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网

柴荣机关算尽,在去世之后,为什么赵匡胤还是夺走了后周江山?

  公元951年,郭威在开封登基称帝,国号大周,史称后周太祖。3年之后柴荣即位,史称周世宗。世宗颇有才略,事必躬亲。北汉勾结契丹来犯,世宗御驾亲征,身先士卒击败敌军,后破西蜀,三征南唐,北伐辽朝,正准备收复幽州的时候,患病而返,没过几个月就死了。世宗死的时候才39岁,正值壮年,以世宗的雄才,一统全国指日可待,别说没赵匡胤的事,只怕也没辽国什么事,只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史家称其为“五代第一明君”。

  世宗一死,儿子宗训即位,年方七岁,除了副都指挥使韩通其余全是赵匡胤的心腹。

  公元960年大年初一,群臣正在宫中恭贺新年,大摆筵席。其时赵匡胤局已布好,先是找人散布谣言说有辽和北汉入侵,皇帝太后不知所措,朝中大事均由宰相范质、王溥做主,于是命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前往迎敌。赵匡胤百般推诿,将弱兵少什么的,又是大过年的,没办法只好把兵马大权交给了他。拖了两天,赵匡胤率军出城,走到陈桥驿就不走了。把赵普和弟弟赵匡义叫来假意喝酒,然后按计划行事,如此这般这般如此。二人领命去了营中,赵匡胤假装喝得大醉蒙头大睡,其实他哪里喝得下酒,又怎么可能睡得着。赵普和赵匡义二人指使亲信在军中散布谣言,大意是“现在皇帝那么小,我们去拼死拼活,谁知道我们的功劳,不如拥立赵匡胤做皇帝,然后再去北征。”这种口号跟今天的“整天加班累死累活,工资那么少,又没有奖金,还不如不干了”类似,极具煽动性。将士们群情激昂,兴奋不已,要知道改朝换代那都是开国功臣啊,升官发财那是跑不了的。赵匡义见火候差不多了,便出来说道:“我哥哥是个非常重情义的人,这个事情他绝对不同意的。”大家一听傻了眼那咋弄?都望着赵普。赵普止住众人,“各位,今晚把自己的队伍管好,觉也不要睡了,等到天明,我们一起拥戴点检为天子。”一切安排妥当以后,天色渐明,大家一起拥入赵匡胤营帐内,赵匡胤故作酒醒状:“你们这是要弄啥嘞?”众将领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把他抱在椅子上坐着,跪拜高喊“愿立点检为天子”。赵匡胤假意挣扎了几下,说道“你们这些家伙,自己想要荣华富贵,让我来担这个不义的名声,我可不干。”赵匡义见状说道:“哥啊,你要是不答应,恐怕伤了大家的心,以后再想成事就难了。”

  赵匡胤一脸无奈,说道:“既然如此,你们必须听我的命令,否则各回各家。”众将领皆曰一切唯命是从。

  大事既然定下来了,就回城吧。好兄弟石守信早就得到消息,从昨晚开始就带人守着,所以大部队得以顺利进城,不费一兵一卒便控制了京城,凭此功劳石守信坐了开国元勋第一把交椅。韩通得知消息准备带兵抵抗,被军校王彦升杀死。赵匡胤一进宫便紧紧抓住宰相范质的手,痛哭流涕,说道:“世宗待我恩重如山,可是我被将士逼成这样,你们说说该怎么办?”范质等大臣一看事已至此,不同意也不行啊,还是保命要紧吧。于是百官参拜,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国号宋,大宋王朝就这样开始了三百多年的统治。

  防止赵匡胤篡位容易,但同时防止其他人篡位就难了,这其实是个死结,其他有力量干掉或者至少阻止赵匡胤的大佬如郭威外甥李重进、郭威女婿张永德在文官眼里本身也是身份敏感的防范对象,文官们疏远削弱他们都来不及,韩通这种已经被事实证明能力有限光有节操没用。有写手预演过,即使提前告诉文官们,也是无解的。平行空间下最终结果很可能是今天我们在讨论周世宗该如何阻止李重进张永德篡位。

  在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时候,谁有兵权,谁就有坐皇帝宝座的资格,俗话说“大者称皇,小者称王”,就是那个时期。郭威不也是篡了后汉的位,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建立后周么,郭威死后传位于养子柴荣,虽然柴荣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就是为了避免皇位重蹈覆辙,但他死的太早,被掌握禁军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活鸡取卵般窃取了皇位,建立了宋朝。

  赵普曾被人讽刺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半调子读书人,但就是这样一位仁兄,导演了历史大剧,陈桥兵变。

  赵匡胤是见过大世面的,他在登顶帝位之前,经历了3个朝代,见证了5个皇帝,风云变幻的政治,兴兵征伐的战争使他明白,现在是武人的天下,只要根基深厚,就能建功立业称王称帝。特别是950年,23岁的赵匡胤在军中亲自参与了郭威撕裂黄旗裹在自己身上,坐上龙庭代汉立周的重大事件,随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滑州副指挥使,又因才干不凡被晋王柴荣看中,担任开封府马直军使,成为柴荣僚属。

  柴荣防了外戚宗室,就是没防亲信赵匡胤,虽然留了牵制的后手,但韩通仅一个回合就败阵被杀,图为柴荣陵墓。

  郭威死后,柴荣即位,很多敌对势力认为是灭后周好机会,北汉王刘崇联合契丹攻后周,赵匡胤跟着柴荣抵抗来犯,卖力效忠,高平之战胜利后,柴荣开始统一天下的步伐,赵匡胤是得力干将,柴荣死前已经坐到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掌握禁军大权。柴荣担心江山易主,安排了很多后事,但是他防范的对象是郭威外甥李重进和郭威女婿张永德,这两人位高权重才是最大隐患,所以他用赵匡胤替换下了张永德,又分离了李重进,但千算万算,最担心的人没有动作,反而是托孤的赵匡胤出手了。

  赵匡胤登顶后,善待了周恭帝柴宗训母子,封为郑王,赐免死金牌,永保荣华富贵,柴宗训去世后以皇帝礼下葬。

  其实赵匡胤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比如弟弟赵匡义,军师赵普,身边也网罗了一批幕僚,篡位的计划非常细致,比如事后三大军政首脑安排,李重进该防,张永德该合,韩通该死,盘算的非常准确。而反之,北周的建立就是悲剧,尽管有两代雄主,但郭威无子,在位时间短,柴荣去世时间早,幼子,两姓宗室,重兵将领,郭威的示范,无不预示着后周随时被窃取,就算赵匡胤不反,张永德和李重进必反。

  还是那句话,防人之心不可无!柴荣准备好了后路,却是人算不如天算!

  柴荣这个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一明主,文攻武略,一生戎马生涯,打下了大好河山,可惜无福消受,早早患病去世!那么他没有早早的为自己的后辈谋好后路吗?有,只不过他信错了人,信错了赵匡胤!

  柴荣作为郭威的义子,接了郭威的班!柴荣明白郭威让其接任的原因是为了守住后周这片基业,柴荣没有辜负郭威的厚望,使后周愈发强盛,中原无出左右!

  柴荣南征北战的同时,同样想到了曾经郭威所担心的事情,怕自己突然逝去,子孙无人能担大任守住基业,早早做好了一系列的安排!只是有一点,柴荣忘记了,在这个混乱时期,武力象征着王权!而赵匡胤恰恰手握兵权!

  柴荣于公元959年去世,享年39岁,柴荣的第四子柴宗训即皇位,年仅7岁!

  由于小皇帝的失策,赵匡胤越发壮大,整个京城禁军都是赵匡胤的势力范围,虽有韩通在中间制衡,也仅仅如同以卵击石,无济于事!

  公元960年,北汉趁柴荣刚死,勾搭辽军联合进攻后周,小皇帝指派赵匡胤率军前往迎敌!军队在陈桥驿驻扎休息,当天便发生兵变,军士要拥护赵匡胤为皇帝,次日刚天亮,赵匡胤身披黄袍,在“万岁”声中选择回京!

  回京后,经过和平演变,小皇帝禅位,后周亡,建大宋!

  总结:赵匡胤夺走后周江山,源于柴荣的信任!柴荣临死前没有收回赵匡胤的兵权,属于失策之一;柴荣重点防备李重进和张永德,致使赵匡胤做大,失策之二;小皇帝只有两位文臣真心拥护,无实权,此乃失策之三!

  先看看柴荣为了防止被篡位都做了哪些事,就能明白为什么他死后会被赵匡胤夺走江山了.

  1、将原殿前都点检张永德调离,由资历尚浅的赵匡胤接任。

  此举有两个目的,一方面防止张永德篡位,另一方面用赵匡胤制衡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李重进。

  后周末年,后周军界有“一龙二虎”,“一龙”是柴荣,而“二虎”就是当时的两军统帅张永德和李重进,应该说当时柴荣最担心篡位的就是这两个人,所以他用当时资历尚轻的赵匡胤代替了张永德来制衡李重进。

  2、任命范质(首相)、王溥(次相)、魏仁浦(末相)为宰相,并让他们“参知枢密院事”。

  这样做,一方面强化宰相团的权力,允许他们掌握军国大事决策权,另一方面又利用三名宰相分散了每个人的权力,避免军政大权过度集中。

  柴荣算盘打得很好,可是他没想到的是赵匡胤最后篡位成功,而之所以赵匡胤能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柴荣的提拔

  代替张永德一跃而成为后周最大一股军事力量的统帅。“枪杆子里出政权”,军队是基础。

  2、布局严密、隐藏野心

  在柴荣眼里,赵匡胤资历尚轻,而实际上,禁军中的中高级将领很大比例都是他的人,可以说是一呼百应。柴荣死后,又利用机会将李重进调离京师。而柴荣任命的三个宰相文弱书生,根本无力反抗,皇城脚下可以说已尽在赵匡胤掌握之中。

  3、皇上年幼、无力回天

  柴荣前三个儿子都跟郭威的儿子一样被刘承祐所杀,而柴荣又英年早逝,留下的皇子柴宗训年仅七岁,根本无力掌控局势。

  就这样,柴荣一步步地“为赵匡胤布局”,将赵匡胤“送”上了皇帝宝座。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梁朝,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至960年,在这短短的53年里,先后经历了梁、晋、唐、汉、周五个朝代,其间还加杂着十个大小不一的藩镇国家,份份攘攘,让人傻傻的分不清。

  这期间,是中国历史最黑暗的时间,各地军阀们相互征战不至,正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黎明百姓是苦不堪言。

  这些军阀野心家们,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皇帝梦。为了荣登大位,子弑父,弟弑兄成了一种常态,丝毫不讲礼仪廉耻。各地拥兵自重的军头们,所信奉的人生信条便是:“天下,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951年,后汉太后命枢密使郭威率军抵御辽国入侵之敌。当大军抵达澶州之时上演了一幕好戏,手下军士拥戴郭威黄袍加身,在郭威早已布置好的内应接迎下,郭威率军回到汴京废黜后汉小皇帝,即位大统,取国号周。这一幕被当时还是郭威手下小军官的赵匤胤,看了个真真切切。

  954年,周太祖郭威驾崩,传位于养子柴荣,即周世宗。柴荣英明神武,素有统一壮志。在位期间,南征北战,接连收复了大片中原失地。而此时原本只是郭威手下中下级军官的赵匡胤,因为紫荣的信任提携,再加上赵匡胤自身能力出众,屡立军功,在短短的几年屡获提拔,成了紫荣的心腹爱将。

  959年,周世宗柴荣在征讨契丹的路上染病不起,随即率师回京。不久被誉为五代第一明君的柴荣撒手人寰,其四子柴宗训柩前即位,年方七岁。

  此时刚被提拔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的赵匤胤心思便活泛起来。皇权面前无父子,无兄弟,这是历朝历代的基本事实。周太祖郭威篡后汉的那一幕仿佛就在眼前,况且赵匡胤也是当事人中的一员。于是赵匤胤有样学样,假借辽军与北汉联合侵犯后周北方地区,宰相范质等不明就里,急忙派赵匡胤统率诸军前往抵御。

  

柴荣机关算尽,在去世之后,为什么赵匡胤还是夺走了后周江山?

  急不可耐的赵匡胤率军出了汴京,在城门边陈校驿这个地方,装腔作势的被手下人黄袍加身,然后立马率军返回城中,直趋皇宫大殿。而此时早朝还未散去,后周太后与年幼的周恭帝柴宗训及众大臣们目瞪口呆,在赵匡胤手下的胁迫下,只好乖乖的束手就擒,匆匆忙忙的禅位给赵匤胤。

  从赵匡胤赶早率军出城,到陈桥驿兵变,再到逼迫周恭帝禅位,前后不过一个白天的时间,由此可见赵匡胤篡位的急迫心情。

  什么提携之恩,兄弟之情,在至高无上的皇位面前,那都是个屁!

  我认为原因有三,其中第三个原因是重中之重。

  一,大环境所致。

  赵匡胤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非常恶劣,是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虽说赵匡胤以仁厚著称,但是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就是傻子也明白生存下去才是硬道理。而在当时,柴荣的旧臣里面有不少想干掉赵匡胤,所以这是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一个原因。

  二,主少国疑。

  后周世宗柴荣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柴宗训才七岁,正是看连环画的年龄。七岁的孩童懂什么国家大事?历史上发生过不少皇帝权利被架空的例子,什么外戚专权,宦官干政,叔父篡权,后宫垂帘听政等等这些戏码不胜枚举,有很多都是因为皇帝继位时年龄太小,容易被操控。如果都像周公辅成王那样,那历史永远都是一成不变的。那些想干掉赵匡胤的旧臣只需一个手段就可以了,讨好皇帝。与其早晚被干掉不如先下手为强。

  三,赵匡胤的野心。

  我认为赵匡胤发动的陈桥兵变是早有预谋,这个预谋很可能是在柴荣死后柴宗训继位的时候产生的。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传闻契丹和北汉联合攻打后周。请看清楚,是传闻,并没有边关将士的急报,按照剧情的发展,接下来就是宰相范质派遣赵匡胤北上御敌。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掌握兵权,外出起事,在都城里面起事是不可能的。赵匡胤起事的过程简直就是复制当年的后周太祖郭威。也不知郭威泉下有知自己开的先河被用到自己创建的后周会作何感想。

  什么‘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都不知为何会在兵变之前传出这句话,难道真是老天爷长眼了,给老百姓提示了?还有那件黄袍,在古代,黄色是皇家的特有颜色,谁会蠢到冒着杀头的危险随身携带一件黄袍?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赵匡胤事先早已准备好黄袍了,就连事后柴宗训禅位的诏书都已提前备好。

  巧合的是黄袍加身的前一天晚上,赵匡胤喝的是酩酊大醉,如果不喝醉不知能不能披到他身上。等到第二天群演们把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的时候,赵匡胤还是一脸懵逼。赵匡胤坚决的拒绝了群演们“无理要求”,最后赵匡胤耐不住群演们的热情,“勉强”答应了。之后就是大家所知道的了,赵匡胤成功变身为宋太祖。

  综合以上分析,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有被动原因,也有主动原因,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自己当家做主,陈桥兵变兵不血刃的进行了改朝换代,可以说是历史上一个伟大创举了,至少免去了黎民百姓的流血牺牲。历史进程是挡不住的,没有赵匡胤也会有王匡胤李匡胤来结束后周的历史的。

  因为唐太宗罪孽深重!唐太宗李世民一方面干着杀兄弟,杀尽侄子,逼父亲禅位的无人伦之理的事情;另一方面还要强行占有兄弟媳妇。他如果讲道德,应该杀了兄弟媳妇,杀了那么多的人,多杀一两个又有何妨?而不可以让她们蒙羞,让她们生不如死。他干着山野匹夫都不耻的事情,在他跃马扬鞭在兄弟媳妇们身上时,兄弟媳妇们面对杀夫杀子的仇人,不但不能唾骂,还要服务他,被他强奸,他让兄弟媳妇们情何以堪!让良家妇女们情何以堪!让中华道德情何以堪!让中华文明情何以堪!单就伦理道德,猪狗不如!因为完全没有伦理道德,因为他的脏乱,致使后面的君主竞相效仿,几千年的社会因而无序,故自唐中期起外强中干,安史之乱起至五代十国异族借机得以崛起,乱我中原,千年危害汉人。七次国都陷入,收复都靠雇佣异族收回,国家让异族烧杀强掳国都,整个社会礼乐崩坏,社会处于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时期,百姓不堪其苦。赵匡胤如果不黄袍加身,必然因为惯性,身处险境。当然,如果赵匡胤不因应时事,如果其他人黄袍加身,柴荣后裔必然逃不过灭门之祸。

  很多人说朱元璋得国最正,朱元璋却说宋太祖得国最正。不过不知道有多少人懂古文,能不能看懂,能不能理解朱元璋√宋太祖的评价!

  明太祖朱元璋对宋太祖赵匡胤点赞:“惟宋太祖皇帝顺天应人,统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在朱元璋看来,赵匡胤顺天应人,是真正的真命天子,是黎民百姓呼唤的天子,他得国最正。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评价宋太祖黄袍加身。宋太祖黄袍加身是中华民族的幸运,是中华民族的大幸!当然浅薄者不会理解!

  曾经看过一个中央台关于北宋建立的纪录片 ,历史经历安史之乱起至五代十国乱世,百姓经受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不堪其苦,民不聊生。时代呼唤英雄拯救黎民百姓,赵匡胤作为拯救黎民百姓的英雄人物应运而生,建立北宋。

  至于有人说过篡位,只是言者的没有见识。江山社稷有德者据之。五代十国没有一个是正统,五代十国五十多年时间经历十多位皇帝,都是没有秩序,没有廉耻,靠军权发动政变,建立国家。后周自己就是黄袍加身,杀死汉隐帝,杀死后周太祖自己所立的无辜的刘赟皇帝,又还没有等得及刘赟登基就暗杀无辜的刘赟,何来的伦理道德。后周何来的正统?

  只不过,现在道貌岸然,或者胸无点墨的多,信口可以开河。

  赵匡胤为什么能建立北宋。

  第一,高平之战没有赵匡胤这一偏将挺身而出,后周必败,也有可能柴荣被杀。初立国,即使不死,柴荣信誉大打折扣,后周很难有好的延续。

  其二、柴荣南征北战,首功赵匡胤,当然柴荣有识人之明。

  其三、柴荣征幽云三州,只是地理位置并不重要,契丹几乎不设防的三州,继续进军,必然契丹倾军而出,后周不是对手。柴荣与赵匡胤都进攻过北汉,都无功而返,一个北汉都拿不下,怎么可能轻松拿下幽云十六州。

  第四,治国,柴荣不是赵匡胤的对手。赵匡胤胸怀宽广,以仁义治国,能力超群远超柴荣。柴荣确实是五代十国的英主,但只局限于五代十国乱世,他的定数确定他成不了千古一帝。

  柴荣缺陷有史可鉴:

  一、严刑峻法,轻视天下。

  朱国祯: “有轻天下人而好杀者,周世宗是也。”周世宗攻下楚州后下令屠城,骇人听闻!明君不会有此所为。

  赵恒:“周世宗固英主,然用刑峻急,诛杀过当。

  然禀性伤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及事行之后,亦多自追悔。这是周世宗得另一面。

  周世宗的轻视天下人,好杀加多疑,能将自危,君臣难以坦诚相见,同心戮力。

  二、狐性多疑,无法君臣一心。

  柴荣死前,怀疑符彦卿,所以用她的女儿做皇后,让他不好意思黄袍加身。调离张荣德,也怀疑赵匡胤,一度猜测并让赵匡胤靠边,是无人可用,才征得符彦卿的同意,临时任用赵匡胤。

  柴荣对手下狐性多疑,只是将他们看成一枚枚棋子而已,谈不上恩重如山!他是托孤给符彦卿为首,托孤给三个宰相王溥、范质、魏仁浦,他们为顾命大臣,韩通负责调兵,赵匡胤、李重进用兵,互相牵制。因为主少国疑,船老大太多,无法形成有效统一意见,主要将领很危险,包括张荣德、李重进、赵匡胤等都有被冤杀的危险,韩通的儿子已策划杀掉赵匡胤,如不发动政变,赵匡胤等很危险。如果赵匡胤被除掉,后周必然动乱,后周必有其他将领黄袍加身,张荣德、李重进必然黄袍加身,谁会听一个七岁小孩的胡乱指挥,到时后周皇室必然身死国灭,华夏民族基本统一将遥遥无期,百姓永无宁日。

  

柴荣机关算尽,在去世之后,为什么赵匡胤还是夺走了后周江山?

  柴荣之死跟他狐性多疑有关,整天工于心计,严防死守,难以很好休息,长期会有抑郁,严重影响他的生命,他的定数决定他的命运。

  因为他没算到赵匡胤。

  谢邀!说柴荣机关算尽还真不为过!那真可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但结果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家后周江山却被自家心腹大将赵匡胤篡夺,令人唏嘘不已。

  说柴荣机关算尽,且看他布的局。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柴荣这番自以为是的人事调度,最终还是害了自己,他还是低估了赵匡胤的能力,赵匡胤最大的障碍是范质与韩通,而这两人都有明显的缺点,范质虽为名相,但为人骄傲自负,960年正月初一,赵匡胤安排人谎报军情,说辽与北汉联合出兵进犯后周,宰相范质仓促下令赵匡胤率军出征,赵匡胤带领军队,刚陈桥驿就发动了兵变。韩通虽然耿直不结党,但性刚而寡谋,脾气暴躁,人送外号叫“韩瞠眼”,虽然在赵匡胤兵变后是唯一敢起兵反抗的,但还是被赵匡胤整死了。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城头变换大王旗,皇帝如同走马灯,赵匡胤篡后周而立宋朝在当时也算正常,并且此后赵匡胤并没有赶尽杀绝,还善待柴氏后人,赐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尽享富贵,也算仁至义尽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五金工具_五金配件_五金建材_机械设备-五金网 > 柴荣机关算尽,在去世之后,为什么赵匡胤还是夺走了后周江山?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