但是,结果却令人意想不到!这个被16万志愿军包围的美军“陆战一师”和美军第七师5万人,只有一个“北极熊团”被我军全歼外,其余美军全部在我大军眼皮子底下逃脱,而且是成建制的逃脱。

  回顾此次战役的经验教训,我们得出三方面经验;后勤保障、装备落后、战术落后。

  1、后勤保障;

  1950年11月初,我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刚刚从福建调往东北地区,在辽阳、本溪地带修整、准备作为后续入朝作战,计划修整训练1个月,结果刚刚到达修整地带不足10天,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就接到了及志愿军司令部的命令,即刻入朝参战,目标任务是;9兵团下辖20军、26军、27军共计16万人,秘密跨过鸭绿江、隐蔽运动,务必在1950年11月26日前,到达朝鲜东部的长津湖地区集结,并隐蔽完成对美军第10军的包围任务。

  由于任务紧急,战机失不再来,我9兵团16万战士,仓促入朝,结果是,16万大军只有不足2万人配备了棉衣,绝大部分士兵还穿着着在南方的单衣裤,11月23日拂晓,我9兵团的16万大军全部秘密的渡过了鸭绿江,行进在北朝鲜的崇山峻岭之间。1950年11月的北朝鲜,迎来了50年一遇的暴雪,气温骤降到零下30度,23日渡过鸭绿江的当天,我军就被严寒的天气冻死800余人,冻伤千余人。我英勇的志愿军并没有被严寒吓倒,他们依然按照规定时间到达了制定地域隐蔽,完成了隐蔽接敌,张开“口袋”等待美军陆战一师的到来。

  而此时的9兵团战士,不仅身着单衣在冰天雪地里隐蔽,而且我们的战士只能一把炒面就着一口冰雪,26军从国内运来的30车棉衣及粮食弹药,被美军的空袭燃烧殆尽、20军更是惨烈,战士的炒面都用完了,一个师仅有的十几门迫击炮,由于严寒天气,一门也打不响了。虽然,按计划美军的“陆战一师”3万余人,钻进了我们的口袋,但是,由于没有制空权,我们的16万大军却成了“孤军”,在美军强大的空中火力打击下,我16万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几乎为零,没有棉衣、没有实物、缺乏弹药,这是我大军面临的巨大问题。

  2、装备落后;

  1950年11月26日,围歼美军王牌陆战一师的战斗如期打响,瞬间,我人民志愿军漫山遍野铺天盖地的从末膝深的冰雪里跃起,在不绝于耳的军号声的鼓励下,奋勇杀敌,当时,美军全部惊恐万分,他们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下子冒出这么多中国军人,战斗前期,志愿军在优势兵力下,迅速完成了对敌的分割包围。但是,美军、毕竟是参加过太平洋战争的美军王牌军,陆战一师的美军,凭借强大的地面火力及强大的空中支援,很快就稳住了阵脚,虽然,我军已经将陆战一师分割成大小5块不等的地域,而且相互孤立,不能相互支援,此时的战况对于我军十分有利,不过,武器装备先进、现代空地联合作战能力极强,他们在空中掩护下,迅速将重型坦克及步兵战场组成环形防御阵地,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与我军对峙局面,反观我志愿军,只有用轻武器攻击美军的钢铁阵地,我们的轻重机枪子弹打到美军的坦克上面如同弹脑嘣、我们的火箭筒打在美军重型坦克上面也毫无作用,我英勇的志愿军战士只能是,冒着敌人强大的火力,前面一片战士倒下,后面的战士前赴后继,又冲了上去,他们最有效的对付美军坦克的办法就是,身上绑满手榴弹,与敌坦克履带同归于尽,为后续冲锋战士杀开血路,即便是这样,我们的攻势也显得杯水车薪,对于美军钢铁组成的防御阵地无济于事。稳住阵脚的美军,迅速将几片孤立的阵地打通连成一片,并有组织的交替掩护成建制撤退,而我军在恶劣的天气下、在劣质装备下,眼看着美军成建制从包围圈逃脱。

  3、战术落后;

  面对敌人新装备、娴熟的空地协同作战,我军目瞪口呆、毫无办法,只能是靠着血肉之躯与钢铁对抗,结果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对于美军的实力估计不足,一成不变的采用我军国内解放战争时期的“围点打援、分割包围、集中优势兵力”等战术,结果是在拥有现代化装备及丰富战场经验的美军面前,收效甚微,甚至得不偿失。在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的古土里的“水门桥”附近,只埋伏了两个连的兵力,其实,我军高层也意识到了“水门桥”的重要性,结果是,这两个连士兵,在美军撤退的关键时刻,“一枪没发”,眼看着美军通过水门桥逃脱。后来,我大部队追击美军达到此地时,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两个连二百多战士,全部变成了“冰雕”,全部冻死在阵地上,没有一个人生还,他们大部分战士都目视前方,大部分都处于攻击的战术动作。他们的表现不仅震惊了我军,也震撼了美军高层。可以说此战,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表现,赢得了不可一世的美军的尊敬,震惊了全世界。

  此战,我军非战斗减员达4万余人,其中直接冻死达6000余人,严重冻伤1.2万人,冻伤2万余人,而真正的战斗减员仅有1万多人。

  川军在抗战期间表现最好的部队,其实是杨森系统的第20军,关于这一层,电视剧《长沙保卫战》里面也有刻画,彼时军长已经换成了杨森的亲侄子杨汉域。正因为该军战斗力较强,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以杂牌军的身份被改制为“整编第20师”,可见被重视程度,师长则换成了挺能打的陆军中将杨干才。

  1947年12月,已经杀入豫西的陈赓兵团奉命与华野陈唐兵团协同,联手破袭平汉铁路,以切断中原之敌的交通大动脉,12月13日,陈赓兵团以有力部队奇袭漯河,仅用两小时便攻克城池缴获大批辎重,光军鞋就有60万双以及汽油1万余桶。与此同时,华野陈唐兵团胜利攻克许昌,再获大批军需物资,两个交通要点的失守,极大地震动了南京方面。

  然而在大别山的白崇禧集团、在陕北的胡宗南集团都无兵可调,老蒋只能就近调动李铁军的第五兵团增援平汉线中段,该兵团兵力并不充裕,仅辖被歼后重建的整编第3师和刚刚调来的川军整编第20师。陈赓与陈士榘会商后,决以诱敌深入的战法,故意吸引第五兵团部和整3师北上,然后在野战中全歼这股宿敌,因为李铁军所部自陈赓兵团南渡黄河起,就一直与我军纠缠。

  (陈赓与陈士榘将军)

  现如今的“平安夜”这一天,李铁军兵团部率整3师进至金刚寺、祝王寨地区,敌人认为距离我军尚远,没做什么布防就安营扎寨休息了,而我两个兵团的各一个纵队,已经秘密接近了该地,其中陈赓兵团目标为祝王寨,陈唐兵团目标为金刚寺。12月25日深夜,两个纵队以奔袭数十里的速度到达预定位置,随后突然发起攻击,李铁军的部队顿时乱成一团。

  战至黎明时分,敌第五兵团部及整3师大部共9000余人被歼,兵团参谋长被俘,黄埔一期的李铁军仅带少数卫兵逃跑,两个陈兵团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为扩大战果,我军掉头扑向正在赶来的整20师。然而杨干才非常狡猾,闻知整3师被歼后,第一时间命令部队钻进了河南确山县城,同时加固工事以防止可能被围攻。

  (陈赓和粟裕将军)

  整20师下辖两个整编旅19000余人,部队中老兵较多,战斗力着实不弱,又提前做好了防御准备,是个难啃的骨头。12月28日,陈赓和陈士榘指挥部队包围确山,商定由陈赓统一指挥中野九纵、华野三纵和四纵攻城,事后证明,这个决定有点草率,因为攻城主力为华野部队,而陈赓将军对三纵、四纵的部队情况和战斗风格并不熟悉。

  战斗从一开始就趋于激烈,华野四纵在夺取城东制高点670高地时,遭到川军多次反突击,经过两昼夜激战才拿下山头,伤亡却高达1500余人。而华野三纵在攻击北门时也很不顺利,遭敌密集火力杀伤,中野九纵负责攻击城西南,由于地形狭窄无法展开兵力,攻击也陷于停顿,打到30日深夜,仍然未能完成纵深突破。

  (整20师杨干才)

  1947年的最后一天,陈赓和陈士榘决定投入预备队三纵8师参加攻城作战,激战经日,终于有所进展,不出意外的话,整20师被歼也就在两到三天之内。然而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在老蒋的严令下,白崇禧不得不同意整11师北援,装备精良的胡琏部队推进很快,已经到达确山以南的正阳地区,并与负责阻击的中野一纵交火。

  鉴于平汉路破袭战已历月余,各部伤亡较大且甚为疲劳,为避免陷于被动,陈赓、陈士榘下令撤出战斗,确山围歼战由此功亏一匮,让川军这支劲旅逃脱了覆灭的命运。淮海战役后期,最后一支从华中来援的敌军,正是这支部队(番号恢复为20军),也是该军接应到了逃跑的第12兵团副司令胡琏,倒是挺够意思。

  (粟裕和陈赓将军)

  战后,陈赓对未能从速歼灭整20师非常内疚,根据华野的战斗总结,确山战斗主要是三纵没有打好,未能第一时间以主力8师投入战斗。另外也有客观原因,即陈赓与华野各纵的临时通讯不够顺畅,两个野战军部队之间互相谦虚互相客气,所以在用兵时存在顾虑,致影响了战斗决心。实事求是地说,既然以华野两个纵队为攻击主力,由陈赓将军担任攻城总指挥,是不太合适的,毕竟建制不同。

  整20师在确山顽抗能够免于被歼,在当时的蒋军中可是不多见,所以白崇禧亲自“劳军”。不过这支川军精锐仍然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在后来的渡江战役中,华野25军、27军兵锋直指芜湖,在此防守的第20军在攻击下土崩瓦解,很快即被全歼,终于给功亏一匮的确山战斗划上了园满的句号。

  1949年4月24日,20军军长杨干才率残逃到芜湖附近的湾沚时,身边只剩汽车两辆和卫兵数人,眼见突围无望,于是拔枪自杀。

  (陈士榘将军)

  解放战争中,我军有两次“功亏一篑”的作战,教训十分深刻。

  1946年的大同集宁战役,是解放战争初期我军遭遇的一次较大的挫折。

  战前,我军判断:晋北战役后,大同的铁路已被切断,陷入孤立,阎锡山很难增援。而附近的傅作义部,虽然距离较近,但毕竟大同不是傅作义的战区,增援积极性有限。

  我军遂定下攻取大同的决心。计划20天左右的时间攻取大同。

  1、攻城作战:虽不断胜利,但经验不足,未达目的。

  我军在大同外围的作战中,取得了不少胜利,但是,由于我军没有控制机场,敌军从包头运来了一个大队的兵力。同时,国军决心死守大同,迅速收缩城内,顽固抵抗。

  如此,外围作战,我军虽然打击了敌军,但未能歼灭敌有生力量。

  而退守大同的敌军兵力充沛、火力凶猛、依托坚固工事,我军攻城部队迟迟难以破城。

  2、打援作战:指挥失误,功亏一篑。

  为了解救大同,老蒋把大同划给了傅作义的战区。

  得到鼓舞的傅作义迅速来援,并迅速突破了卓资山防线。

  即便如此,我军打援部队的兵力有优势,有机会歼灭傅作义的救援部队!

  当傅作义兵临集宁时,我军主力迅速集行军抵达战场,并攻取了傅作义部在集宁的外围要点!

  此时,集宁城内是我军守军,城外要点为我军控制,傅作义部实际上已经被我军分割包围了!

  但是,或许是通讯不畅的缘故,我军整整一天没有组织大规模攻击,敌获得了调整的时间。

  傅作义决心先集中兵力攻下集宁,再固守待援。

  12日傍晚,傅作义攻下集宁。但许多要害阵地也都在我手中,我军仍有相当把握夺回集宁。

  此时,我军下达命令:暂停攻打集宁,先打靠近的101师。

  可是,由于仓促变更作战方向,我军准备不足,对道路、地形不熟悉,攻击101师再次陷入僵局。

  在集宁巩固下来的傅作义迅速恢复阵地,开始夹击我军!

  战局急转直下,我军被迫放弃集宁作战,撤出战斗。

  16日,我军撤围大同。

  此战中,我军在攻城、打援方面的组织都有不少失误。

  尤其是在打援方面,我军在有利条件下先是贻误战机,后是仓促变更部署,使得战局急转直下。

  1947年的四平之战,也是功亏一篑。

  四平,东北中部交通枢纽,谁占据此处谁就有东北战场的主动权。

  1947年的夏季攻势后,我军把目标再次瞄准了四平。

  当时,我军10余万大军向四平集结。而四平城内,只有陈明仁“打补丁”一般的3万多军队。

  88师、91师在夏季攻势中遭到重创,除此之外,陈只有刚来增援的13军54师和几个保安团、保安大队这样的杂牌部队。

  可是,我军这一仗却没打好。

  1、轻敌情绪,对敌抵抗能力认识不足。

  我军产生了轻敌情绪,以为陈明仁残军士气低迷,一冲就垮!

  但是,仗打起来后,情况却不一样了。

  陈明仁铁了心要死守四平!在他的领导下,不管是先前的残兵败将还是杂牌部队都打得非常顽强。

  而且陈明仁集结了一切可以找到的力量,把征服官员、警察、百姓都发放武器,决死抵抗。

  2、攻城兵力、火力配置不足。

  我军17个师部署于打援;只由李天佑率7个师、5个炮兵营负责攻城。

  表面上看,我军攻城兵力仍占优势。

  但四平是日军当年按照战备标准修建的,工事坚固,而国军此时仍然有火力优势,更有飞机支持!

  可以说,在陈明仁决死守四平的情况下,我军优势是不够的。

  3、攻城经验不足。

  此战,我军攻城经验不足的问题暴露得十分明显。

  (1)、在攻城作战中,打开突破口、扩大突破口的经验不足。

  由于敌军防御严密,我军在进攻开始后只打开了一个狭窄的突破口。

  随后,我军在敌军火力封锁下,在这个狭窄口子投入大量兵力,效率不高,伤亡大。

  (2)、对敌火力打击保护措施不够。

  这个季节的四平,白天长晚上短,一天只有8个小时是黑夜。

  我军为弥补火力不足,昼伏夜出,无可厚非。

  但因我军保护措施不够,即使我军白天不进攻,伤亡也比晚上进攻时还大!

  当时,东北战场上,我军在总体力量上仍不占优势。

  由于攻城缓慢,杜聿明、郑洞国、廖耀湘等人集结大部来援,我军阻援困难。

  而敌军救援决心极大,留兵与我阻援部队作战,军队仍然扑向四平。

  最终,我军在攻占3/5的市区,尤其已经攻取最难打的西区的情况下,撤退。

  对这2次“功亏一篑”,我军战后都进行了充分反思、学习,因此,这两次失利,为我军以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一般认为:这两次失利,有客观原因。比如敌强我弱的大环境,比如敌将傅作义、陈明仁的表现。

  也有主观原因。我军在兵力部署、指挥调度、战斗情绪等环节都出现了失误。

  所幸的是,我军是一支善于学习、善于反思的队伍,通过总结、学习,我军吸取了经验、教训,不断成长!

  三战四平:害得一生都没能打败陈明仁。

  1947年4月,在合并了萧克的冀热辽野战军之后,罗荣桓统率的东北民主联军人数已猛增至五十万大军,人数比刚刚出关时增加了三倍多。

  而东北的国军扩军效率感人,杜聿明、熊式辉千方百计搞了两年,怎奈各种零敲碎打,最后也只不过把国军从25万人增加到28万人,从2:1到1:1.7,东北国共两军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此时,踌躇满志的计划对国军发起夏季攻势,5月13日,民主联军打了怀德,进逼长春,陈明仁71军在救怀德途中被刘震、李天佑两个纵队抓野,88和91两个师基本报销。

  现在,71军实际上只剩下了87师一个师,而且这个师5月30日还被刘震二纵在昌图敲掉了一个团。

  四平之战:国军悍将陈明仁

  现在陈明仁手上只剩下了第13军54师,87师一共不到两个师防守四平,根据情报,总兵力不过一万五千人。

  于是,真·林总的野望上演了。

  6月上旬,民主联军组织了李天佑一纵、邓华西满纵队(七纵)及六纵17师,相当于7个师的兵力,配属两个炮兵团,由李天佑任总指挥大举围攻四平。

  攻城部队背后,是亲率刘震二纵、曾克林三纵、吴克华四纵、洪学智六纵及两个独立师在四平南线打援;另以五个独立师、两个骑兵师于四平以北负责阻击长春方向的援军,合计各路人马达32万余人。

  民主联军7个齐装满员的师11万人打陈明仁两个师四个团,那还不是三个指头抓田螺——稳拿嘛!因此,李天佑跟林总拍胸脯保证说:“最多五天,拿下四平!”

  又何尝不想洗刷上次在四平失利的耻辱,二战四平那真是败得太惨了,害得他被杜聿明一路撵过松花江,差点退到苏联吃大列巴!

  但是不知道的是,陈明仁已经把四平周边所有地方保安团全都拉进城,又下令党政军警所有系统凡是能拿枪的全部武装起来,这样一共凑了3.4万人,那就不是两个师,而是大约一个军的实力。

  而且,太小看了陈明仁的抵抗意志和城市防御能力,经历过抗战后期松山大战的国军吸收日军经验几乎把四平每一幢楼房都变成了碉堡,让民主联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代价!

  战前,陈明仁给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四平城中的所有阵地、工事、碉堡都编了号,并清楚地写着负责防守的军官、士兵的姓名,并且许进不许退。

  其中,国军87师261团某排死守富盛泉烧锅据点,一共打了四天五夜,至7月1日拂晓民主联军撤退后该排仅剩4人,而负责进攻泉烧锅据点的6纵18师54团则几乎全打光了。

  也是这个排,在最后关头把库存的大豆倒在路上让进攻的民主联军战士纷纷滑倒,在最后的重机枪扫射下伤亡惨重,让国军熬过了最后五分钟。战后该排排长廖钧和军长陈明仁一样也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从6月11日外围战斗打响到6月15日发起总攻攻入市区,民主联军伤亡数千人,仗远远比原来想象的难打。20日,民主联军攻破军核心守备区,占领71军军部,全面占领了四平路西区,此时陈明仁前期组织起来的一帮乌合之众已经全部报销了,但李天佑的一纵和西满纵队也基本打残。

  四平之战:后来的东野五虎之李天佑

  一开始民主联军是一个营负责打一个街区,后来发现打不下来,只好不断添油,一个连打一幢房子。由于四平久攻不下,6月23日不得不解除李天佑指挥职务,换上原来打援的洪学智六纵继续进攻。

  国军部署在路东区的就是原来87师和54师最有战斗力的四个团,到6月25日,六纵和一纵三师在付出重大代价后攻占陈明仁在路东区的主要据点天主教堂。

  不说四平战火纷飞,杜聿明也没闲着,在得到周福成53军出关增援后,从6月17日开始杜聿明指挥廖耀湘新6军、周福成第53军、卢浚泉第93军共八个师,兵分三路北上四平;同时令潘裕昆新1军以李鸿新38师留守长春,其余两个师南下出击牵制。

  6月19日国军攻占本溪,23日攻占开原,让始料未及的是53军和93军这两个杂牌军表现神勇,接连突破民主联军的阵地,由于把洪学智纵队调去打四平,在南线变成三个纵队对国军三个军,已经失去兵力优势。

  而且,国军这次保密工作居然搞得不错,使一直以为53军留在本溪,还没有北上,就在刘震的二纵和卢浚泉93军在昌图大打出手之际,6月27日53军突然出现在八面城威胁二纵侧后,使得民主联军防线全面动摇。

  四平之战形势

  消息传来,93军士气大振,不惜以肉搏战、白刃战拼死冲击,终于击退了民主联军二纵,攻占泉头车站,此时邓华西满纵队还没有来得及投入战斗。

  而三纵和四纵也没有打下新六军,反而失去了不少阵地。到6月29日,93军势如破竹,进占毛家店,距离四平已仅有10公里;与此同时,自长春南下的新一军,连续突破民主联军阻击,攻占陶家屯、公主岭,并分兵进攻怀德;

  6月30日午后,国军53军率先突破二纵的最后防线;正面的93军趁势全线冲锋,民主联军局势十分被动。

  到6月30日,民主联军已经攻占四平大半个城市,打掉了国军约两万人,并将陈明仁所剩无几的部队压缩在四平路东区很小的范围内,就在四平旦夕可下之际,却下令全面撤军了。

  林总当然知道此时民主联军继续进攻固然可以拿下四平,吃掉陈明仁,但打完四平马上要面临国军的南北夹击,弄不好就会重蹈二战四平的覆辙,得不偿失,这是一贯用兵谨慎的林总所不愿看到的。

  事实证明,只要常公不发动微操,国军的作战指挥也不会那么渣,但搞笑的是,战后国军第一功臣陈明仁因被陈诚攻击贪污军粮而调到南京任有名无实的参军,后来又参加湖南和平起义,导致一生都没有能击败东北战场的宿敌陈明仁。

  东汉末年著名的“官渡之战”绝对可以说得上是功亏一篑。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整个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之战。

  参战双方是袁绍vs曹操。袁绍一方军队数量在十万至十一万,曹操这边只有两万到三万。

  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后汉书·袁绍传》

  官渡之战的结局大家都很熟悉,曹操最终大获全胜,几乎全歼袁绍部队,袁绍损失惨重仅带着少数残兵逃回河北。此战之后曹操开始逐渐成为了三国时期第一大诸侯。

  但是细品,我们能够发现袁绍并没有像《三国演义》描述中的那么无能,曹操也是非常惊心动魄才赢下这关键一战的。

  袁绍大军首先驻扎在黎阳,然后先派遣颜良、郭图点兵渡河进攻白马。关羽在白马斩杀了颜良取得开门红。

  袁绍又派文丑和刘备一起带领六千骑兵进军延津,曹操只带了几百骑兵在延津巡查,正好碰上了文丑大军。曹操不慌不忙得指挥军队跑到山上,然后丢弃物资在道路中央。文丑士兵们纷纷下马忙着去抢物资,曹操看准机会带兵从山上冲下来,一举斩杀了文丑,又一次取得大捷。

  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三国志·武帝纪》

  但是我们看上面的作战图,虽然曹操连胜两场,但是根本无力抵挡袁绍后续主力部队的推进,展现最终持续进展到官渡一带。双方在这里分驻营寨对垒,曹操此时“合战不利”。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三国志·武帝纪》

  史书记载的很隐晦,但是很明显,曹操虽然斩杀了袁绍两员先锋大将,但是面对主力袁绍部队根本找不到破解办法,屡战屡败。

  袁绍在前线与曹操对峙期间,同样派遣刘备深入敌后,联合汝南的刘辟等人一起袭击曹操的“菊花”。但是曹操派遣了大将曹仁带兵击破了刘备,使得官渡前线得以安稳。

  汝南降贼刘辟等叛应绍,略许下。绍使刘备助辟,公使曹仁击破之。备走,遂破辟屯。《三国志·武帝纪》

  虽然官渡战场出于曹操的地盘,按说防守一方不会缺粮,但是曹操军队缺粮严重,这是因为袁绍分兵不断的袭击曹操后方的运粮道路,导致曹操有粮食但是无法运输到前线。曹操这边连战不胜,又经常缺粮,士卒们士气低落。

  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三国志·武帝纪》

  曹操的手下运粮官叫做任峻,他为了解决运粮道路不畅通的问题,每次派出一千辆运粮车,分十路前往前线,并且派出了许昌宫廷中的皇家卫队来作为粮草的护卫。这样才能稍微缓解了运粮压力。

  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钞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陈以营卫之,贼不敢近。《三国志·任峻传》

  曹操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在许昌的荀彧给他来信给与了他极大的鼓励,让他在逆境中坚持下去,等待战略时机的到来。

  终于,转机来临了。袁绍手下谋士许攸的家人犯了法,在邺城被审配抓住。

  许攸和审配素来不和,怕事情会牵连到自己,于是连夜投奔来曹操这里。并且带来了“投名状”,即告知曹操袁绍这边的粮草都驻扎在乌巢,并且防备薄弱,劝说曹操袭击乌巢。

  会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而说使袭取淳于琼等,琼等时宿在乌巢。《后汉书·袁绍传》

  曹操亲自带领五千人,做好了必死的准备前往乌巢。因为这一战如果不能胜,自己就必败了。袁绍听说乌巢被袭击,派遣蒋奇前来支援。曹操看到前有乌巢营寨,后有蒋奇援军夹击的情况下,下令诸将只需向前,不许向后,一鼓作气在蒋奇部队到达前线之前攻下了乌巢,一举击垮了乌巢守军,焚烧了袁绍的粮仓。

  袁绍这边也并没有坐以待毙,他在派人救援乌巢的同时也下令让张郃、高览带兵直奔曹操大营而去。但是曹操大营内曹洪等人拼死抵抗,张郃高览这时听说乌巢的淳于琼已经被击败,同时袁绍身边郭图又进谗言,将失败原因怪罪于他们二人,于是举兵投降曹操。

  袁绍这边大将投降,粮仓又被烧光,士气瞬间跌入谷底,士兵们四散溃逃,袁绍最终只带着儿子和几百人逃回了河北,十万大军就这样黯然灭亡……

  曹操就这样九死一生的情况下完成了大逆转,取胜袁绍。

  官渡之战其实充满了戏剧性,如果曹操抵抗不住,打了退堂鼓,那么袁绍士气旺盛直接就能兵临许昌。

  如果许攸家人没有犯法,或者晚一些再被捉住,许攸也不会临阵叛逃说出乌巢的情报。

  如果袁绍多做好乌巢防备,曹操的勇猛出击,只会变成自杀冲锋,被袁绍大军夹击。

  如果张郃高览能够攻破曹操主营,曹操纵然击破了乌巢也没有了归路,同样是死路一条。

  总之,官渡之战可能再打十次,曹操都未必能赢这一次,袁绍虽然没有做到完美,但是干的并不差,绝对的实力被一个个偶然因素给击垮,真可谓功亏一篑。

  崛起于十三世纪初的蒙古帝国,曾征服了大半的欧亚大陆。在帝国扩展的征战中,培养出一支训练有素、智勇兼备、灵活机动的蒙古铁骑。这支部队在战场上攻城掠地,横扫欧亚大陆,令欧亚各国闻风丧胆。

  然而一向能征善战,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却在攻打合州钓鱼城时受阻,以至蒙哥可汗亲临前线指挥,被流石击中不治身亡,三路大军在原本胜利在望的情况下决定撤兵,使得消灭南宋的计划功亏一篑,一统中国后延20年。

  公元1251年,蒙哥继承汗位,先后两次发兵攻打云南并消灭了大理国,接着意欲进军南宋统一中国。

  公元1258年,蒙哥与其四弟忽必烈,及大将将兀良合台分三路大军南下,进攻南宋。

  七月,蒙哥率领的四万精兵抵达四川。此外,除了本部人马,蒙哥还从各地征调了部分部队过来,加上四川驻地的蒙军,此时蒙哥的军队兵力达到了十万左右。

  蒙哥一路攻城拔寨,很快逼近了合州(现在的重庆)钓鱼城。然而钓鱼城三面环江,四周都是险崖峭壁,地势险要异常,再经过城防修建,俨然形成了一座易守难攻的城堡。

  为了减少伤亡,蒙哥想通过招降方式收服合州。于是派南宋降将晋国宝前往钓鱼城劝降,不料被守将王坚下令斩杀。

  自古以来,就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之约定。王坚作为钓鱼城主帅,他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为了以表守城决心,断绝了钓鱼城军民降蒙之念,他只有这么做了。

  使臣被斩,彻底激怒了蒙哥。 公元1259年2月初,蒙哥率大军猛攻钓鱼城,钓鱼城之战正式打响。

  钓鱼城军民在主帅王坚的指挥下,与蒙军展开激烈战斗。他们充分利用了高强与地理优势,巧妙守防,杀死大量蒙军,成功阻挡了蒙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蒙军经过了几个月的拉锯战,却始终无法攻破钓鱼城。蒙哥心急如焚,亲临到一线督战,不料被飞石击中,身负重伤,几天后不治身亡。大汗已死,蒙军不得不从钓鱼城撤兵。

  由于蒙哥生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因此汗位空缺。另一路南下蒙军统帅忽必烈得知哥哥蒙哥的死讯,也赶紧从鄂州撤兵北返,准备回汉庭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

  而西征的旭烈兀已经攻克了阿拉伯地区,当他正要进攻埃及的时候,蒙哥死去的消息传到他的耳中。他同样也觊觎汗位,所以立马撤出主力军赶回蒙古。

  蒙哥一死,他的几个弟弟为了争夺汗位相继撤兵返回蒙古,因此蒙哥生前制定的所有扩张计划被迫停止。

  蒙哥在钓鱼城之战的意外身亡,不仅使得消灭南宋计划功亏一篑,让南宋延存20年。同时也改变了西方世界的命运,拯救了整个西方的文明。

  忽必烈继位后的蒙古帝国,由于在汗位争夺期间,大大消耗蒙军军力。之后除了统一南宋战争之外,已无力对外扩张。所以说蒙哥之死,结束了铁木真以来对外扩张的策略,使得欧亚大陆得以了安息,以至于西方人认为,蒙哥之死是“上帝折鞭”!

  在东北解放战场,四平攻坚战,也就是四战四平中的“三战四平”,可以说是一场“功亏一篑”的战役。

  1947年6月,东北野战军挟夏季攻势之胜势,决定对四平守敌发起攻击,一举解放一年前丢失的四平。为此东野司令员,命令1纵、辽吉纵队、6纵17师及总部5个炮兵营,共计10万人,做为此次攻城主力,同时布署2纵、3纵、4纵、6纵及4个独立师负责阻援任务。

  在此之前,守卫四平的蒋军主力71军,在东野夏季攻势中,因为出城驰援怀德,已被东野歼其88师和99师大部,军长陈明仁乘车逃走,参谋长冯宗毅和88师师长韩增栋被击毙。

  因此受命担任攻城总指挥的1纵司令员李天佑,对此次攻打四平信心十足,因为城中的71军已是残敌,总兵力不超过1.8万人。

  但是攻城战役打响后,战斗进行的很不顺利,通过审问俘虏,方知敌人的总兵力居然达到了3.5人,几乎比原来预想的翻了一倍。

  原来守城主将陈明仁,将城中的保安团、蒋军各部留在四平的留守人员、警察、逃入城中的散兵游勇,全部组织起来,将四平划成5个守备区域,责任到人,后退者杀。并且在日军遗留下来的城防工事基础上,又新修了许多环形工事,使四平城防达到了要塞化,具备了永久性质。

  经过3天的激战,攻城部队扫除了四平外围据点,攻进城中,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逐街逐屋的争夺战,使1纵和辽吉纵队伤亡很大,原本5天拿下四平的计划,不得不一天天向后推迟。

  辽吉纵队司令员邓华,审时度势,给林总发电,请求再增加1个纵队的兵力参加作战。战斗进行了十几天,我军虽然占领了四平大部,并迫使陈明仁退守路西,但始终无法攻破敌人的路西防御主阵地。

  正在病中的杜聿明,此时抱病指挥蒋军8个师,分三路向四平扑来。阻援的4纵,主阵地被敌人率先突破,使整个阻援形势急转之下。东总眼见敌人援兵即将迫近,不得不下令攻城部队撤出四平。

  三战四平,历时近20天,但最终未能攻克四平,确实是一场“功亏一篑”的战役。

  兰封战役88师师长龙慕韩因为撤退被押解武汉随后被判处死刑,因为兰封发生的战斗已经被他的校长蒋介石称为千古笑柄。

  虽然龙师长很冤,反映出的问题很大。

  功亏一篑,奇耻大辱,抗战耻辱这种词汇一般出现在抗日战争中的比较多,除了军队战斗力不足,将领指挥能力不行之外,可能还不太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兰封战役就是如此。

  显然,经历了南京保卫战的解锁的快速脱身技能,兰封会战再次出现了国军将领将领跑路事件,这次跑路事件,不光是自己损失惨重,还放跑了日本人。

  徐州会战虽然是取得了台儿庄大捷,中国军队习惯于安逸,以至于追击过于缓慢,德国顾问法肯豪森当时气的要揪掉自己的头发,而此时还是美国驻华武官的史迪威还告诉蒋介石,赶紧上,不然日本人调兵来,就来不及了。

  不过追击也没有什么大用,虽然日军在台儿庄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但是没到损失惨重的地步,还能马上再打回来,况且撤退的两股攻击台儿庄的日军已经建立起防线,中国军队根本功不动。战略上来说,台儿庄起到的运用并不大。

  相反,面对日军调兵,中国军队有了要与日本人决战的企图,反正蒋介石和李宗仁都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虽然李宗仁在回忆录里不是这么说的。

  在中国军队此时对继续歼灭日军抱有幻想的同时,日军南北压上,形成了反包围。

  华北华中两路日军,共20万人向中国军队杀来。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动作迅速,几天之内撤的是无影无踪。

  日军很纳闷,怎么办到的?就像手抓不住流水一样就让他们跑了。

  日军意识到徐州附近战机已失,把攻击方向转到了中国第一战区所属的豫东地区,目的是捕捉和歼灭陇海路东段的中国军队主力。

  日军第14师团从菏泽兵分两路,其先头部队于5月17日抵进兰封以东的仪封附近,切断了陇海路。

  在第五战区中国军队主力撤走后,徐州以西的豫东地区至少还存在着属于中国第一战区的近20万主力部队,土肥原贤二竟然指挥着他仅有两万人的第14师团孤军深入,这是一个战机,也使蒋介石意外,因为太把中国军队当回事了。

  蒋介石决定给土肥原贤二以重击。

  蒋介石的信心来自这样一个前提:第一战区中国军队与冲进来的日军第十四师团的兵力对比几乎达到了十比一,而且第一战区的中国军队的主力均是精锐的中央军部队。

  老蒋想用这二十万人把土肥原贤二吃掉,土肥原国际出名的大特务,地道的中国通,把土肥原干掉了,面子真的就挣回来。

  (此图非常重要)

  5月21日,第一战区的中国军队兵分三路,开始夹击深入到内黄、仪封一带的日军第14师团。第74军第51师(王耀武)和第27军第88师(龙慕韩)一部收复了人和集和内黄,两地的日军向西南方向混乱逃窜,也就是兰封方向。同日,宋希濂的第71军向仪封的日军发动猛攻,迫使仪封日军向西北面的东岗头、毛姑寨方向撤退。

  中国军队随即组织军队进行围点打援。

  就是要把土肥原干掉,干掉了,就有可能复制并超过台儿庄战役,也会超过万家岭大捷,毕竟,万家岭的106是三流特设师团,14师团是常设甲种师团。

  中国军队相继夺取了毛姑寨、杨楼等据点,日军向西逃窜的路已被封堵。土肥原贤二把第十四师团主力集中起来,拼死向杨固集、双塔集一带猛冲。

  连日苦战后第27军抵挡不住,队伍溃败,向兰封退去。

  军长桂永清知道自己的部队是控制不住了,如果丢了兰封,他的责任很大,便匆匆地写了一张字条给第88师师长龙慕韩,命令他率所部固守兰封。

  讲真的,88师的番号真的不吉利,和66军番号一样,66军命运多舛,好多军长都栽在这个军上,而88师的两个师长孙元良和龙慕韩,貌似对这个师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桂永清本人,则是一口气就跑过了罗王车站(看图)。

  这不是桂永清第一次跑了,此人在北伐抢劫和南京全跑的溜光,比孙元良有过之而无不及。

  消息很快传来:兰封在几乎无人防守的情况下被日军占领。

  兰封的失守,至今仍是无法弄清究竟的一件战争往事。

  就像唐生智是否自告奋勇守南京,方先觉是否是真的投降一样,真的一点也说不清。

  龙慕韩

  有人说是第88师师长龙慕韩擅自撤离所致,但龙师长说是桂永清命令他们向宋希濂第71军靠拢,他将兰封城防交给第36师工兵连后,部队才移防的。——随即龙慕韩被押解到武汉枪毙了,但兰封的失守最终导致中国军队的作战计划严重受挫。

  有资料表明,龙慕韩只是替桂永清挨刀,因为龙慕韩并没有什么势力。

  坏消息接踵而至:在豫东战场的东面,为解救土肥原贤二的第14师团,中岛今朝吾的第16师团正向西突进,想把中国军队包围第14师团的包围圈打开一个缺口。

  日军第16师团的攻击方向是砀山。负责防守砀山的黔军第8军第102师,在日军的猛攻下,师长柏辉章竟然下令放弃阵地西撤,砀山失守。

  黔军头牌的柏师长这时候打仗还不是很硬,收编为半中央军后也不受待见,以后102师我会单独再讲一下。

  兰封和砀山的失守让蒋介石和第一战区很受伤,因为这不但会导致围歼土肥原贤二的计划泡汤,反而还会令战局演变成日军的两个师团合拢后直取开封和郑州。

  中国军队在阻击方向还剩下一个点:归德(商丘),还是第8军防守,归德丢了,就真的战局变化了。

  24日,蒋介石任命薛岳为第一兵团总司令,统一指挥胡宗南、李汉魂、俞济时、宋希濂、桂永清各部,立即发动反攻夺回战场主动权,彻底歼灭14师团。

  愤怒的蒋介石告诫各位将领:此次兰封会战,关系整个抗日战局,胡、李、俞、桂、宋各军,应遵照薛总司令所示任务,务于本月二十五日午后六时三十分全线总攻,务须于明二十六日拂晓前将兰封、三义寨、兰封口、陈留口、曲兴集、罗王寨地区之敌歼灭。

  蒋介石说的没错,这次战斗,从战略上来说,要比台儿庄更重要。

  如果成功,势必比台儿庄大捷还要耀眼。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把他的指挥部设在了开封,兰封周围十几个师一起猛攻土肥原。

  24日凌晨,中国军队各部队进入了攻击位置。

  64军是粤军,在此次消灭土肥原贤二的战斗中,缴获了他本人的军刀。

  与此同时,宋希濂指挥第71军反击兰封。第87师负责攻击东北面,第88师负责攻击西南面。此时师长龙慕韩已被押解武汉,师长由宋希濂兼任。

  双方在兰封城内打了一夜巷战,凌晨时分日军弃城逃跑。

  士兵缴获了一匹骏马,取名为“土肥原”。

  土肥原贤二早已意识到,中国军队要吃掉他的第14师团,他已经深陷十倍于己的众兵重围中,突围的方向无从判定,苦战已令部队伤亡巨大。

  同时,补给线也被切断,他的很多辎重尤其是机械化设备都需要抛弃了。

  土肥原

  困境中的土肥原贤二作出了唯一可行的决定:攻陷兰封,然后把主力转移到三义寨、曲兴寨、罗王寨这三个据点内,死守待援。土肥原贤二之所以选择这三个村庄,是因为它们都在黄河边上,可以从水路得到接济。但是,攻占兰封不久,兰封即被中国军队夺了回去。目前,三个据点中,只有三义寨仍在手里。

  这就已经是煮熟的鸭子了。

  此时包围他的中国军队,都是中央军,二十万人的火力还是可以的,且配有重炮,全歼可能差点,但是从战场力量比上可以说有一定的常乃超(长远乃至超出)。

  试想一下,如果侵华战争的策划者之一、著名的特务机关头子、甲等第14师团师团长土肥原贤二被中国军队或俘虏,或击毙,或者剖腹自杀,那将在中日战争史上应该是个怎样劲爆的话题?

  28日,蒋介石发来手令,称此战如不能取得成效,将是一个“千古笑柄”:

  日军不光死守,还能反击。

  28日,日军的反击方向是第27军的阵地,桂永清又下了命令:

  “各部队向杨固集、红庙间地区转移阵地,沿途拋弃无线电机及武器弹药,情形颇为混乱”。

  最终,围攻三义寨的中国官兵伤亡达两千五百余人,可直到29日仍没有攻克三义寨。

  就在这一天,中岛今朝吾的16师团攻克了陇海线上的要地归德(也就是商丘),马上就要给土肥原解围了。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负责打援的第8军军长黄杰不知道是怕了还是怂了,留下一个师,自己跑了,而这个师,也没很快撤走了。

  16师团兵不血刃占领归德。

  这一下子,本来是围点打援,虽然是打援为辅,但是打援部队第8军一撤退,围困部队的屁股就漏给了16师团。

  同时,在战场的北面,日军混成第4旅团准备渡黄河,与第14师团会合。(看图)

  然后,日军第10师团配属混成第13旅团,攻占了豫皖交界处的涡阳和亳州,正向豫东急速包抄而来。

  豫东地区的中国军队已处在被日军反包围的态势中。

  5月31日,中国第一战区做出了全面撤退的决定。

  一场兵力占据绝对优势、战场态势极其有利、势在必得的战役,结局是全面撤退。

  战果自然也是功亏一篑。

  兰封战役的后果远远不止功亏一篑那么简单,日军马上就要攻到郑州城下,郑州一丢,日军就要进入中原腹地了。

  于是乎,一个早已酝酿但还在观望的方案被迅速地方案被迅速执行了: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

  后来出现了什么事,我不说,你们也知道。

  这些中央军将领,打起来也挺怂的。

  战后,桂永清和黄杰只是被免职。

  这么看来,龙慕韩死的也的确有点冤,甚至是不公平,他一定在想,为什么这次就是我?

  历史上最著名的“功亏一篑”战役当属“乐毅伐齐”,乐毅率六国联军攻克齐72城,仅剩莒、即墨两城没有拿下,结果被田单绝地翻盘大逆转。

  元前301年,战国时期齐国的第六任国君齐愍王即位,这个国君好大喜功,凭借齐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搞军事扩张。

  先后打败了南方的楚国,打垮了西边的魏国和赵国,后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和赵国一起灭掉中山国,吞并了宋国,使国土面积一下子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

  公元前288年,齐愍王在位的第十三年,齐愍和王昭王相约共同称帝,秦昭王为西帝,齐愍王为东帝。

  齐国的强大军事实力和扩张政策,不断插手他国内政,特别是灭掉宋国,让燕、赵、魏、楚等国有了强烈的危机感,正在崛起的秦国也受到威胁。

  恰好此时,齐愍王自称为东帝后,觉得自己文治武功,让齐国的政治、军事实力达到顶峰,便开始飘飘然了。

  其实这些年,齐国对外用兵不断,穷兵黩武,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几乎耗尽,对内又专横跋扈,喜欢享乐,导致君臣不和、百姓离心、内外树敌、矛盾日益尖锐。

  于是齐国就成了六国的肉中钉,心中刺,六国联合攻齐有了初步的政治基础。

  对于齐国的扩大,最先反制的是秦国。

  在齐国灭掉宋国以后,秦昭襄王就感到齐国对自己下会构成严重威胁,便积极联合各诸侯国合纵攻齐,占领九座城邑,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但毕竟秦国与齐国隔得太远,用兵不太方便,于是积极鼓动赵国、燕国等几个与齐国接壤的国家抗齐。

  燕国此时的君王正好是燕昭王,一位有了雄才大略的君主,为报父亲老燕王被齐国所杀的耻辱,励精图治,招纳贤士,外用苏秦,内用乐毅,改革内政,训练军队,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使燕国跻身于列强之列,有了和强齐掰下手腕的实力。

  公元前284,经过28年有精心准备,燕昭王开始放大招,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楚国中途加入联军,于是六国在乐毅的统一指挥下,连战连克,大败齐军,攻克齐72城,占领了齐国都城临淄,齐闵王出逃至莒,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

  此时齐国全境,除莒、即墨仍在顽强抵抗外,其他城池全部被六国联军攻占,齐国可以说是已经到了命悬一线的亡国境地。

  乐毅的六国联军占领齐国后,各国忙着瓜分地盘人口,抢掠珍宝巨财,齐国仅剩莒、即墨两座城池,由乐毅带着燕国军队围城,其他五国军队都相继撤回本国。

  此时乐毅被燕昭王封为昌国君,正是志得意满,他觉得莒、即墨两城抵抗太坚决,需要用时间换空间,所以就围而不攻,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慢慢收买齐国人心,便于以后的治理。

  恰在此时,乐毅最大的政治后台燕昭王去世,燕惠王上位。这位燕惠王做太子时就对乐毅有不满情绪。

  齐国的田单于是就派人收买燕惠王的近臣,说:乐毅之所以没有攻下齐国仅只两个城邑,主要是他有野心,想拥兵自重,故意拖延时间,为自己当齐王作打算。

  燕惠王本来就不喜欢乐毅,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后,就召回乐毅,派骑劫替代了他的位子。

  田单一看燕国果然中计,于是再放大招,在假装投降迷惑燕军的同时,趁其放松警惕,使出了历史上著名的火牛阵,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再乘胜追击,将燕军赶到了黄河以北,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并且把齐襄王从莒邑迎回都城临淄。

  自此,齐国在被乐毅打得几乎亡国的情况下,由于田单的惊艳表现,绝地翻盘,收复所有失地,乐毅功亏一篑,功败垂成,伐齐之功尽失,着实让人扼腕叹息。

  后世对乐毅的战功非常景仰,唐肃宗时期,将乐毅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同时期的武将只有吴起、白起,乐毅三人入选。

  以独特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记读历史欢迎关注点评!

  

历史上有哪些“功亏一篑”的战役?

  

历史上有哪些“功亏一篑”的战役?

  

历史上有哪些“功亏一篑”的战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五金工具_五金配件_五金建材_机械设备-五金网 > 历史上有哪些“功亏一篑”的战役?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