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宝网络

古代上朝时间那么早,那些上朝的是住在哪里?上完朝又在哪里工作?古代上朝一般是多长时间

  不同的朝代里面,上朝时间不一样,上朝的方式也不一样。朝代众多,拿唐朝举例。

  Δ早朝模拟图(来源于网络)

  早朝时间一般在五点到七点,离皇宫近一点的可以晚点出门,远一点的凌晨一两点就要整装待发了。不要看着他们起的早,他们睡得更早,因为古代没有电,一般在七点就已经休息了。就算三点赶去上朝,都已经休息了八小时了。

  上完朝一般会比较累,所以这个时候大都回家休息了,有个说法叫『回笼觉』,据说由此而来的。有资格上朝的人,都是大官,不用再去做值班之类的小事。一般有需要处理的事务,在家也可以处理,当然不排除敬业的上完朝就去上班。

  每个朝代都有这个朝代的特点,但是一般都是前紧后松。在朝代的前期,所有人都是干劲十足,恨不得一天24小时开会。所以一般这个时期,除了遇到重大的丧葬、节日之外,每天都要有早朝。到了后期,就比较松散了,有的是三六九早朝,有的干脆几十年不上朝,无怪乎国家走向灭亡。

  Δ皇城(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上朝的时候,官员们大多数都是住在自己的家里。唐朝就已经实行了“宵禁”政策,太阳下山后,所有的集市,店铺,居民全部都要闭户,就连皇城大门也是关着的。一直到了第二天五更天的时候(凌晨三点左右),皇宫城门楼上会敲鼓释放信号,这个时候才允许打开大门。

  所以官员就算是起的再早,身为皇城一员,就要以身作则,恪守皇城规矩,不到点出不了自家大门。所以古代官员都是算好了时间起床,然后去赶早朝。

  上朝时间是规定死的,只可以早到,不可以迟到。一旦迟到,轻则挨骂罚款,重则判刑入狱。早朝开始之前,文武百官必须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全部在大明宫前站好队。一般太监会在旁边打着灯笼,或是举着火把。倘若运气不好,遇到了阴雨天气,没有办法只能硬熬着。唯有宰相等德高望重之人,才被允许到宫门外地方避避雨。

  Δ皇宫(图片来源于网络)

  退朝一般是叫做“放仗”,也就是撤除仪仗的意思。皇帝还要和宰相继续讨论朝政,一般是退到后面规格比较小,却很舒服的地方。

  其他下朝的官员,都可以在朝堂廊下吃一顿皇家提供的早餐,一般被称作是“廊下食”。在这之后,没有特殊安排的人,都可以回家休息或者去上班,但是下午就休息了,只上半天班。有一点要特别强调的,虽然下午与晚上不上班,但是有人一直在值守。

  Δ长安(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朝代的后期,朝廷官员虽然不用每天都要上朝,但是每天早起是必须的。因为即使不上朝,每天也要去自己工作的地方去上班,处理政务。一些重要的衙门,全部都是设在皇城里面的。

  所谓上朝,一般指的是早朝,而早朝这一制度在中国有着近三千年的历史,其演变过程也十分复杂,各个朝代不尽相同。

  秦朝时候,没有早朝这种说法,那时候叫做廷议,就是皇帝和大臣们聚在一块讨论工作,没有固定地点,也没有固定时间。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廷议制度,史书记载为“廷争”或者“廷辩”。汉武帝以后,则发展为中、外朝议。中朝,又称内朝,一般由皇帝亲自主持,讨论的是重大机密问题。参加中朝的一般是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等,都是大官重臣。而外朝一般由丞相或御史大夫主持,讨论的往往是具体事务,参加的官员级别也相对较低。

  而定期上朝的制度,则是从汉宣帝刘洵开始的,他定下了五日一朝议的制度,从此朝议变得相对稳定起来。从这时候起,早朝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了下来,并为后代历朝沿用,成为“历代通规,永为常式。”

  汉朝之后,基本是连年打仗,中间虽然也有西晋、隋朝的短暂统一,但基本都是以战争为主、治国为辅,直到唐朝,朝会制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上朝的礼仪、时间、制度等等,做了详细的规定。

  根据《唐六典》记载,所有在京的官员,每月初一、十五都要来参加早朝,其中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等,每天都要参加早朝。而地方官要参加早朝,必须要等到皇上召见或者入京述职的时候才行,而且必须要五品以上才有资格。

  唐朝上朝的时间,大概是每天早上五点到七点。另外,节假日不需要参加早朝的。

  需要指出的是,汉、唐时期的官员上朝,都是坐着的,只有在奏事的时候才站起来,还是比较人性化的。

  到了宋朝,对早朝制度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将早朝改为日参、六参、朔参和望参共四种方式。门下省起居郎、中书省起居舍人及尚书省侍郎、御交中丞以上,每天都要参加早朝,为“日参官”,也叫“嘴参官”。 三省和御史台官、寺监正副长官以上,每月一、五日上朝,为“六参官”;寺监丞、大理评事以上,包括暂无差遣者,每逢初一或者十五参加早朝,为“朔参官”和“望参官”。

  但是,后来宋朝的皇帝比较懈怠,经常取消早朝,但是每个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这三天还是要尽量上朝,因为这三天来的人比较多,事情也多。

  汉唐宋元时期的早朝,是大臣接近皇帝的重要机会,很多官员一旦被贬之后,不再属于京官,也就失去了参加早朝的资格,由于对朝政风向把握不准,所以往往很难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另外,宋朝时大臣们上朝时,就不能坐着了,得一直站着,即便不出班奏事的时候也得站着,待遇比汉唐时期下降了不少,不过他们也不用叫屈,因为从宋朝以后,上朝的大臣们只要想说话的,就得跪着说了。尤其是清朝跪的最狠,大臣们上朝时都得在膝盖上垫上棉垫,以防跪的时间过长而站不起来。

  早朝真正“发扬光大”是在明朝,明朝以前,早朝是作为皇帝与高阶大臣商讨政事的会议存在的,大部分的具体工作还是由丞相具体负责开会布置下去。但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提供皇权,削弱相权,废除了丞相一职,将权力分到了六部。没有了丞相“代劳”,皇帝就必须事无巨细的与大臣们进行讨论。所以,在明朝,早朝作为一项每天必须进行的制度固定了下来,成为处理国家大事的最重要的方式。

  明朝的朝会分为三种,即大朝、朔望朝和常朝。大朝每年举行三次,分别在元旦、冬至、万寿圣节(皇帝生日)三天举行,百官四夷上表称贺,规模最大。朔望朝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举行,百官公服行礼。这两种朝会形式大于内容,只行“朝贺之礼”,不讨论政事。真正处理政事的是常朝。

  常朝又分为早朝、午朝和晚朝,但午朝、晚朝并没有坚持实行下来,荒废已久,所以通常我们所说的上朝,就是指明朝时候的常朝中的早朝。

  早朝的形式又分为两种,在大殿内举行的称为“御殿”,在大殿外露天举行的称之为“御门”,所以又叫做“御门听政”。因为朱元璋十分勤政,又担心被百官蒙蔽,所以他规定所有的在京官员,无论品阶高低,都要上早朝,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上千人。如此众多的官员上朝,自然不肯都站到皇帝前面,大部分人还是站在殿外的,能够跟皇上说上话的,其实还是那些官职比较高的官员。

  关于上朝的时间,因为古今计时方法不同,古籍中当然不会写几点几分,但根据《国朝典会》记载,“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视之。”也就是说,当能分辨衣服颜色的时候大臣们就要入朝,而皇帝则要在日出之前出席。换算到现在的时间方式,冬天大概是凌晨五点左右百官入宫,七点之前皇帝参加早朝。如果是夏天的话,就要再提前一到两个小时。

  这个时间听起来并不算太早,毕竟古人睡觉也很早嘛,那时候没有电灯,点油灯也费钱,往往天刚黑就睡觉了,冬天七点睡觉,早晨五点起床,睡眠时间还有十个小时嘛。但是,因为明朝的早朝制度非常严格,比如在入宫时咳嗽、吐痰、衣冠不整等等,都会受到惩罚,甚至连“驰心外想”也不行,那么迟到毫无疑问就是大罪了,严重的时候可能会直接丢官。所以,为了避免迟到,官员们往往要提前一两个小时出发,到皇宫外“候朝”。

  为了便于上朝,明朝的官员们往往在紫禁城附近“择屋而居”,以缩短从家到皇宫的距离。而到了皇宫外之后,官员们就要到朝房内“候朝”。在这里官员们也是按照品级坐的,大官们可以顺便讨论一下早朝时要上奏的事情,小官们就只能站着挤在一起瑟瑟发抖了。

  早朝开始之后,百官各自按位置站定,行大礼,然后进行奏事。由于没有丞相,所以明朝的早朝奏事无论大小都要上奏,十分琐碎,召开的时间当然也很长。官员们饿的受不了,皇帝只好赐食,让大臣们在殿外垫垫肚子,然后接着开会。如果一直开到午时不散会,皇帝往往还会赐宴,但职位较低的官员是没资格去的,会被“免宴”。

  退朝之后,各官员除了被皇帝留下单独问话的,就都要回到各自的办公室“坐衙”,传达早朝会议精神,落实会议的各项工作意见,另外还要处理本部门一天的公务事宜,也是非常劳累的。如果是没有具体职务的王爷、侯爵之类的,下朝后就没有事了,可以回家睡个“回笼觉”了。

  这样的早朝,无论对皇帝,还是对百官来说,日日进行,都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朱元璋还能勉强维持,到了朱棣为帝的时候,天天在外面打仗,早朝便做不到日日召开了。而且朱元璋规定,皇帝要亲坐朝门,一切庶政,不分轻重大小,样样过目亲理。后面的皇帝更加坚持不下去,于是便出现了嘉靖、万历这种几十年都不上朝的“怪现象”。

  但是,明朝皇帝不上朝,似乎并没有很严重的影响国家机器的运转,这是因为除了早朝以外,明朝还有一个处理国家大事的渠道,即文书流转,通俗的说就是批阅奏章。国家的重要政务经由题本、奏本两类文书上呈,由内阁在皇帝的授意下,撰拟处理意见,然后交由六部执行,仍旧能保证国家正常运转。

  清朝入关后,基本继承了明朝的各项制度,所以清朝的朝会制度和明朝差不多,同样是分为大朝和常朝,常朝又分为“御门”和“御殿”。但其中又和明朝略有区别。

  “御殿”在清朝,基本是皇帝召集几个亲近的大臣议事,规模很小,国家大事的具体处理,在清初主要还是靠“御门听政”。

  清朝的“御门听政”开始在太和门,康熙亲政后改为在乾清门,各部院大小官员,每日凌晨赴午门外集合,进至中左门等候。一小时后,众人列队进入至后左门。待侍卫传谕后方才正式抵达乾清门外的天街上“御门听政”, 由部、院、寺、监依次公开地向皇帝报告奏章,皇帝根据情况进行处理。

  根据《大清会典》记载:“凡御门听政,每日皇上御乾清门,设榻于门之正中,设章奏案于御榻之前。”也就是说,皇帝在出席“御门听政”的时候并非坐在龙椅上,而是坐在御榻上,这也是与大家印象中出入比较大的地方。

  御门听政在康熙朝的时候还能坚持每天举行,只有在康熙帝生病、出巡及逢有其他重要日期,御门听政才会暂停;待病情稍微好转,仍命大臣奏事。但康熙之后就很少了,雍正将其改为“各部轮班奏事”,举行“御门听政”的次数大大减少,之后越见式微,到了同治时期,已经很少举行了。比如乾隆在位60年,御门听政的次数只有705次,每年不到12次;而咸丰帝在位11年,一共举行御门听政48年,合计每年还不到5次。而到了同治时期,就几乎废止了。

  也就是说,到了清朝中后期,所谓的“早朝”已经基本没有了,清朝的皇帝也就不用上早朝了。但是,大家公认的是,清朝的皇帝大多是比较勤勉的,尤其是雍正帝,那么不上早朝为什么还那么勤勉呢?

  这是因为,清朝皇帝虽然不用上早朝,但是取而代之的文书流转却成了皇帝处理事务的主要形式。清朝皇帝大多批阅奏章十分积极,比如雍正当了13年皇帝,每天批阅奏章20—30件,多的时候一天要批阅50件以上,每天只睡4个小时。

  皇帝是住在皇宫当中,他们起床之后走个几百米,就可以走到大殿里和群臣议事了。不过,大臣肯定是不能住在皇宫里的。

  皇帝和大臣都是要上早朝的,皇帝规定上早朝的时间,大臣们肯定也是要到的呀。而且他们都要早到,早到之后等待皇帝。

  那么,大臣住在哪里呢?他们能够在皇帝规定的时间到吗?

  我们以清朝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吧,毕竟清朝距离现在比较近,而且很多大臣的故居还有遗址,这样更方便我们理解一些。

  先说乾隆皇帝和他的一些臣子的故事吧。

  纪晓岚、和珅和刘墉的故居

  纪晓岚的故居位于北京市珠市口西大街241号,这个地方步行距离到皇帝居住的大概是3公里。

  和珅的故居恭王府距离皇帝居住的地方是4.6公里,很显然和珅住的地方,相对来说是有一点远的。

  不过,这个不难理解,和珅是后起之秀,祖上没有人在都城当官过,所以,等到他当官的时候,距离皇城比较近的房子已经没有了。他只能选择远一点的地方了。

  和珅的官职比较大,为何他距离比纪晓岚远呢?

  和珅比不了纪晓岚,是因为纪晓岚到了京城当官时,和珅还是一个娃娃,也就是说纪晓岚比和珅年龄大入仕早,所以,住的地方距离皇宫也就近了。

  当时,刘墉所居住的地方是礼士胡同,这里距离皇帝住的地方是3.8公里。

  刘墉距离皇帝近也不难理解,他的父亲刘统勋是康熙朝的宰相,有这样的父亲,刘墉住的地方肯定也差不了。

  也就是说大臣基本上都是住在现在的二环内,距离皇宫5公里以内。事实上皇帝可不管你住在那个地方,到了上朝的时候,你只要到了就行了。

  一般来说清朝的皇帝上朝时间,都是在早上5点左右。

  大臣凌晨3点左右就要起床了,远一点的更早

  大臣们上班,都是做轿子去的,所以,很有可能大臣在早上3点左右就开始起身了,甚至还有更早的,因为他们要打理自己的辫子,要整理自己的仪容。

  所有的事情准备好了,再让人带着自己去皇宫上朝,一般来说路上花费的时间有30-50分钟左右。

  说到他们距离皇宫远近,让我想起来了刘墉和和珅之间发生的一个趣事。刘墉看和珅不顺眼,想要惩罚一下和珅。

  正好赶上过年的时候,和珅一般都是第一个去给皇帝拜年,他们家距离皇宫又远,还正好路过刘墉家。

  刘墉过了晚上12点,就让家奴在门口等着,看到和珅的轿子路过,就往路上泼水,泼很多水。

  等和珅到了他的门口,刘墉就直接跪在了刚洒的泥泞的水里,给和珅拜年。和珅一看刘墉年纪比自己大,都给自己拜年了,他也顾不得水了,直接跪下还礼。

  刘墉拜年完后直接回家换衣服了,和珅只能打道回府,不能衣冠不整的情况下见皇帝,否则,就是大不敬。结果,那一年和珅是最后一个去给皇帝拜年的。

  所以说整理仪容,是大臣见皇帝前必须要做的事情。

  都有哪些大臣上朝呢?

  一般来说官职在三到四品的人,都是要去上早朝的,只不过一品大臣都是在殿上和皇帝议事,二品就在院内,三四品距离皇帝就更远一些了。

  这些官员到了之后,就是方便皇帝询问事情,处理不同的事情,就要找不同的官员了解。

  一般来说议论的事情,都是要当场安排给不同的官员直接解决掉的。

  他们上朝的时候真的是站着吗?

  宋朝之前的时候,他们是坐着上朝的,皇帝对他们是很尊敬的。但是,宋朝赵匡胤开始,他上朝的时候,把大臣的座位给撤掉了,之后,就改成了皇帝坐着上朝,臣子站着上朝。

  上朝的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来说上午处理完事情,大臣就可以回家了。若是在有事情,大臣也可以在家处理。

  紧急的事情可以去给皇帝报告,不紧急的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再议。

  古代的时候,因为没有电灯,大臣睡觉都是很早的,一般来说晚上7点他们就开始酝酿睡觉了,只有睡的比较早了,才能在凌晨的时候起床。

  当然了有一些大臣,白天也是可以睡的。

  不过,他们并不是每天都需要上朝的,这个是因皇帝而异的,比较勤的皇帝,可能是每天都要上朝,也有三五天上一次的,甚至还有三五年不上一次的。

  京城居,大不易

  清朝的官员是没有官邸的,除了个别王公大臣,皇帝会赐给宅第,绝大部分官员的住房问题要靠自己解决。可是,要在北京弄套房子,虽然不像现在这么难,但也还是很不容易的。

  京师有谚:东富西贵、南贫北贱。清朝实行满汉分居,满人居内城,也就是东城西城,基本非富即贵。而汉族大臣,大多数都住在南城。乾隆年间大臣钱大昕有诗云:

  客居燕台两寒暑

  有似泽雉游樊笼

  虎坊菜市三易寓

  去住踪迹风转篷

  诗中所说的虎坊、菜市都在今天的南城(原宣武区)。

  举个大家更熟悉的例子,和珅与纪晓岚。

  没想到你这么忙?

  六部所在的位置大概在广场一带,并按照文东武西排列:东边(今国家博物馆一带)是礼部、吏部、户部、工部、宗人府、钦天监;西边(今人民大会堂一带)是五军都督府、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武职衙门。

  从日程表上看,真是日理万机,不过,他忙活些啥,是为民生操劳,还是蝇营狗苟,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说到上朝,其实和现在大同小异。

  以清朝为例,皇帝每天上午都有一套固定的流程要走。那就是每天5点起床,洗漱,然后给祖宗上香,给皇宫里一类的庙宇上香,这一系列活动得一个小时,搞完差不多就6点了吧。这时候皇帝就念念书,念上半个钟头,或则四五十分钟,再穿上朝服,准备上朝。所以每天上朝时间大概也就在7点钟左右。大臣们根据自己的住所离皇宫远近计算出发时间,近的迟走些,远的早走些,6点50就必须在宫门外集合,点完名就排队上朝吧。迟到的就按缺勤处理,不能参加朝会了,宫门外候着吧,或则直接干别的去吧,除非今个议政必须有你,或则皇帝今个特别想见到你,迟到了也准许放行进入。

  一般上了朝,太监(司礼监太监)会喊句“有事请奏,无事退朝”,没有事情要议的情况下,大家伙就散了吧。有的话,就议,直到议出个结果为止。所以朝会有长有短,长的话到中午也不散朝,短的话也就几分钟。

  散朝后,就按平平常常一个小时的朝会计算,散朝了就8点来钟了。皇帝要吃早饭了,有些个没有议完事情留下来的大臣会有幸和皇帝一同吃个皇家的早餐。至于其他大臣嘛,就该干嘛干嘛去吧。闲一点的单位就回家去了。忙一点的单位就去单位里看看有什么事要处理的,没事的话就没事了,可以回家了。下午就不用上班了

  过去和现在一样,每个单位都是有宿舍的,有时候单位太忙了,没空回家就在单位里的宿舍住下了,所以有人上朝不一定从家,也有从单位出发的。

  至于上朝的人呢,一般都是一个部门的一把手有资格参加朝会,给单位里的人上传下达。至于其他人呢,还是在规定的时间上班吧。就跟现在的情况一样,部门里的头头每天可来可不来,底下的小职员8点必须来上班。

  上朝,又称“早朝”,有点类似于后世单位的晨会,指“臣子到朝廷觐见(又称‘朝谒’)君王,奏事议政”。但却是古代一个国家最高级别的“晨会”,讲究也更多。

  那么,各朝代上朝的官员级别、日期、时辰、礼节、注意事项、干些什么、住在哪里、散朝后又在哪里工作等方面,又有哪些说法呢?

  以唐、宋、明为例说说吧。

  唐代:上朝分“大朝参和小朝参”两个级别

  《唐会要》和《仪制令》中记载:“在京文武官员职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其文武官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朝参。”

  唐朝时,九品以上的京官都要在“朔望”上朝,而“朔望”则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即:“朔日”和“望日”,指“大朝参”。

  但是,五品以上的京官则要“每日朝参”,也就是天天上朝,指“小朝参”。

  宋代:上朝单一级别制

  从六品以上的京官每日都要上朝。

  那么,当时的从六品京官都有哪些官职呢?如:城门郎、起居郎、符宝郎等。

  明代:上朝单一级别制和自主制

  六品以上的京官都要每日早朝。

  同时,又规定,六品以下的京官,若有要事,也可自主上朝奏事。

  根据以上三朝上朝制度比对,则不难发现,虽三朝都有“每日早朝”的制度,但无疑唐代和明代的上朝制度,更有利于基层“声音”的上达,也更有利于削弱官场“欺上瞒下”的不良作风。

  以汉、南北朝、唐、宋、明、清为例说说吧。

  汉代:四天早朝制

  《汉律》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

  《史记·百万君传》记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

  汉代是四天工作制,每上朝四天,会有一天休息,可回家探亲,洗澡,换洗衣服等。

  也就是说,汉代是四天早朝制。

  南北朝:天天早朝制

  《梁书·武帝纪》记载:旦旦上朝,以议时事,前共筹怀,然后奏闻。

  也就是说,南北朝时期倡导的是“旦旦上朝”制,而“旦旦”则指“天天”。

  唐代:九日上朝制

  据《古今事务考》记载,唐代永徽三年(652年)朝廷改“五日休沐”为“十日休沐”。

  也就是说,唐代每月有三天是不用早朝的。

  宋代和明代:天天早朝制

  虽然,宋、明两朝都是“天天早朝制”,但在执行中却并不是那么回事。

  例如:不近女色的明孝宗朱佑樘、一心中兴的明思宗朱由检,都是天天早朝,而明神宗朱翊钧后期却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而且长达15年之久。

  清代:十日一朝制

  清代,每十日会有一个早朝会,但并非影视剧中的“旦旦上朝”。

  只不过,勤政的康熙、雍正这两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工作),而非天天上朝。

  通过以上几朝上朝制度的比对,则不难发现,汉代和唐代的上朝制度,似乎更加接近后世的“单休”和“双休”制,应该更加的人性化。

  同时,却又发现,勤政的康熙和勤政的崇祯,有为的结果却又大相径庭。康熙书写了“康乾盛世”的辉煌,而崇祯却上演了亡国的悲剧。

  可见,勤奋+智慧,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

  不过,各朝代在制定上朝制度时,又不忘兼顾人性化的一面,若遇盛暑、雨雪、泥潦等恶劣天气,便会“酌免朝参”,谓之“放朝”。

  如:白居易的《雨雪放朝因怀微之》:“归骑纷纷下九衢,放朝三日为泥涂”;李东阳的《早朝遇雨途中即事》:“纵道君恩屡放朝,端居未敢忘巾栉。”

  无论哪朝哪代,上朝的京官,朝廷几乎都有赐予的京城府邸,或分配的临时宅院,但也有少数官员会自购宅院。

  同时,大多京官离京时,又都会将朝廷赐予的府邸和或分配的临时宅院归还朝廷,以供接任的京官居住。

  所以,他们一般都会住在京城的家中。

  但是,也有一些则是奉旨回朝奏事的外官,若京城无府邸,一般都会住在京城的驿馆。

  古诗云:“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

  指古代官员五更时分就要上朝。那么,历朝历代是否都是如此呢?

  《诗经·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不过,“鸡鸣”这一时段在西周时期就被定型为了“卯时”(清晨五点至七点)。因为,二十时辰制,在西周时期就已使用。

  后来,大多朝代都将“卯时”定为上朝时间。

  但是,由于“卯时”时间长达2小时,而大臣们又不清楚君王会哪个准确时间上朝。所以,大臣们为防止被谏官弹劾,几乎都会5点前到达。只有这样,才不会“上朝迟到”。

  例如:明崇祯帝因立志中兴,不但每天批阅奏折到凌晨2左右,而且上朝也是最积极的一个。所以,上朝的官员就比较辛苦了,必须起得更早。

  又因,明代京官上朝时需穿越大半个京城,才能赶到午门,耗时也就更多。所以,为防止上朝迟到,大臣们一般都起得比较早,甚至有些住得较远的,3点不到就得起床。

  对此,明代高启的《早至阙下候朝》诗中也有记载:“月明立傍御沟桥,半启拱门未放朝。”说的就是上朝的官员,天不亮就要提前到达,并排队等候上朝。因此,也有“借光(明光)上朝”之说。

  但是,到了清朝中后期,因钟表在皇宫和大臣家中广泛使用,上朝时间也更加准确了。

  据《学治述略》记载,清朝早朝,甚至细化到了“冬令时和夏令时”制,即:冬季为6点,其它三季则为5点半。

  其实,无论是后世的会议,还是古代的早朝,都有一个同样的潜在规律,就是级别越低的,一般到的越早,而老板和君王一般都是最后一个到。

  所以,早到的大臣,只有耐心等待了。

  后世有会议“坐牌”,而古代早朝则有“朝班”站(跪、坐)序列排位,一般都是按品秩高低由前向后排列。

  所以,上朝前,一般大臣们都会根据“朝班”序列,排队入内。否则,站(跪、坐)错了位置,轻则会被上官斥责,重则会被谏官弹劾。

  同时,咳嗽、吐痰、步履不稳、举止夸张等不良举动,均会被负责朝会秩序的纠察御史记录在案,并报皇上裁决。

  秦汉上朝礼节:跪坐上朝

  秦汉时期,皇上都会赐上朝的大臣们入席(跪坐)。

  因为,当时没有出现椅子一类,一般身下会垫一块席子,而大臣们则会跪坐在席子上。

  因此,就有了“席地而坐”和“入席”的说法。

  但是,当皇上看到丞相上朝时,还需起立,以不迎礼。

  可见,秦汉时期丞相的地位之高,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隋唐:坐杌上朝

  到了隋唐时期,已有了杌子(一般指四脚脚圆面的凳子)。

  所以,在隋唐时期,上朝的大臣们几乎都能享受到“坐议朝政”的待遇。

  宋元:站立上朝

  也就是说,宋元时期,大臣们上朝时只能站着议事。

  明代和清代:跪姿上朝

  朱元璋规定:“大朝仪”时,“众官皆跪”。

  清代,继续延续这一制度。因官员(皇子皇孙)太多,大殿跪不下,甚至跪到了大殿三门的外面。

  同时,百官还需向皇上行“一跪三叩”之礼。

  这也说明,越到后面,皇权的威严越来越高,而百官的地位则越来越低。

  随着司礼太监高唱一声:“有事早奏,无事退朝。”三省六部(朱元璋时期,为强化皇权,三省彻底废止,直到清代)的大臣们便会陆续站出来呈奏管理事项。

  如:户部奏报财税、赈灾等;吏部奏报官员任免、爵位封降、官员考评、科举等;兵部奏报国防、军事等、刑部奏报社会治安、刑狱案件等;礼部奏报外交以及皇家祭祀、婚丧等;工部奏报交通、水利、住宅等建设工程等。

  同时,也会有谏官出来弹劾违律官员;地方官员回京述职等。

  随后,由众大臣商议出解决方案,由皇上拍板决定。

  其实,上朝的内容和现在公司召开的会议形式并无大多差别,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退朝,又称“散朝”或“放班”。

  上朝约一个时辰后,随着司礼太监高唱一声“退朝”,若无特殊情况(被皇上留下议事或想找皇上私聊),一般都会回到各自的署衙开展工作,而回京述职的地方官员则会去对应的署衙处理工作。

  以清代为例:

  礼部、吏部、户部、工部、宗人府、钦天监等官署,设在东宫墙外(今中国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附近);五军都督府、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署衙,则设在西宫墙外(今人民大会堂附近)。

  也就是说,官员工作的署衙在哪里,他们就在那里工作。

  不过,虽有人羡慕“五更”上朝官员们的名利,但也有人羡慕睡到日上三竿的隐士或僧侣。这也说明,人生的追求不同,人生的经历也就不同,或精彩,或苦难。若喜欢,苦难变精彩;若厌烦,精彩变苦难。一切,都取决于对人生的不同态度吧。然而,人生无论怎么选择,却都逃避不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规则约束。

  图片来源网络

  你有没有每天早上起床和闹钟作斗争?古代官员,没有闹钟,是如何做到凌晨2、3点起床上朝的呢?

  科技历史说,硬核科普趣味历史!

  古代上朝和现代的我们上班时间,其实也差不了多少,但是古代官员,为了上朝这件事,可一点不敢怠慢,

  古代上朝时间一般为卯时,按照今天的24小时计量单位,基本上是现在的早上5:00~7:00,7:00还可以理解,5:00是不是有点早了呢?其实一点也不早。

  之所以会设置这个时间节点,也是有一定依据的呢,当然,文武百官,上朝迟到,可是会有处罚的哦,比如在历史上著名的唐朝时期:

  无缘无故上朝不到者,扣一季度俸禄,这是唐玄宗时期的规定,到了唐肃宗时期,可能也觉得这样处罚太重了,一年要是无故迟到四次,可就俸禄全没,给皇帝白打工了。

  唐肃宗对待官员还是比较体谅的,一次无故不到或者迟到,扣一个月工资,好歹即便发生什么意外,或者因为特殊情况,实在想赖个床,好歹也还有十一个月俸禄拿呢。

  清朝时期,官员要是上朝迟到,基本上也是罚一月工资,但是这种情况,就比较严重,就是今天大学中,经常会见到的一种现象。

  找人代替答到,欺骗皇帝感情,诈朝,谎称上朝可是要一次扣一年工资的,代替答到,欺骗皇帝上朝的那位官员,一旦被发现,扣工资两个月。

  简单扣工资,其实还不算什么,针对那种屡教不改的赖床官员,皇帝也还是有办法的,既然你不仁,那我也不讲义气。

  惩罚措施简单粗暴,伤害很高,而且侮辱性比较强,那就是当着众多官员同事的面,打屁股,又称杖刑,这种惩罚在明朝居多。

  究竟打多少,就看皇帝心情和赖床大臣的情节轻重了,可以说当年的朱元璋同志还是比较会玩的,当然,这种制度并非老朱独创,实际上在元朝就有了。

  按照明朝规定,一天不上朝,20小板,象征性惩罚,旷朝三天,罪加一等,连续满20天,问题可就严重了,换成100大板,不死也脱层皮。别的不说,面子也挂不住。

  上朝这种制度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比较有意思的是,古代大臣官帽,为了保证上朝纪律,都是精心设计过的。

  春秋时期,是两块下垂的玉佩,你要是上朝不认真,左顾右盼,交头接耳,那两块玉佩就给力轮番嘴巴子。场面很是有趣,后来官帽逐渐成了有耳朵的那种。

  当然也并非所有官员都要上朝,皇帝们还是很尊重老官员的,一般年纪大的可以申请不用上朝,但是其他人一切照旧,只有在清朝,官员才可以不必每天都上朝。

  那么话说回来,究竟历史上的谁不喜欢上朝呢?

  官员们一般都很乖的,真的头铁那就是藐视皇权。只有皇帝才可以任性,因为不上朝被打屁股的是这位。

  元代著名书法家和画家赵孟頫就不喜欢上朝,当时他担任兵部郎中,也算是朝廷高级官员了,赵孟頫一天不小心迟到了,恰好当时负责考勤的官员很严厉,就给记了下来。

  元代一般是蒙古官员与汉族官员同朝执政,恰好负责这件事的是一个蒙古官员,好不容易抓了个典型,怎么能轻易放过赵孟頫同志,为了以儆效尤,就把赵孟頫抓去,当众一顿大板。

  为了这件事,好面子的赵孟頫委屈地找好友尚书右丞叶李哭鼻子,这一辈没受过这种屈辱,哭的像个孩子。好在皇帝知道了这件事,还专门慰问了赵孟頫同志。

  历史上不喜欢上朝的官员,在唐宣宗时期比较多,久而久之,越积越多,为此专门整顿,一下子处理了因为前一天晚上晚睡熬夜,娱乐过度的官员33人。

  官员不上朝主要取决于皇帝的态度,皇帝不喜欢上朝,可就谁也没办法了,尤其是明朝时期。

  在公公刘瑾的唆使下,由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变得不爱上朝了,好在最终反应过来,及时悬崖勒马,尽管十六年皇帝生涯,上朝时间不多,但是关键事情不犯糊涂。

  早期也是一个好皇帝,就是后面懒惰了,身为朱厚照弟弟,对于不上朝这件事,学到了精髓,但是对于朱厚照不上朝却关心政务不一样,朱厚熜后边因为不上朝,不思进取,崇尚道教,追求长生不老,搞得朝廷乌烟瘴气。居然连宫女都看不下去,差点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事后心有余悸,就专门搬了家。

  因为有一位好丞相张居正,十岁称帝,开创万历中兴,但是离开了张居正,他堕落到二十多年不上朝,导致明朝国力逐渐衰弱。

  说完了上朝那些有趣的事儿,再来看看上朝的制度。

  一般卯时上朝,根据冬夏适当调整,那么官员究竟会在起床后干什么?

  实际上上朝主要是京城官员的事儿,毕竟地方官也不现实 ,距离太远了,何况上朝也是有名额限制的,并非上朝你想上就能上!

  以京城官员为例,一般是凌晨2-3点起床,根据自己家离皇宫的距离远近,选择适合自己的起床时间。

  古人没有闹钟?如何做到凌晨两三点起床的,实际上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没有手机干扰,而且古人的夜生活往往没有现在这样疯狂,尤其是那些需要上朝的官员。

  古代上朝京官时间安排也很合理,起床后,一般洗漱完毕,算好路程,凌晨三点,就可以到午门外等候了,两个小时内,官员会陆续到达,早上五点,正式打开宫门,官员们依次入宫,在太和门或者太和殿,向皇帝叩头行礼。

  每天上朝其实很烦的,所以清朝时期,一般是十天上一次,一般上朝也会有节假日不用去,不过像康熙,雍正等精力旺盛的贤明君主,每天还是按时上朝的。

  西汉时期,一般也有五天一朝的说法,这个每个朝代,每个皇帝,多少都存在差异,皇帝犯懒,就上的少,皇帝勤快,每天必须上也有可能。

  最爽的时候,其实就是皇帝外出,或者是不在皇宫的时候,上朝基本都免了。

  

古代上朝时间那么早,那些上朝的是住在哪里?上完朝又在哪里工作?古代上朝一般是多长时间

  上朝时间很长,一直要持续到早上九点,完事后,开始吃早饭,不要以为上朝就没事了哦,如果衣冠不整,随地吐痰,交头接耳,也是会被记录在案的哦,专门会有纠察御史负责监督,是不是有种似曾相似的感觉呢?

  除了早朝,一般还是会有午朝的,早朝持续到早上九点,两个小时休息吃早餐,十一点开始午朝,时间也不固定,看具体情况与事情多少,没事的官员就自行办公,一般最迟下午三点就可以回家了,下午五点之前吃个晚饭,差不多也就又该休息了。

  上朝的官员住在哪里,其实这个问题就比较简单了,皇宫里一般只会住皇帝一个男人,官员们自然都是各回各家喽,京官在京城都有自己的府邸,一般上个朝其实问题也不是特别大。

  正常官员上朝都是步行,即便特别远的,也要自己想办法,实际上黑灯瞎火,官员上朝也挺危险的,就因为急着去上朝,魏忠贤时期,一位官员就掉河里淹死了。

  实际上上早朝也并不见得每天见到皇帝,但是不出意外,丞相一般风雨无阻,都是在的,宰相带着百官开会也是常见的,重要的事儿交给皇帝决策。

  不要以为皇帝就很轻松哦,皇帝改奏章也挺累的,少则到下午,多的话可能晚上还要加班。

  文武百官一般在金銮殿上朝,大事朝廷上当庭讨论,小事写奏章报告皇帝,每天上完朝,官员首先还是可以在宫里饱餐一顿的,完事后,没有午朝或者其他事儿,就可以回去给下属传达皇帝旨意了,没事就直接回家。

  当然有些官员还是要在宫里办公,甚至于值守坐班的,都属于行政岗,各自的行政机构办公即可,什么军机处了,或者专属场所,随时待命,商量处理各种大小事务。

  需要在朝廷坐班的官员,也会受到监督,如果玩忽职守,被抓住是要扣工资的,严重的就要被打大板,甚至于坐牢了。完成了当天的工作,一般就可以回家了。

  最迟的退朝时间为下午3-4点,从早上起床,到下班,刚好差不多12个小时。

  怎么样,你羡慕古代官员吗?

  《诗经~齐风~鸡鸣》记录了一个很温馨的场景: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早起的妻子催促赖床的丈夫:“鸡都已经叫了,上朝的人大概都到齐了;你看东方都已经亮了,上朝的人都在忙碌了。”这大概是最早的关于上朝的文字记载吧,由此可知,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上朝的传统了,并且,上朝的时间很早。鸡鸣而起,大约凌晨三四点钟的样子,真正上朝议事的时间在卯时,也就是凌晨5--7点,所以有点卯的说法。

  上朝的官员品级限定各朝代有所不同,一般是京城在职。比如明代,京官不论品级高低皆须上朝;而清代,京官四品以上才可上朝,四品以下须有皇帝传召才能入朝禀事。

  

古代上朝时间那么早,那些上朝的是住在哪里?上完朝又在哪里工作?古代上朝一般是多长时间

  上朝时间那么早,是不是上完朝后大家就各回各家,补个回笼觉呢?也不尽然!退朝之后,天子是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的,而各级官员在宫门外吃完皇帝御赐的早点之后,就要回到自己办公的地方,处理自己的日常工作了。若官员无故迟到,缺勤,各朝代都有严厉的惩戒制度的。就拿唐朝来说,唐玄宗时,“文武官朝参,无故不到者,夺一季禄”(《唐会要》卷二四)。到肃宗时,“朝参官无故不到,夺一月俸”。再到文宗时,“文武常参官,朝参不到,据料钱多少每贯罚二十五文”。也就是说,上班迟到了是要扣工资的。旷工的处罚就比较重了,唐律规定:旷工满35天判处有期徒刑1年。如果是军事重镇或边境地区的官员则罪加一等。

  这个还是仁慈的,明代

  好像古代上朝的时间一般是凌晨5点,也可能迟一些,毕竟古代没有电灯,如果是秋冬季节,早上5点钟还黑漆漆一片,什么也看不到,皇帝老儿开什么会啊,当然,就算是5点开会,古代的官员可不像现在有小车,大多数文官也不怎么会骑马,坐人抬的轿子有多慢大伙都知道的,所以一般凌晨三点就要起来(听起来就够辛苦了,古代的公务员也不好做对吧),但是别忘了古代没电,晚上没什么娱乐,大多数朝代还有“宵禁”的规定(晚上所有人老实呆在家里不准出来溜达),所以一般人晚上七点就上床睡了,就算3点起来也睡了七八个小时,而且有资格参加早朝的都是不小的官,早朝完后,就不一定要到单位去上班,再回家睡个“回笼觉”也是可以的。

  还好上朝这种事也不是天天有,毕竟皇帝老儿也是人,天天一大早起来开会,他也不想。一般隔上几天一次早朝,懒一点的皇帝不就知道了,甚至从来不上朝的皇帝也是有的。

  古代的上朝时间一般是在早上的五点至七点。官员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中居住,若是当天要上朝,那么就会早点出门,在三点钟左右。

  每个朝代的上朝制度都不一样,在一个朝代的前期,除非有重要的仪式或者是婚丧嫁娶,官员一般都是要每天上朝的,所以十分辛苦。到了后期,朝政巩固,经过改革,会形成逢三六九上朝的制度。

  在平时,官员居住在自己的家中。唐朝时,有“宵禁”制度,所有那段时间,城门和宫门都是紧闭的。直到凌晨的二三点钟,皇宫上的鼓点敲响,各个城门才会开启。官员们就会早早起床,掐准时间,在五更时分起来梳洗,穿好服饰出门。

  上朝的时间是规定好的,若是迟到,则会受到惩罚,轻的就罚款挨骂,重的甚至会判刑挨打。所以,一般官员们都是不敢懈怠的,在上朝的五更之前,就早早到达大明宫南的望仙、建福门,并排队。并且,因为没有遮蔽,所以遇到下雨下雪的,官员们也只能站在风雨中。级别较高的官员像是宰相会有“太仆寺车坊”暂时来避风雨。直到唐宪宗元和年间,皇帝发现此种做法不太好,于是就设置了“待漏院”,官员们就可以在此地先休息等候。

  在上朝结束之后,官员们可以可以吃一顿工作餐。吃完之后,官员们就可以回家了。若是有公职在身的,就会去上班。

  上朝并不是每天都会去的。一个月,三十天,大概有一半的时间都不会上朝,但是这些天,官员们也不会晚起,因为他们会去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班。清朝的官员在京城一般是没有官邸的。当然,除了个别的高级别官员,皇帝会赏赐宅第。大多数的官员还是要靠自己的解决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五金工具_五金配件_五金建材_机械设备-森宝五金网 > 古代上朝时间那么早,那些上朝的是住在哪里?上完朝又在哪里工作?古代上朝一般是多长时间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