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网

曹丕称王篡位,为何汉室忠臣不去投奔刘备?

  董卓篡权擅政之后,汉室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几乎所有的时人都清楚。

  就所谓的“曹丕篡位”,恐怕当时的人比今天更容易接受。

  01

  董卓之后,已无汉室

  董卓入京勤王,把持朝政。凭自己一句话就废掉少帝,改立献帝。卢植劝谏被免职,几乎丢掉性命。曹操袁绍不想同流合污,只能逃离京师。

  少帝稍有怨言,即被处死。

  部分忠义大臣如王允等人,韬光养晦,只能等待机会。

  02

  王允非领袖之才

  机会来了,王允联络吕布等人除掉董卓,汉室光复出现了唯一的可能。

  但王允一把好牌打得稀烂,居功自傲,诛杀有名望的大臣,比如蔡邕等。不能有效控制军事局面,在处理董卓部众西凉军的问题上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导致李傕郭汜反攻倒算,吕布被击败,王允被诛杀,导致朝政彻底瘫痪。

  如果说董卓会篡汉自立的话,那是将来的事;王允这一折腾,彻底葬送了刘家汉室。

  王允面对三大死结:

  第一,协助支持除掉董卓的人,并不都是忠于汉室的人,许多是因为权力的分配问题出现的利益冲突。比如吕布之流,大有人在。王允显然没有预料到此问题的严重性,从其对吕布的态度上就看得出来。

  王允太过刚直,缺少政治家善于妥协的一面。不能笼络朝中大臣,实现匡扶汉室的重任。

  其二,王允接受了诸侯带兵勤王的教训,恐怕重蹈“引狼入室”的覆辙,没有魄力号召天下勤王。

  面对如狼似虎的西凉军,犹豫不决,坐以待毙。

  其三,不能安抚李傕郭汜等叛党头领,过于拘泥道义,书生气太足。政治家只有利益,没有道义,这一点王允似乎差得太多。

  王允很快就死啦,这里就不去臆测“如果王允执政久了,会不会是另一个董卓”的问题,也不去臆测“李傕郭汜不杀王允,吕布会不会杀王允”的问题。

  因为史实是,王允一死,汉室就亡啦。

  03

  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不是汉朝发明的,更不是曹操专享的。

  早在春秋时期,晋文公就玩过这一招,比齐桓公玩得还溜,效果很不错。

  都对汉家小皇帝,那么有兴趣,但几乎没有是为了老刘家的。

  以前的不说,就从曹操说起吧。

  除了荀彧几乎所有的部将谋士都反对迎奉献帝到许都。

  最后的事实说明,只有荀彧是想匡扶汉室的。

  曹操与所有部将谋士的想法是一致的,并不想去拯救这个已经不再存在的汉室。

  不同的是,曹操认为“奉迎天子”对自己开拓霸业更有利而已。

  荀彧正是看到了曹操这一点,才力劝曹操奉迎天子。

  在曹操欲立魏王时,荀彧与曹操彻底分道扬镳,这只是一个结果,恐怕在奉迎天子的那一刻开始,荀彧就预见了这一结果。

  荀彧遍观群雄,只有曹操可以维持暂时的局面。这是荀彧抛弃袁绍投奔曹操的真实目的。

  也算是“死马当作活马医”,没有办法的办法,也就是唯一的好的办法啦。

  荀彧不接受三公的爵位,最后忧郁而死,就顺理成章啦!

  在袁绍面对曹操的选择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袁绍放弃啦,他跟曹操的想法一致,只是对厉害的判断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袁绍联络视为仇敌的袁术,欲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

  袁术慷慨陈词,大义凛然,貌似汉室股肱之臣,结果是第一个做了皇帝。

  袁绍依然决然派使者去劝说刘虞进位,还算是有一点明智的刘虞,断然拒绝。

  只要不是彻底利令智昏的人都明白是咋回事。

  在曹操奉迎天子建都许昌之后,袁绍还打算请献帝到鄄城。这是老百姓走亲戚啊,哪里得劲去哪里啊!

  在献帝最需要的时候,没有人来勤王,在曹操家里有吃有喝的时候,你说忠于汉室朝廷,要铲除汉贼奸雄,说给谁听谁也不信啊!

  挟天子以令诸侯,诟病很多。即便如此,当时除了曹操,也没有一个人去做的。想做的人恐怕是不少,但究竟有几个是为了匡扶汉室的呢?

  一定要曹操做仁德之臣,恐怕曹操的部下谋士都不干哦!

  既然都是打工,为啥一定在一家已经破产的公司里混呢?

  何况主持工作的老板,让人也看不到有扭转乾坤的希望啊。

  04

  利益选择

  汉末时期,所有的有点想法的大佬们,都露面啦。

  对孔融尽管也有争议,但孔融也是看透了形势。

  一定意义上说,他跟荀彧是一样的,都是忠于汉室的。只是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和人生的价值观。

  孔融知道汉室已无希望,曹操也靠不住。

  既然是死定啦,那也没必要再当活马医啦!

  这是与荀彧的不同,于是采取与曹操不合作的态度,对抗到底,死而后已。

  可悲的是,孔融书生气太足,做了许多不靠谱的事,自己把自己阉割啦,只留下了一些笑柄。

  再说一下贾诩吧。

  这是一个跳槽的高手。

  如果他是为了匡扶汉室的话,他能鼓动李傕郭汜反攻长安吗?他会不清楚李傕郭汜是那一路子货吗?

  袁绍联络张绣夹击曹操,张绣尚未开口,他在一旁就沉不住气啦,说啥“兄弟都不能相容,还能容得下天下的国士吗?”

  意思是说打工要选择一个老板,其目的很明确,不管是不是刘家的饭碗,只要锅里炖着肉就行。

  汉末三国时期,跳槽的人不少,可谓家常便饭。

  究竟有几个是为了匡扶汉室而跳槽的呢?

  还真有一个,就是那个自称汉室贵胄的刘备,还有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当张飞说“我哥哥也姓刘,即便是杀到京城去,宰了那个鸟皇帝,自己做了皇帝也未尝不可”时,刘备赶紧说小点声,别让人听见。

  我靠,这咋就像是李逵那货说得呢?

  诸葛亮“三顾茅庐”才出山,低处说是拿拿架子,高处说是已知汉室气数已尽,谁也无力回天啦。

  为天下苍生考虑,应该是“天要下雨,娘要改嫁”,随他去吧。

  可刘备不这么想啊,诸葛亮感于其心诚,于是就好吧,我陪你走一程。

  诸葛亮是真心匡扶汉室,否则不会“知不可为而为之”,六出祁山,劳民伤财,屡败屡战,回回无功而返。

  刘备那些事,都是些幌子而已。

  诸葛亮岂不知刘备的花花肠子几道弯吗?

  跟荀彧有些相似,诸葛亮也是借刘备的幌子,出来试试,看看能不能匡扶汉室。

  这就是刘备不能完全放手诸葛亮的原因所在。

  换句话说,如果诸葛亮真的把曹操干掉了,汉室还是那个汉室吗?

  他能保证让刘备或者刘禅把位置和权力送还献帝吗?

  如果不能,这还叫匡扶汉室吗?

  刘备临终托孤时也说了,实在不行的话,丞相你就自代吧!

  那你刘备忙活了啥啊?

  曹操不能做皇帝,难道诸葛亮就能吗?

  诸葛亮也不姓刘嘛!

  姓刘的多了去了,不能说只要姓刘,就有名正言顺做皇帝的道理吧。

  只要不姓刘,谁也不行。谁想竞争这个岗位,谁就是汉贼,谁就是奸雄。

  其实,我们远不必纠结这个问题,当时的人都清楚的很。

  这就是曹丕所谓“称王篡汉”时,为何汉室忠臣不去投奔刘备的原因啦。

  因为已经没有汉室忠臣啦,能称得上汉室忠臣的孔融,荀彧等都死啦。

  之所以说都死啦,是因为曹丕称王篡汉时没有人为汉室殉节,装装样子的都没有。

  或许我孤陋寡闻,有看到的朋友,告诉我一声,咱们一起劝劝他去!

  归根结底一句话,无论是名还是利,在面对选择时都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都是经久考验的老司机,遇到弯道都会打方向的。

  再傻的司机,都不会一条道跑到黑啊。

  如果曹操就把这事办了的话,或许就不会有“三国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混乱局面啦。

  这个我们就不必异想天开啦,否则米国人也不干哦!

  但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肯定会有人认为刘备仁义,对汉室忠贞不二。事实上,刘备并没有那么高尚,他的所谓"复兴汉室″不过是一个政治口号而已。刘备在这个政治口号的掩盖下,无时不在拨打自己的算盘,无时不在经营自己的事业,他哪会去管什么汉室江山。所以,对汉献帝来说,刘备比曹操好不到哪里去,刘备比曹丕好不到哪里去。

  随着汉室江山的日益分崩,汉室忠臣也越来越看清了刘备的本质和野心。正因为这样,汉室忠臣在曹丕称王取代献帝后,他们没有去投奔刘备。因为他们心里明白,投奔他不但救不了汉室江山,还会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另外,即使汉室忠臣去投奔刘备,刘备也不会接纳。因为刘备已经背了一个复兴汉室的政治包袱,防碍他实现政治抱负,如果他还接纳那些汉室忠臣,让他们每天在自己的耳边絮叨,那就更麻烦了。所以,刘备是不会自找麻烦接纳那些汉室忠臣的。

  (图片源于网络)

  既然称帝,就有称帝的权势威力,多少反对的能人,也都死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些鼠辈,怕死鬼。如有反对者,再杀几个,地的胃口大,又有何不可呢?有句明言,识時务者为俊杰。大势已去,都不傻,谁也不跟活着有仇,就顺理成章啦。

  问题是:刘备就代表着大汉吗?

  显然不是。

  刘备在汉献帝活着的时候,蜀汉群臣就上表朝廷,奏请封刘备为”汉中王“,拜大司马,以汉中郡、巴郡、蜀郡、广汉郡、犍为郡为封地,当时的汉献帝答应了吗?显然没有,那刘备这一自封为王的行为是不是谋逆呢?

  自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来,不论是同姓,还是异姓,极难封王,除非是当朝皇帝的直系亲属,而异姓王已经是没有了,更别说刘备拿着那么大一块大汉的土地作为自已的封国,而没有得到当朝皇帝的许可。

  自汉武以来,第一个异姓王是曹操,而刘备虽姓刘,却与异姓相差不多,曹操还没有称帝,就已经留下千古骂名,而刘备呢?刘备的自封为王,无疑让天下人过早的知道了刘备的野心,已经让忠于大汉的子民寒心。

  曹丕纂汉后,汉献帝退位,理论上大汉天下已经不存在了,这个时候,忠于大汉的人有几种下场:

  1、像荀彧那样郁郁而终;

  2、像吉本那样起来造反;

  3、像无数顺应潮流的人一样改变信仰投靠曹魏;

  却基本上没有人去投靠刘备,为什么?

  因为天下人都觉得刘备并不代表汉室,汉献帝才是代表着大汉,曹丕纂位,汉献帝并没有死,刘备却称帝了,虽然刘备称帝的借口是汉献帝已经去世,但魏国的臣民却是知道汉献帝并没有死,只是被曹丕看管起来而已。

  汉献帝没有死,那么刘备称帝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纂位。你让忠于大汉的人,去投靠一个纂位的刘备,这不是搞笑吗?

  从法理上来说,汉献帝是禅让帝位给曹丕的,那么曹丕的”魏“就代替了汉献帝的”汉“,这些忠于大汉的臣子,理应应该忠于”魏“,因为这是合理合法的。

  严格意义上说,刘备是纂位,虽然从后世的眼光来看,刘备仍然建立了国号是”汉“,并且在成都供奉着两汉几十位皇帝的牌位和祖庙,但刘备始终没有统一天下,还于旧都,却只能偏安一隅,终究只能算一个割据政权了,而且是最早灭亡的政权。

  苍茫大地认为原因如下:

  一、官员的取舍要顾忌到整个家族的安危。

  官员一旦选择脱离曹丕领导,不仅自身有性命之忧,家族也有灭绝危险。

  二、曹丕做魏王之后,朝廷中曹氏的反对派已清洗得差不多啦!绝大多数都是曹氏心腹旧臣。

  董承、伏完、马腾等均被曹操灭了,朝臣是曹氏叛变团伙,没多少人想背叛啊!而且曹丕新上位,对群臣的赏赐大大地,幸福生活甜蜜蜜,谁反呀!

  三、刘备这个帝胄牌子不够硬。

  刘备继汉统没有法理上的合法性。汉献帝在曹丕称帝前也是天下名义上的共主,只不过有职无权,被架空而已。

  四、曹丕通过逼献帝禅位登基,手段虽有些卑鄙,但程序合法,他这个帝位含金量还是很高的。

  五、朝中实在有忠于汉室之人,完全可以到汉献帝的山阳公封国做臣子。

  曹丕对献帝还算客气,封他公爵,有封国,在封国可以用天子排场,对曹丕不称臣。大臣们若忠于汉室,可到献帝封国称臣尽忠,相信只要人数不多,曹丕定会听之任之,无性命之忧。刘备作为汉室大统的继承者成色不足,有注水猪肉之嫌啊!

  其实,不必过多指责曹操、曹丕、刘备、孙权,皇位对他们的诱惑太大,所谓“别怪叔子不是人,只怪嫂子太迷人!"刘备假子刘封,嫡子刘禅,封禅什么意思,各位看官心知肚明!说白了,即便献帝投蜀找刘备,可能命运更惨,甚至连当公爵的机会都没有,直接会被刘备玩消失!刘姓皇族中人也不都是忠臣孝子呀!

  我是千古,我来回答,请君为我倾耳听!

  第一个理由:

  以“士族”为代表的汉室忠臣已经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九品中正制的全面执行。

  曹操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多次颁布“唯才是举令”,但他又须要依靠地方名士来稳定地方政权。

  所以他分两手操作,一手提拔庶族有才之士,一手压制豪族名门的浮华风气。

  “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结果当然是人恨鬼厌,两方势力上演了一幕幕相爱相杀的剧情!

  老匹夫最终还是走了,权力交班的时候还顺势带走了士族的两大巨头——荀彧和崔琰,士族集团也终于由媳妇熬成了老婆婆。

  黄初元年(220年)二月,陈群献上他呕心呖血才制定而成的“九品官人法”。

  (陈群献九品中正制)

  不同于老曹“决于胸臆”、“各引其类”的人才提拔方式,九品中正制评定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而家世是最不能忽略的。

  曹丕继位为魏王,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做好改朝换代的工作,经过这种方式的妥协,他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这个时候,士族如果不赶紧利用“九品中正制”来扩展势力,反而跑了,那真是脑袋秀逗了!

  第二个理由:

  刘备真不是投资的好客户 俗话说,年少爱刘备,年老爱曹操。

  看不懂刘备的人,为他伤神为他哭。

  看得懂刘备的人,基本都明白这个“大耳朵”,邀“仁义”之名,行“抢掠”之实。因为资本太少,基本投靠他的人,无不被他抢尽了资源。

  投靠袁绍的时候,抢了一个师;娶了甘夫人,被老曹打败的时候,也不管甘夫人丢了没,转身取了一个富豪之女,糜夫人,因为糜氏有钱啊;投靠陶谦的时候,搞出了一个三让徐州的戏码,对不起,徐州是他的了;刘表对他防之又防,还是给他夺了荆州;去帮刘璋防备张鲁,又夺了益州。

  (刘备)

  夺得益州之后,为了稳住成都政局,娶了吴懿之妹为皇后,糜夫人失宠,糜芳看不到未来,干脆投降了东吴。

  有了刘阿斗之后,刘封也该除掉了。

  此中种种,让汉中张鲁惊呼,“宁为曹公座下奴,不为刘备座上宾也!”,最起码曹公家大业大,吃相不会那么难看。

  所有一切资源,都化为争霸天下的资本,连老百姓都不放过。

  刘备在新野当官的时候,曹操打了过来,他劝十万百姓跟他走,结果被曹军追上,死伤惨重。

  部下劝他放弃百姓,轻装逃离,他说了一句“夫以争天下,必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资本。

  打仗嘛,无非就是兵多将广、钱粮充足、炮灰到位,能理解! 刘备不能风投,曹丕也不是一个好皇帝。

  曹操在世的时候就说过,“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就是因为处理不好与士族的关系。

  曹丕强行上位,拿了一块金砖去换了一个猪尿泡。 到底是做曹魏集团的主人好,还是去做一个皇位的奴隶好?

  到底是做自己的主人好,还是做别人的奴隶好?这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公元220年魏王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魏王,当年曹丕篡夺汉献帝的皇位,建立曹魏政权。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即使此时曹魏还有汉室的忠臣,因为刘备远在四川,因为蜀道难行,这些汉室忠臣也很难突破曹魏军队的重重封锁投奔刘备。

  更重要的是经过东汉末年的长期战乱,汉室的忠臣被十常侍为首的宦官及董卓、李傕、郭汜、曹操等军阀大批屠杀已经所剩无几。

  尤其公元196年汉献帝来到许昌投奔曹操以后,曹操就对汉室忠臣进行多次屠杀。

  曹操第一次对汉室忠臣的大屠杀就是在公元196年,汉献帝刚刚投奔曹操,曹操就把汉献帝身边的卫兵侍从等全部换成自己的党羽亲戚,议郎赵彦等很多汉室忠臣只是尝为汉献帝提了有关时局的建议,就被曹操屠杀。

  根据《后汉书皇后纪第十》记载

  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

  虽然史书没有记载曹操屠杀汉室忠臣的具体数量,但“其余内外,多见诛戮。”八个字证明曹操屠杀大批汉室忠臣。

  曹操第二次对汉室忠臣的大屠杀是在公元200年,汉献帝嫔妃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领受汉献帝衣带诏,联合刘备、种辑、吴子兰、王子服、吴硕等汉室忠臣密谋诛杀曹操。

  公元200年2月,董承等人诛杀曹操的图谋泄露,董承、种辑、吴子兰、王子服、吴硕等汉室忠臣及怀孕五个月的董贵人全部被曹操屠杀而且灭三族。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正是董承秘召曹操勤王,没想到是引狼入室。

  曹操第三次对汉室忠臣的大屠杀是在公元218年。

  公元218年正月,侍中耿纪与太医令吉本、司直韦晃、金祎等起兵密谋诛杀曹操,控制汉献帝,南援刘备。趁夜攻打在许都(今河南许昌)的丞相长史王必,焚烧大门,并射中王必肩膀,最终起义被曹操集团镇压,耿纪与吉本、韦晃、金祎等汉室忠臣全部遇害而且灭三族。

  不仅如此,因为曹操的亲信王必伤重而死,勃然大怒,把东汉朝廷的文武百官全部招到邺城,曹操命令参加救火的大臣站在左边,没有救火者的大臣站在右边。众大臣以为救火者必无罪都站在左边,结果被曹操全部屠杀。

  根据《山阳公载记》记载:王闻王必死,盛怒,召汉百官诣邺,令救火者左,不救火者右。众人以为救火者必无罪,皆附左;王以为不救火者非助乱,救火者实贼也,皆杀之。

  除了以上曹操对汉室忠臣的三次大屠杀,曹操还杀害孔融全家、伏皇后家族等汉室忠臣,连曹操的头号谋士荀彧因为反对曹操加九锡篡汉而被逼自杀。

  另外,公元220年御史大夫郗虑与汉献帝密谋诛杀曹操,事泄遇害,而曹操死于公元220年3月,耐人寻味。

  由此可见,到了曹操死后,曹丕篡夺东汉政权的时候,汉室忠臣早已经被曹操屠杀殆尽,剩下的东汉朝廷大臣将领基本上都是曹操曹丕父子的死党,比如华歆、王朗等,这些人绝对不可能去投奔刘备。

  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没有汉室忠臣投奔刘备集团,比如公元218年十月,河南南阳地区官吏和百姓不堪徭役之苦,在宛城守将侯音、卫开的带领下举事,准备联合刘备集团荆州守将关羽里应外合反叛曹魏集团 ,乱箭射死郡功曹应余,擒拿郡太守东里衮,最终被曹仁镇压。

  比如公元219年十月,刘备集团大将关羽水淹七军,逼降曹魏集团主将于禁,斩杀副将庞德,威震华夏,甚至连曹魏集团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投奔关羽。由此可见,并不是汉室忠臣不想投奔刘备,而是因为没有条件投奔刘备,如果关羽北伐不是被曹操集团勾结孙权集团扼杀,投奔刘备集团的汉室忠臣应该还有很多,归根到底还是实力决定一切,随着关羽大意失荆州以及刘备集团夷陵之战被孙权集团打得惨败,汉室忠臣投奔刘备集团恢复汉室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东汉末年,经过董卓乱政后,也加速了东汉王朝灭亡的步伐,同时那个时候的东汉也已经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为丞相掌握大权,他以天子之名征讨四方。经过曹操多年的努力,消灭很多各地诸侯割据势力,也基本平定了北方。

  曹操之后因功大而为魏公,之后又晋位魏王。后来曹操去世后,曹丕继魏王位,之后朝中大臣多数依附于曹魏,没多久曹丕就篡汉建魏登基为帝,东汉也在那时灭亡。

  为什么曹丕登基为帝时,汉朝众臣不转投刘备呢?

  首先,从曹操到曹丕这段时间,东汉朝廷已经完全被曹氏控制,大臣们也多数依附于曹氏,就算有对大汉忠心的,但地位也是人微言轻而起到的作用不大。

  曹操因带兵对外征讨,不仅打了胜仗有功,得到了一定的人心,同时他在带兵的时候,手下又有一大批追随他的心腹之人。再则在朝中也都依附于曹氏。因此在曹丕继魏王后,很多大臣就帮着曹丕逼汉献帝让位。

  汉朝众臣既然帮助曹丕,又何必在投降他人呢!

  其次,当时在朝中对汉朝还忠心的大臣,基本上都被打压,同时那时东汉本身就已经名存实亡,又哪来的汉朝之臣。当然朝堂之上,虽然明为汉臣,但其实却是忠于曹氏。

  最后,当时刘备虽然拥有蜀地和孙权、曹魏有鼎足之势,也是大汉宗亲,但他毕竟不在京城,这时的刘备又岂能会甘局人下,汉朝大臣就算投向刘备,也难保刘备会拥护汉献帝。

  还有就是曹丕虽然是篡汉登基,但他走的形式却是禅位所得,这也就是说他的帝位在形式上是正统的。曹丕以这样的方式为帝,这时大汉的一切已经都归曹魏所有,其中就包括汉臣。

  当时在形式上曹氏登基大势所趋,汉臣又何必去投他处。同时整个朝堂都是曹魏之人,曹魏之人又有谁会投向刘备呢。

  曹丕在继承曹操的魏王之位后,很快就进行了逼汉献帝禅让的行动。汉献帝被迫将汉室江山禅让给曹丕,曹丕建立了魏朝。不久之后,刘备在蜀中登基,重建了汉朝,史称季汉。但是,在刘备重建汉朝后,却不见那些仍然效忠汉室的人员去投奔刘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刘备重建了汉室江山,登基当了皇帝,但这并不能证明他就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刘备的出身十分可疑,虽然他出身平民,却自称皇叔,中山靖王之后,但是这么年代久远的事情早就无从考证。而且刘备自幼便有野心,自言长大后要乘坐羽葆盖车,怀有独霸天下的野心。这一切都让那些世家大族对他心生警惕。

  刘备乘黄巾之乱起兵,在战火中逐渐建立自己的势力。从某一方面来说,他也是争夺天下的军事势力之一。虽然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可是那只是他的政治口号而已。我们并没有看到他有着匡扶汉室的实际行动。他对流浪关东的汉献帝不闻不问,只管进行着自己的征伐。甚至为了扩张势力,不惜图谋自己宗族刘表、刘璋的基业。

  在他夺取益州、汉中后,就急于自立为汉中王。对于那些敢于劝阻自己的臣子,他不惜采取高压政策,用杀鸡儆猴的方式进行镇压。这使得很多本来想要投奔他的人,都望而却步。大家都看穿了刘备的真面目,为了争夺天下,他根本就不择手段。至于他说的匡扶汉室,只不过是他自己建立的汉室,而非汉献帝的汉室。

  在汉献帝的汉朝灭亡后,面对臣下劝进的时候,刘备反而退缩了。这是因为如果他真的登基当了皇帝,就表示他和曹丕的魏朝变成了死敌。在当时与东吴进入战争状态的情况下,刘备并不想同时面对曹丕的压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做事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至于所谓的大义只不过是他利用的手段而已。

  因此,忠于汉献帝汉室的人们,并不承认刘备建立的汉朝的权威。在汉献帝的汉朝灭亡后,他们也不会去投奔刘备,来支持一个他们不认为正统的政权。既然刘备和曹丕都是一丘之貉,那么何必再去参与到他们的斗争去呢?

  在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过,如果世上缺少了自己,不知道有多数人称王称帝。其实,天下经过汉朝长时间的统治,早就失去了活力。尤其是在汉末的腐朽统治中,统治集团的倒行逆施已经让百姓深恶痛绝。当时的吏民都希望改朝换代,进行时代的变革,这也是黄巾起义爆发的根源。

  其实早在东汉建立的时候,那句谶语“代汉者当塗高也”就流行开来,一直流传到了汉末。在汉朝失去对天下的控制力后,很多当时的人士都看到了汉朝衰亡的命运。袁绍、袁术、曹操的手下都利用这句谶语,劝他们代汉。甚至远在江东的东吴谋士鲁肃都对孙权说,汉室不可复兴。可见汉朝即将灭亡的信念,已经深入各界人士之心。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经为刘备描绘北伐的场景,说百姓会箪食壶浆的迎接刘备的北伐军队,汉室也会很快复兴。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在诸葛亮的北伐中,这种情况很少看到。正是因为失去了民心的支持,使得汉室的灭亡变得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重建的汉朝就更没有多少吸引力了。

  三、对汉室忠诚的人士早就所剩无几。

  汉朝已经存在了数百年之久,当然还存在着相当多的支持者。但是在魏朝建立的过程中,这些人都遭到了残酷的镇压。当曹丕篡汉时,这些汉室忠臣已经所剩无几了。

  在曹操起兵的时候,也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他把汉献帝奉迎到许都,奉天子以讨不臣,得到了大义的名分。这使得他在日后的征战中,获得了很大的好处。但是当他的势力强大后,一切就都发生了变化。

  曹操为了保住他的权势,也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一步步走上了篡汉的道路。为了给自己加九锡、晋位国公,他不惜逼死了自己最得力的手下荀彧。在以后的日子里,他还同样逼死了荀攸。这些为曹操立下过卓越功勋的人,都不能逃脱曹操的魔掌,更不要说其他的普通人了。

  为了让汉室江山落入曹氏的手中,曹操多次不分青红皂白地进行杀戮。比如在吉本、耿纪、韦晃等人的叛乱中,曹操不但将这些人杀死,还将那天救火的人也都杀死。理由竟然是不救火的是没参加叛乱的,而参加救火的都是造反的人。经过无数次这样的屠杀,那些汉室忠臣自然都难逃一死,能够生存下来的属于凤毛麟角,只能苟且偷生。

  在魏蜀吴三国中,刘备的势力最小。他控制的土地和人口,都无法和其他两国相提并论。在曹丕建立魏朝的时候,刘备的处境最为孤立。他正因为荆州之战和孙权反目为仇,还和篡汉的曹丕势不两立。

  这使得刘备统治下的蜀汉处于被孤立、包围的态势。在刘备统治区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包围圈。与曹魏相连的地区,全部是群山环抱。想要突破这道包围圈进入蜀中,简直比登天还难。因此,曹魏国中的汉室忠臣根本没有多少可能去投奔刘备。

  直到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这个包围圈才被打开一个缺口。在诸葛亮发动的第一次北伐时,关陇一带大为震动。其中的安定、南安、天水三郡都不约而同地投降了诸葛亮,使得曹魏的官吏降得降、逃的逃。诸葛亮和刘备预料的百姓箪食壶浆欢迎汉军的情景出现了。

  但是让人惋惜的是,这种情况只是昙花一现。随着街亭之战的失败,诸葛亮被迫撤回蜀中。留在当地的汉朝支持者们,立刻遭到了魏军的清洗屠杀。这使得诸葛亮后来的北伐,失去了当地的支持者。这主要是因为双方实力相差过于悬殊造成的,如果刘备的势力能够更大一些,那么魏吴无法对他的控制区进行封锁,还是会有人去投奔刘备的。

  曹丕篡汉后,刘备重建了蜀汉政权。但是,那些忠于汉室的忠臣,并没有大举去投奔刘备。这主要的由于当时天下的形势已经改变,汉朝已经失去了民心,大家都希望改朝换代,进行变革。再加上刘备在创建事业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他的野心,并不承认汉献帝的汉朝。这让忠于汉献帝的人们也不认可刘备,想要投奔他的人们也望而却步。

  在曹操父子建立魏朝的过程中,他们也有意识地对那些忠于汉室的人进行清洗。在他们的血腥镇压下,那些人九死一生,所剩无几。再加上刘备的势力过于薄弱,被魏吴两国紧密包围。想要突破这个包围圈去投奔刘备,真比登天还难。因此,在刘备创建蜀汉后,就没有多少人去投奔他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五金工具_五金配件_五金建材_机械设备-五金网 > 曹丕称王篡位,为何汉室忠臣不去投奔刘备?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