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宝网络

假如中国“天眼”遇上大暴雨,到底会不会被装满,又该如何排水?天眼如果下雨怎么办

  

假如中国“天眼”遇上大暴雨,到底会不会被装满,又该如何排水?天眼如果下雨怎么办

  

假如中国“天眼”遇上大暴雨,到底会不会被装满,又该如何排水?天眼如果下雨怎么办

  假如中国“天眼”遇上大暴雨,到底会不会被装满,又该如何排水?

  先说答案:不会,因为这是一个常识。随便用脚趾头想一想:中国天眼建设国家投入巨资,公开报道是6.67亿元人民币,实际上包括附属工程肯定远远不止这个数。这样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动迁移民了老百姓1410户共计6633位,那是多大的代价啊。如果这个好不容易建成的创世之最科学工程,随便就被淹没了,岂不成了儿戏?

  但这个“天眼”为什么不怕暴雨呢?这就需要资料来细细说明了,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讨论。

  中国天眼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昵称,英文全称为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位置坐落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属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说到天眼,不得不提一个人名字,这个人就是南仁东,中国本土天文学家,中国天眼的构想就是他于1994年提出来的,此后他的一生就与天眼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了。天眼的立项、选址、建设历时22年,于2022年9月25日落成启用,经过3年多的试运行,于2022年1月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中国天眼工程主要结构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系统等部分组成,其中最有名也是最直观的就是那个500米口径“大锅”。这个“大锅”面积达到25万m^2,围着边框转一圈有1570m。

  这个“大锅”就是这个射电望远镜的反射面,由4450块小的反射面拼接而成,但这种拼接不是紧密无缝的,而是每一块之间都留有隙缝。而且每一块面板本身也不是远处看到的那么光滑平整密闭,这个面板融合了科学家精心研制的多项高科技,面板表面带有很多小孔,这样整个天眼就是一个大筛子,不管多大的雨水都无法在“大锅”中积存下来,也就是想积水也积不了(上图)。

  我们看到一些城市,遇到暴雨就泛滥成灾,汽车泡在马路上,涵洞水深数米,曾经发生过多起人车被淹的伤亡事故。那么“大锅”会不会被暴雨淹没呢?一旦遇到百年不遇大暴雨,会不会地面下水透不及,而淹没“大锅”,太阳一烤,就变成了蒸锅呢?这是很多人担心的问题(上图)。

  放心好了,这一点在选址时早就考虑到了,就是千年暴雨也无法淹没那个地方。当时,为了选择一个合适地址建造“天眼”,科技人员足足花了13年时间,最终确定在贵州。为什么在这个偏远的山区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排水。

  这里是中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何谓喀斯特地貌?就是这种地区地壳主要是由碳酸钙组成的石灰岩,这种岩石受到水的侵蚀会产生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长期作用下,岩石地壳中就会出现很多溶洞,形成岩溶地貌,就是所谓噶斯特地貌。下雨时,雨水就会顺着喀斯特岩石流入到地下溶洞里。

  我们可以看一下上面图片,整个中国天眼坐落在山顶的窝窝里,海拔高度达到1082.51米,要走长长的盘山公里才能够上去呢。因此再大的水也无法淹没它,即便南极冰川全部融化,海平面上升66米,对它也毫无影响。当然我这里只是说雨水,如果真的南极冰川全部融化,人类都要灭绝了,留下这个天眼给谁用呢?

  很多人以为,中国天眼建造的目的是寻找“外星人”。“外星人”只是大家喜欢用的俗称,实际上准确的说法是“地外文明”。人类穷尽了一切科学手段,已经寻找地外文明百余年,迄今一无所获,中国天眼能够找到吗?谁也不知道。所谓的找,就是时刻接受监听地外文明发来的信息,实际上就是被动的“窃听”。

  中国天眼总工艺师纠正了人们的这种认识,他指出,中国天眼的科学目标中,确实也包括寻找地外文明,但这并不是排在首位的目标,排在最前列的目标是寻找脉冲星。所谓脉冲星就是快速自转的中子星,当其严格周期性脉冲信号扫过地球时,被人类捕捉,就是脉冲星。对脉冲星的观测不但具有重要的物理学天文学研究意义,且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时间尺度、宇宙天体测量和深空自主导航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中国天眼的优势是: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单口径的射电望远镜,也是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灵敏度和综合性能达到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的10倍,是美国Arecibo 300米望远镜,也就是世界著名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2.25倍(上图)。阿雷西博望远镜由美国科学基金会与康奈尔大学管理,曾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对地外文明发出了人类第一封问候信。

  中国天眼的建成和使用,还将吸引国内和世界一流科学家前来进行前沿科学课题研究,成为世界天文学术的交流中心,对中国天文事业发展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中国天眼运行三年多,并没有发现任何地外文明的蛛丝马迹,但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其他成就。其中最大成就是截止到2022年3月,发现了并认证了脉冲星114颗,超过同期欧美多个脉冲星搜索团队发现数量的总和。现在中国天眼捕捉脉冲星测量精度从120纳秒提高到30纳秒,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子星脉冲信号只要扫过地球1亿分之3秒,就能被中国天眼捕捉到。由此中国天眼成为国际上最精确的脉冲星计时阵。

  除此之外,比较有价值的发现有:2022年5月,首次发现新快速射电暴;2022年7月,首次探测到河外星系原初气体成分,成功探测到3个星系的中性氢发射线。这些都对天文物理学和宇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围绕着中国天眼,科学界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80篇,EI收录76篇。获得第一专利权人的授权专利69项,其中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

  总之,中国天眼今年刚正式验收,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已经成绩斐然。中国天眼的发现和研究还在继续,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发现,“外星人”最终会不会在天眼的火眼金睛中现形呢?拭目以待。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非常感谢您的关心,中国名开“天眼”,建设不易,想出成果,还需要天下人细心呵护才成。当年选址颇费心思,历经数年,才决定把它设在贵州的一处大山中,为避开电磁信号,也有防水等诸多考虑。从平面上看,它像一口光滑封闭的大锅,其实浑身如筛,布满孔道,就连周围的给排水工程也做得甚为仔细,整个工程是个大系统,把能想到的一切,都想到了。在贵州中南的黔南自治洲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有一个天然的大洼坑,因属于喀斯特地貌,溶洞,裂隙密布其中,岩石亦有上佳的透水性,这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处大窝凼,方便建设,方便排水,位置选得堪谓极尽周详,找了上千处洼地,仅为选址共用了长达12年时光,才选中此处,可是,虑来思去,百密也难免一疏,科学家想不到的是,迎来了不尽的旅游团体。作为世界第一大射电望远镜,任谁都想看一眼,平塘县顿时热闹起来,克度镇大为繁荣,满足了人们瞄一眼的愿望,也给“天眼”带来不少苦恼,这里,越安静越好,最好无人打扰。让我们一睹“天眼”故事吧,说说科学的寂寞。

  ●总师是个急性人。在东京参加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会开了一天,人们早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即将进入知天命之年的的他,为白天的会议,却怎么也睡不着,香烟抽了一根又一根,进入凌晨时分,再也按捺不住,敲开了会议中方带队人的房门,没等坐下喝口水,直道,“咱们也建一个吧?”望着他急切的悠悠的报国眼神,还能好说什么呢?报上去项目审批下来,时间就到了1994年,他被任为总师,开始选址,这里面的事实在太多太多,故事也很精彩,总之我们的“天眼”总师南仁东,是个东北人,有故事的东北人,为了我们的大射电,十年艰苦倍寻常,极尽艰辛。与当地居民在发生利益冲突的地方,他总能认真仔细地听完,寻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与他打过交道的当地人,都说,他是一个和蔼可亲,没有一点架子,挺朴素的一个人。2022年“天眼”建成,他于次年就去世,一生干完了一件大事,死而无憾,可以瞑目矣。

  ●霍金的遗愿。中国“天眼”建成,收到神秘信号,不久,霍金去世,生前遗愿三条,其中之一,木有事,不要与外星人说话。应该说他的警告不是没有道理,依年轻的地球而言,我们是斗不过外星人的,如果外星人真的存在。中国天眼联着世界,动静越来越大,建成二年来,已发现了50多颗脉冲星,成果甚大,南先生生前于2006年,就曾担任国际天文学会射电专业委员会的主席,应该说标志着我国在国际射电领域的地位。怎么搞,先生知道,架起这样一口大锅,国家投资6.67亿,建成后,在月球上打手机也能被发现,能收到137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不是件小事。围着它走一圈,步行的话需要40分钟,它有100个篮球场大小,面积达到了25万平米,这真是细思极恐。即便如此,国际上更大的一座天眼,将在十年后建成,如果我们不加紧工作,将自己已取得的成果扩大,亦将无法面对南仁东先生。

  ●招不到人。《科技日报》日前报道,年薪10万,找不到为它服务的科技人才,与旅游热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反差,深深刺痛了国人的心。报效国家天文事业,不能急功近利,需要用生命来践行一生誓言,南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为建设我们的大FAST鞠躬尽瘁,生前有语,要想进入广袤的宇宙,必须甘于平庸,不只一辈人,或几十辈人的时光,方得亲近它的神秘和绚丽。先生是这样的人,把一个极尽完美的大FAST留给了后世,死后倍极哀荣,荣誉接踵而来,国际上将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而名之,中国科学家给他塑起一座高大的雕像,被表彰为“时代楷模”,媒体呼为中国天眼之父,得到了世人更多的尊重,而他一生默默无名,为天眼建设洒尽了热血,国家正需要这样的人,为国从不计任何名利的人。

  谢邀,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天眼是指我国在贵州平塘建立的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的直径达到500米。

  就是下图这样500米的一口大锅的样子,很多人就担心,万一下了大雨,天眼是不是会存满水,是不是可以当个大火锅来煮点什么?

  这个想法不错,但是天眼这口大锅是有漏眼的,存不下水的,做不了火锅。说正经的,天眼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排水的问题,从下面的侧视图就能看出,天眼是通过主索搭建,由4000多块铝制的反射面板构成了大锅的形状。

  其中每块反射面板也都是镂空的网眼结构,这些孔洞结构足以将雨水排开,防止这口大锅内存水,对天眼的结构造成破坏。

  其次,天眼的主要框架就是建立在天然山体中间的坑塘之中,大大减少了天眼主题建设的施工量,选址处下面是喀斯特地形,易于排水,再加上人工修建的各种排水设施,会快速的把天眼上收集下的雨水排空。

  吃不了这么大的火锅,是不是很遗憾,还是让天眼安静的巡天,发现中子星和外星文明信号吧。另外,当天眼完成服役任务之后,用来当个大号烧烤架也差不多。

  假如中国“天眼”遇上大暴雨,到底会不会被装满,又该如何排水?

  中国“天眼”是2022年开始正式建设的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其口径达到500米级别,其借助天然的溶岩坑为“底座”,就像一口巨大的“锅”镶嵌在山地之中。在近期上映的《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电影中,有一个桥段,当地的村民以“天眼”为原型,开发出了“天眼酸汤鱼”这道美食来吸引游客,当然这只是一种艺术的夸张和情节的渲染,不过对于这种尺寸级别和外形的天文观测设施来说,有一些人还是搞不清楚它的主要结构,以至于有这样的疑问,那就是如果遇到大暴雨,“天眼”是否会像“锅或者盆”那样被水装满?

  从2022年开始建造,到2022年年初通过验收,仅正式建造就花费了近4年的时间,如果加上前期研究和论证,前前后后差不多要有15年左右的时间,投入设施建造的经费达到了近7亿元。由于“天眼”面积巨大,需要占用大量的山地,有6000多位当地村民被迫迁居。我们下这么大的决心、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建成的这个先进天文观测设施,假如很容易被暴雨所淹没,那么岂不是成为一场儿戏。

  从中国“天眼”的结构来看,主要测量与控制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主动反射面系统等部分构成,从外部来看,直接映入眼帘的就是它的主动反射面系统,也就是俗称的“大锅”。这个“大锅”直径500米,其有效接收信号面积达到3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和世界上其它大口径的天文望远镜一样,虽然口径巨大,但是其球面并非是完整的一块材料。

  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天眼”的接收球面,共由4450块小的接收球面拼接而成,各个小型的接收球面采用索网结构,也就是短程网络划分的方式,主索之间会由相应的节点断开,这也意味着每块球面之间会有一定的缝隙。同时每块球面之上,还会分布着若干小孔,这样无论是降雨,还是从空中飘落的细小灰尘,都会通过缝隙和小孔落下去,而不会在“大锅”内部积聚下来。由于缝隙和小孔尺寸较小,我们在视频和图片中根本发现不了,只有近距离观看才能发现。

  中国“天眼”在运行过程中,人们还会定期对“大锅”内部进行检测和维护,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确保小球面之间的缝隙以及上面的小孔保持畅通,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泥沙的淤积和水分的聚集。在“天眼”的下部,对于渗落的水分和灰尘颗粒,一部分直接渗落到地面,对于中心区域,下部还有专门的收集系统,渗落的物质会沿着管线输送出去再进行排放。

  如果这里下特大暴雨,一方面由于这里的地势较高,海拔在1000米以上,要比周围其它地区平均高度高出不少,因此降雨顺着地势顺流而下,根本不会在此处汇集和积聚。另一方面,“天眼”所在地区为贵州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这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在长期的水流侵蚀之下,岩层中的碳酸氢钠不断发生溶解,从而造成了大量的岩溶地貌景观,地表和地下溶洞密布,即使遇到特大暴雨,雨水也会顺着溶洞以及被水流侵蚀过的通道,或汇流入地表水体,或与地下水相接,输出能力绝对很强,也不会发生降雨的积存问题。

  中国“天眼”作为世界上口径最大、接收能力最强、技术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启用之后,在宇宙中氢元素监测、寻找脉冲星、搜索外星讯号、天体测量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在寻找脉冲星一项上,从2022年至今,已经搜索到100多颗脉冲星。

  中国“天眼”刚建成没多久就获得了诸多重要观测和研究成果,世界上其它大型地面天文望远镜望尘莫及,已然成为世界天文领域重要的观测、研究和交流中心,今后势必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虽然天眼看起来像一口大锅,但是它真的盛不了水,看看以下都是网友大神们的S操作,用天眼炖个鱼、做一份麻小、不然就是吃火锅,作为吃货来讲还是很下饭的。但是天眼是真的不能盛水,即使下大雨也是不会积水的。

  我们可以看一下天眼的细节结构,从细处看全部都是小孔,根本不会积水的。天眼从提出到建好应用都超过20年了,包括天眼的选址都非常谨慎的,应对各种天气也是充分考虑设计研究的,专家如果在这种小问题上出错那就有点可笑了。像我们这样的小白都担心下雨千万不要把天眼灌满水,专家就更需要考虑了。

  天眼的全称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简称FAST,和普通的天文望远镜相比更类似于人类的“耳朵”,主要接收的是肉眼看不见的射电信号,而例如哈伯太空望远镜主要是接受可见光的,就像是我们的眼睛。

  天眼的五大科学目标如下:1.寻找中性氢,研究宇宙大尺度结构;2.观测发现脉冲星,为以后星际通信做准备;3.获得天体超精细结构;4.探测星际分子; 5.探寻地外文明。到今年的9月份为止我过天眼已经发现了13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93颗被确认为人类首次新发现的脉冲星。

  前边说到了天眼的细部结构是有小孔存在的不会积水,同时雨水漏到天眼基础底座上会汇入无压排水隧道,这些隧道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甚至还有各种泄洪通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天眼就是想一个大筛子,不会灌满水的。并且天眼的选址也经过慎重考虑,这个地方雨水量很小。

  感谢提问,说起中国天眼(简称为“FAST”),不得不令人称赞,就在刚刚过去的庆祝建国70周年大会上,中国天眼FAST、C919国产大飞机、复兴号动车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天宫、北斗等代表我国自主创新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模型还被安排进了第19号“创新驱动”方阵里,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我们都知道,中国天眼的全称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这是什么概念呢?圆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没有忘记的可以简单的计算出,中国天眼FAST的圆周长和圆面积分别为2.3.14*250=1570米、3.14.250*250=196250平方米,而且中国天眼实际上是呈一个凹面造型,就如同一口巨大的锅一样,故而实际接收面积还要大,据官宣的数字是25万平方米,足足是标准足球场的30倍。

  中国天眼是我国天文学家、“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南仁东(2022年9月15日去世)于25年前提出构想,并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主导耗资约7亿、耗时22年建设完成的。这口大锅主要由主动反射面系统(4450块反射面板组成)、馈源支撑系统(仅馈源舱就重达30吨)、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个大的部分构成。

  尽管中国天眼是世界上单口径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比美国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的综合实力还要强10倍,但将射电望远镜当作是雷达似乎更容易理解一些,毕竟相比之下雷达要见得多一些。

  对于雷达想必大家都不会太陌生吧,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电视上都见得比较多,实际上构成雷达接收面的都是由许多的小模块或者天线组成,基本上没有哪一种雷达与以前农村普遍存在的电视锅一样是由一个完整的铝板组成的,而且即便有这样的雷达也不会出现积水的现象,因为可以自动调整角度,雨水直接被排走。

  作为我国的一项重大的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天眼不仅要考虑接收面积水的影响,还需要考虑整个科研基地的排水安全。实际上,组成天眼接收面的全部反射面板都是有许许多多呈规律分布的网眼,这些网眼的设计不仅不会使这口大锅积水成“养鱼池”,而且还有利于减轻大风、强对流等恶劣天气现象的不利影响。

  同时,将科研基地选址在我国贵州喀斯特洼坑中,除了利用岩溶盆地这种特殊的地形能够减少土方的挖掘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外,而且由于喀斯特地貌天然的溶洞、暗河遍布有利于排水,从而能够保障整个科研基地不受降雨的太大影响。

  中国天眼自2022年9月25日启用以来,截止今年8月28日,已累计发现了13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就有93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未来,它还将在绘制宇宙早起图像、引力波探测以及参与地外文明搜索等方面发挥着更为有力的作用。

  基于中国天眼强大的功能,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真的会印证霍金所说的“第一个发现外星人的,一定是中国天眼”这句话,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以上内容,欢迎点评!

  假如中国“天眼”遇上大暴雨,到底会不会被装满,又该如何排水?

  其实,最早在1994年的时候,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先生就提出修建“中国天眼”,这个工程最引人注目的并不是耗资超过六亿,而是整个修建过程耗费了22年时间。

  虽然它在2022年的时候就开始进入了调试期,但是直到2022年1月11号这天,中国天眼(全名: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才正式通过国家验收投入到正式运营中。

  中国天眼看上去很大,因为这个球面射电望远镜足足有500米宽,被誉为全世界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如果看到这个望远镜的人应该都知道,它与我们想象中的望远镜长得完全不一样,就像是一个锅口朝上的大锅接收着地外世界传来的信号。

  那这张大口锅会不会在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时被装满?它到底是怎么排水的?

  “中国天眼”不会被暴雨装满的理由至少有以下三点:

  第一,选址特殊!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天眼在贵州的大山里面,但为什么偏偏是贵州克度镇南面的大窝凼洼地?其实,在修建“中国天眼”之前有12户人家住在这里,在当地生活了好几十年的老人曾表示自己怎么也没想到这里会建造一个如此了不起的望远镜。

  这个“巨无霸”一般的射电望远镜,刚好就处在大窝凼洼地之中,溶洞、天坑、岩溶漏斗和落水洞就是这个洼地的主要构成部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洼地下方正是地下暗河的核心地段,一直被地质学家视为研究熔岩漏斗和暗河的绝佳之地。

  简单点说,中国天眼的选址并不是有山、或者山高就行,这个大窝凼洼地天生就具有良好的排水行,当地具备特殊的喀斯特地质条件,暴雨时雨水会直接渗透到地下流入地下河,而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在地表积聚后损坏中国天眼。而且,研究人员在选则修建地的时候还考虑了无线电干扰,而大窝凼同时具备了不受天气影响和周围不存在无线电的优势。

  第二,索网结构!

  虽然,当我们远看中国天眼的时候,它的确就像是一口内面平整的大口锅子,但是,中国天眼在技术上采取的时索网结构,这也是当时修建时遭遇的最大的技术难点之一。中国天眼的直径有500米,但全部是采取的间断设计和网格划分,这个工程涉及到了2225个下拉索河主索节点,以及6670根主索,仅仅是这些索网的重量就超过了1300吨。

  简单点说,当暴雨倾盆而下的时候,中国天眼这口大锅并不是密不透风,反而会呈现出“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感觉。因为,其实中国天眼布满了小孔,甚至是小窟窿,如果打个比方,它看上去就像是一个筛子一般,如果你往筛子里倒水自然积聚不起来,中国天眼的结构设计也是同样的道理,这口大锅根本聚不起来水,更别说淹没。

  第三:特有排水系统!

  试想一想,一个耗资数亿,历时长达二十多年的国家工程,怎么可能没有对极端天气做出设想?实际上,在确定中国天眼的修建地质是,研究人员不仅对当地的地形和水文等进行了仔细勘察,同时还设计了专门的排水通道。

  尽管洼地本身并不容易积水,但设计者为了保证大暴雨时排水不受到影响,于是修建了专门的排水系统。而这个排水系统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一条长达一千多米的隧道,排水隧洞有了,底部排水沟、道路边沟、环向水沟、径向水沟和消能池都有了,这样的设计结构自然也不可能让“中国天眼”因为暴雨而积水,哪怕是百年一遇的暴雨。

  总而言之,我国斥巨资打造的中国天眼,并不会因为暴雨而被淹没。并且,这个特殊的望远镜在搜索宇宙信号的时候,并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听,所以它的外观造型就和传统望远镜有很大不同。截至11月,已有240颗脉冲星被中国天眼发现,之后还将在搜寻外星人这个领域发挥重大作用,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中国“天眼”工程做为中国的骄傲工程,建成后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从最初的想法到历经多地考察,再到最后的建成启用,总耗时超20年的时间,这么庞大的前提工作可以说对“天眼”各种事件都进行了充分考虑,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想轻易就对这口“大锅”造成破坏那还怎么称得上骄傲?我们都有能力造成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技术,那我们怎么会解决不了整个系统的排水问题;

  很多人会担心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的积水问题,大多数是受其像“大锅”一样造型形成的常识错觉,如果当初建设成为倒漏斗形状,我想肯定不会有人担心会积水,那就得说下射电望远镜的根本,射电望远镜原理是用来接受电磁波的,而这种球面设计容易实现共焦点,还有一种原因是天上天体在运动,而我们想移动像口径达到500米的射电望远镜不现实,而球面可以是观测范围变大,综合考虑,只有像“大锅”形状的射电望远镜才可以达到更精准更灵敏的观测效果;

  中国“天眼”FAST的建成后迅速成为世界的焦点,而只有很少很少一部分到现场亲眼目睹了这项技术的真面目,大多数都是通过图像或者视频了解这口“大锅”,不管是图像还是视频,要想把整个项目系统拍全,当大家看到这样的一个整体,很多人感觉里面每块反射面都是紧密连接在一起,之间没有缝隙,其实板与板之间是有缝隙的,一块块反射面镜也是一个一个窟窿的钢板组成,上面根本就不会存在积水,除了这些在外形上做了排水顺畅之外,“天眼”在当初建立的时候,在天眼的结构中挖了排水隧道,这个隧道分为二部分设计,一段明挖段,一段是暗挖段,隧道总长1121米,有这样的明暗隧道沟渠排水设计,可以说完全不用担心存在积水问题,面对这样浩大的工程,越细推敲你就会越发现工程师科学家们的厉害及智慧,有时候会让人不由自主的感叹一声“厉害了,我的国”!

  中国“天眼”可以说是20世纪最伟大工程之一,从开始启用到现在已经带给我们很多惊喜,它要比之前美国Arecibo 300米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其实面对这样的伟大壮举,我们不能忘记一位“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可以说是他把“天眼”养大成人的。从自己提出想法到长达12年的多地区亲身实地考察才有“天眼”的诞生,最可惜的是在他在“天眼”建成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因病逝世,他还没有真正亲眼看到“天眼”在为人类贡献上带来的辉煌;

  中国的科学进步离不开许多默默付出的科学家工程师,我想中国做为世界大国,会越来越多的惊喜带给人类,或许下一个你期待的就会变成现实。欢迎关注,谢谢!

  所谓的“天眼”就是建在贵州平塘县的巨大的射电望远镜【如下图所示】,因为需要通过抛物面来接收宇宙中的无线电信号,所以其外形像一口巨大的锅。

  如下图所示,是一口用来煮饭炒菜的大铁锅,中国“天眼”是不是跟人们在生活里见到的大锅很相似呢?

  但是,天眼可不是真的锅。如下图所示,天眼虽然跟一口大锅很相似,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一整块没有缝儿的铁板,而是由很多个小的三角形的板材装起来的,而三角板材之间都是有缝隙的。

  另外,我们仔细看这些三角形的板材,可以看到这些板材上面有很多很小的孔,所以说在下大雨的时候,雨水都会透过这些小孔流走——雨水累积的问题肯定已经被工程师考虑到了,会有对应的排水措施来防止雨水对天眼的漫灌的。这一点你可以放心。

  当然了,如果天眼真的像一口大锅,可以装满水煮菜,那也没有那么多的食物给它做呀,所以天眼还是好好做它的射电望远镜,不要Cosplay大铁锅了【下图是网友恶搞的天眼煮饺子】。

  假如中国天眼遇到暴雨会不会被装满?如何排水?

  你以为科学家们这么弱智吗?在室外不论什么工程都首先考虑排水问题,就象盖楼一样道理,不烫防水怎么住人?

  由其在云贵地区大雨繁多把排水问题首先考虑其中当做重要的一部分来实施。

  天眼,旷世杰作举世无双,这么重大的科研伟业下暴雨成了蓄水池岂不是让世人笑掉大牙?牙医们有生意了。

  暴雨来袭天眼会自动开启排水系统万无一失,天眼用活水洗个澡,同时毫不影响工作。

  我虽然不懂天眼,如果我是设计这些首先也考虑排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五金工具_五金配件_五金建材_机械设备-森宝五金网 > 假如中国“天眼”遇上大暴雨,到底会不会被装满,又该如何排水?天眼如果下雨怎么办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